石錦娟 邢 博
病恥感是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現的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情緒,對于抑郁癥患者康復進程的影響更甚。1963年Goffman首先提出病恥感的概念,用“stigma”一詞表示羞恥感,Goffman形容這是一種恥辱的特征,這種特征將一個完整的、正常的人變為了一個被玷污的打了折扣的人。此后病恥感的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醫學領域,如艾滋病、精神疾病等[1]。各種原因引起的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組疾病,主要表現為情感低落,伴有相應的認知和行為改變,可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2]。由于病恥感對抑郁癥患者的康復影響較大,本研究主要通過針對病恥感采取一系列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促進抑郁癥患者的康復效果。
1.1 對象 本組患者共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齡21~45歲,平均32歲。大專及以上14例,高中或中專20例,初中及以下6例。病程2個月~1年。將我院2010年6~12月期間收治存在病恥感的抑郁癥患者20例作為干預組,2010年1~5月期間存在病恥感的抑郁癥患者20例作為對照組。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入選條件:(1)均符合ICD-10關于抑郁發作的診斷標準[1]。患者具有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快感喪失、精力不濟或疲勞感等典型癥狀;其他常見癥狀有集中注意力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評價降低,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認為前途暗淡悲觀,自傷或自殺的觀念行為,睡眠障礙,食欲下降。病程持續至少2周[2]。具有至少2條典型癥狀和其他癥狀。(2)病恥感根據精神障礙者病恥感經歷問卷(MCE-S)[3]Link量表[4]、精神病病恥感體驗量表(ISMI)[5]來評定。(3)排除軀體疾病、智力障礙和其他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的抗抑郁藥物治療和護理,2周后基本情況穩定入組。對照組參加常規的康復治療,如工娛治療、體育治療、手工治療等。
干預組在此基礎上給予8周針對病恥感的心理護理干預,主要是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的ABC理論,其主要觀點是強調情緒或不良行為并非由外部誘發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個體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和解釋造成的[6]。對干預組患者施以合理情緒療法,具體措施:(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訪談理清患者的情況。(2)找出患者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指出其不合理信念與不良情緒的關系。(3)幫助患者領悟情緒行為問題與不合理信念的關系,使其認識到只有改變不合理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癥狀。(4)通過與不合理信念辯論和認知性家庭作業的方法,修正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即認知重建。(5)鞏固效果。通過自信訓練、放松訓練等,達到在認知、思維、情緒行為方面建立新的模式。(6)實行家庭干預。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動員家庭成員參與,使家庭擔負起應有的照護責任。(7)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如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社會和生活以及堅持服藥的意義等。
1.2.2 測評工具 (1)抑郁自評量表(SDS)[7]。由 W.K.Zung于1965年編制,用于評定抑郁癥狀的輕重程度和治療中的變化。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2)焦慮自評量表(SAS)[7]。由W.K.Zung于1971年編制,用于評定焦慮癥狀的輕重程度和治療中的變化,用于療效評估。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3)90項癥狀清單(SCL-90)[7]。現行版本由Derogatis編制于1973年,共有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個因子分,本研究只對前九項進行統計分析,通過總分反映病情的輕重程度,因子分可反映癥狀的治療效果。(4)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8]。用于評定回避社會交往的行為與情感反應。得分高者在社會交往中焦慮程度高,主動參與社會活動興趣降低。各量表均由心理測定師評定。
1.2.3 統計學方法 資料建立數據庫,輸入 SPSS 11.0處理,重復測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各個量表得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各個量表得分比較(分,±s)
注:P <0.05
總分 社交回避 苦惱情緒對照組 干預前 20 55.00 ±9.67 64.65 ±13.94 20.65 ±4.42 9.60 ±2組別 時間 例數 SAS SDS SAD.60 11.05 ±2.86干預后 20 48.65 ±12.65 59.35 ±15.40 19.05 ±4.05 9.00 ±2.76 10.10 ±3.24觀察組 干預前 20 59.05 ±10.50 62.00 ±11.25 21.05 ±3.44 9.68 ±2.62 10.45 ±3.24干預后 20 47.50 ±12.15 53.00 ±12.76 17.15 ±4.17 7.40 ±2.19 9.75 ±2.77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CL-90得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CL-90得分比較(分,±s)
注:P <0.05
組別 時間 例數 軀體化 強迫癥狀 人際關系敏感 抑郁 焦慮對照組 干預前 20 2.76±0.54 2.86±0.32 2.46 ±0.28 2.80±0.30 2.79 ±0.54干預后 20 2.56 ±0.42 2.43 ±0.44 2.21 ±0.45 2.45 ±0.26 2.13 ±0.44觀察組 干預前 20 2.87 ±0.61 2.85 ±0.35 2.95 ±0.49 2.78 ±0.22 2.97 ±0.55干預后 20 2.07 ±0.32 1.99 ±0.22 1.93 ±0.37 2.01 ±0.19 1.97 ±0.41組別 時間 例數 敵對 恐懼 偏執 精神病性對照組 干預前20 2.18 ±0.62 2.20 ±0.52 2.03 ±0.38 2.17 ±0.63干預后 20 1.96 ±0.50 2.07 ±0.29 1.97 ±0.52 1.95 ±0.66觀察組 干預前 20 2.24±0.43 2.35±0.45 2.15±0.43 2.06±0.52干預后20 1.57 ±0.52 1.87 ±0.28 1.96 ±0.41 1.88 ±0.48
抑郁癥的終生患病率為5.2% ~16.2%,女性高達25%[9]。WHO(1993)全球疾病負擔(GBD)合作研究預測,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繼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負擔源。抑郁癥具有高發病、高復發、高致殘的特點,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病恥感作為一種負性情緒體驗,可能降低患者的自尊水平,影響到患者的康復進程及生活質量。因此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減少復發,糾正患者不正確的看法,消除病恥感,才能提高治愈率,改善生活質量。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干預后 SAS、SDS、SAD、SCL -90得分(除苦惱情緒、偏執、精神病性)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經實施病恥感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不僅使患者的抑郁情緒得以改善,還提高了患者的自尊水平和自信,建立正確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Byme P.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and ways of diminishing it[J].Advance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2000,6:65 -72.
[2]江開達,周東豐主編.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2,133 -134.
[3]Wahl OF.Mental health consumers'experience of stigma[J].Schizophr Bull,1999,25(3):467 - 478.
[4]Link BG,Struening El,Neese - Todd S,et al.The consequences of stigma for the self- esteem of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es[J].Psychiatr Serv,2001,52(12):1621 -1628.
[5]Risher JB,Otilingam PG,Grajales M,et al.Internalized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 new measures[J].Psychiatry Res,2003,121(1):31 -49.
[6]郭念鋒,虞積生主編.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1 -122,191 -243.
[7]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主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 -37,235-236.
[8]劉順發.我國抑郁癥患者情況的流行病學研究現狀[J].醫學文選,2006,25(4):861 -863.
[9]羅和春,錢瑞琴.中西醫結合治療抑郁癥新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9(13):19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