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冰渡,梁艷彩,張 燕
1例超低體重合并多種自身免疫病股骨頸骨折病人的護理
佟冰渡,梁艷彩,張 燕
股骨頸骨折為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質疏松性骨折,尤以老年女性較多[1]。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導致自身組織損害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混合型結締組織病、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硬化癥等,可引起心、肺、腎、消化道等多臟器受損。我院在2011年收治1例右股骨頸骨折病人,此病人患系統性硬化癥28年同時繼發干燥綜合征25年,心、肺及消化道已嚴重受累,為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在我科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及悉心照顧下,病人安全度過圍術期,順利出院。現報道如下。
病人,女,53歲,身高160cm,體重31.5kg,于2011年12月5日以右股骨頸骨折收入我科。病人患有系統性硬化癥28年,干燥綜合征25年,一直口服潑尼松龍治療,現劑量為每日25mg。同時患有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出現了多器官受累的表現:心功能3級,可行走半小時,心電圖顯示左前束支傳導阻滯,不完全右束支傳導阻滯;2年前曾因咯血在我院診斷為支氣管擴張,并且因為失血進行過輸血治療;胸片顯示輕微肺間質纖維化,肺功能檢查限制性及彌漫性通氣障礙。由于病人患有干燥綜合征,唾液腺分泌障礙,消化、吸收功能減退,積極請內科、腸外腸內營養科、麻醉科會診。同時由于病人常年大劑量服用激素所致嚴重的骨質疏松;脊柱、肩胛骨、骶尾部、髖部、脛骨結節、踝等骨突出處,完全沒有皮下脂肪層,骨突十分明顯。入院后第1天主管醫生即在硬膜外麻醉下為病人行右股骨頸骨折閉合復位空心釘內固定術。術后14d傷口愈合良好,功能恢復滿意,順利出院,住院期間未發生任何并發癥。
2.1 低體重的相關護理
2.1.1 預防壓瘡的護理
2.1.1.1 做好充分的評估,制定個性化的預防措施 病人體重31.5kg,身高160cm,BMI值僅為12.3kg/m2,血清白蛋白27 g/L。低體重指數的病人極易發生壓瘡,由于病人缺乏足夠的皮下脂肪層,迫使毛細血管血流被壓力阻斷而造成皮膚損傷[1]。營養不良是導致壓瘡的內因,血清白蛋白<35g/L者發生壓瘡的可能性是對照組的5倍[2]。病人入院后,即采用Braden壓瘡危險評估量表進行評分,得分為8分,屬于極度危險。立即填寫病人皮膚情況報告表,通知本病房壓瘡小組成員及主管醫生,共同制訂壓瘡的預防措施。使用氣墊床,通過規律循環,交替充放氣的方式,不斷改變病人受壓部位的受壓點,縮短局部受壓時間[3]。所有骨突出處均使用貼膜保護。肢體擺放功能位,兩膝之間騎跨一軟枕,足部用充氣氣圈墊高抬離床面,避免脛骨結節及踝關節長期受壓。
2.1.1.2 做好宣教工作,取得病人及家屬的配合 向病人及家屬強調病人是發生壓瘡的極高危人群,甚至有可能發生不可避免性壓瘡,希望病人及家屬理解所采用的各項護理措施,并能夠配合翻身、貼保護膜等操作。
2.1.1.3 抓好措施落實,每班交班,護士長定期檢查 建立預防壓瘡翻身卡,白天1h~2h翻身1次,晚間3h翻身1次,仔細檢查皮膚及貼膜情況,如有潮紅則局部暫時不能受壓,必要時增加翻身次數。翻身時避免推、拉、拖等動作,側臥位時將病人側傾30°,并用軟枕支撐背部[4],以避免產生過大的剪切力造成組織內毛細血管供血中斷,使皮膚完整受損[5]。
2.1.2 用藥的護理 病人的系統性硬化癥及干燥綜合征口服激素控制。所以,圍術期堅持病人激素用量及用法。尤其是術晨協助病人遵醫囑5mL~10mL水口服潑尼松龍25mg,避免因為停藥影響病人手術[6]。病人體重僅有31.5kg,圍術期嚴格控制藥物劑量,尤其是需要根據體重選擇劑量的藥物。病人入院后,為病人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病人屬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極高危人群。病人需要使用治療劑量而不是單純的預防劑量,所以需要12h使用1次抗凝藥。同時由于病人極低的體重,抗凝藥物的劑量是普通病人的一半即2 000U。
2.2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的護理
2.2.1 嚴重骨質疏松的護理 通過病人骨折部位的X線片可見,病人有嚴重的骨質疏松,與病人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有關。所以給予病人規律的抗骨質疏松治療。并為病人講解抗骨質疏松治療的重要性,指出病人需要終生抗骨質疏松治療,避免再骨折。病人出院前,指導病人使用密蓋息鼻噴劑,由于密蓋息是抗骨質疏松的首選藥,希望病人能夠堅持使用。鼻噴劑比針劑使用起來更方便,效果差別不大,適合病人在家中使用。
2.2.2 心肺功能受累相關的護理 ①全面評估心肺功能。通過入院評估,得知病人心功能僅為3級,體力活動明顯受限。一般活動即可出現疲乏、心悸、呼吸困難。通過輸助檢查可知病人心肺功能已嚴重受累,請示內科及麻醉科確定病人可以耐受手術。②重在預防,改善部分活動能力。住院期間密切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變化,聽取病人的主訴,如有異常及時與主管醫生溝通。保證合適輸液量及輸液速度,避免增加病人的心肺負擔。③指導病人縮唇腹式呼吸,因為縮唇呼吸通過腹肌主動的舒張與收縮來加強膈肌運動,以提高通氣量,減少耗氧量,從而減輕呼吸困難,提高活動能力。同時,指導病人正確咳嗽、咳痰,指導其充分飲水,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濕潤,有利于痰液的稀釋,便于咳出。
2.3 專科護理
2.3.1 功能鍛煉 本病房有指導髖部骨折功能鍛煉的專職護士,專職護士積極與主管醫生溝通,全程為病人進行個性化的功能鍛煉指導。由于病人有嚴重的骨質疏松、營養不良及心肺功能嚴重受累,為病人的功能鍛煉增加了困難。病人入院當天,護士協助病人床上翻身及擺放舒適體位。由于病人未進行手術,骨折斷端疼痛,指導病人進行足趾及足踝的活動。術后1d~3 d,除了足趾及足踝的活動外,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的舒縮練習,并且要求病人有回示,因為只有正確有效地股四頭肌舒縮練習才能達到提高肌肉力量及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作用。術后3d~7d,加強上述功能鍛煉的練習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健側需要進行同樣的功能鍛煉,這是病人容易忽略和不理解的部分。因為病人下地后,患側只能部分負重,臥床健側的肌力也是減退的,只有保證了健側肢體的肌力,才能完成患肢部分負重的目標。運動前可指導家屬為病人進行肢體按摩,以松解肌肉的緊張狀態。研究表明,氧療不僅能使血氧飽和度增加,改善缺氧,同時可以減輕癥狀,增加活動范圍[7]。所以,功能鍛煉前后為病人提供氧療。
2.3.2 血栓的預防 病人入院后即為病人進行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評估,結果病人為極高風險,及時與主管醫生溝通,采用深靜脈血栓的三級預防。首先,告知病人髖部骨折加之病人自身的特殊情況,病人屬于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圍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是重點,甚至是在出院以后。因為骨折后3個月之內都有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8]。鼓勵病人床上活動,指導病人功能鍛煉,起到物理預防的作用。其次,遵醫囑為病人行雙下肢氣壓式血液循環驅動的治療。
2.3.3 疼痛的護理 股骨頸骨折疼痛一種常見、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皮牽引。但是,由于病人過于消瘦,沒有適合病人的皮牽引帶。與主管醫生溝通此情況,根據病人疼痛VAS評估,為病人進行超前鎮痛,實現病人圍術期的無痛。
由于病人消瘦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導致心肺功能的嚴重受累,增加了護理的難度。重點在于準確評估及積極預防,多科協作,盡早為病人進行手術,減少臥床的并發癥。本病房是無痛病房,有壓瘡小組及功能鍛煉的專職護士,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及三級預防等,為病人圍術期的康復提供了質量保證。
[1]胡建蘭,陳瑾,鄭孝琴,等.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股骨頸骨折后急性加重期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8):27-29.
[2]陸文芳.循證護理在老年科預防褥瘡中的初步應用[J].老年醫學與保健,2005,11(2):125-126.
[3]謝小燕,劉雪琴.難免性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及預防[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9):57-58.
[4]陳大春,冉立,金鳳,等.電動防褥氣墊在惡性腫瘤合并脊髓壓迫癥病人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4):370-371.
[5]王泠.褥瘡的管理(二)[J].中國護理管理,2006,6(2):63.
[6]邱振蘭.術中壓瘡發生機理和護理[J].山東醫藥,2002,42(5):65.
[7]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Working Party.Long term domiciliary oxygen therapy in chronic hypoxic corpulmonale complicating chronic bronchitis and emphysema[J].Lancet,2011,1:681-685.
[8]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中國骨科大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指南[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09,3(3):380 -383.
Nursing care of 1 case of ultra-low-weight patient 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kinds of autoimmune disease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Tong Bingdu,Liang Yancai,Zhang Ya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32China)
股骨頸骨折;低體重;自身免疫性疾病
R473.6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33.058
1009-6493(2012)11C-3164-02
佟冰渡,護師,本科,單位:100032,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梁艷彩(通訊作者)、張燕單位:100032,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2012-04-25;
2012-10-05)
(本文編輯 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