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芳,彭巖松
經血管內超聲行冠狀動脈介入術病人并發癥的護理
王海芳,彭巖松
冠心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血管內超聲;并發癥;護理
血管內超聲(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術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是通過安裝在心導管頂端的超聲探頭,實時顯示血管截面圖像,進而分析血管壁厚度、彈性,測量管腔大小及形態,甚至可以辨認鈣化、纖維化和脂質池等病變。應用血管內超聲消融技術治療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性疾病,能成功挽救病人生命,提高冠狀動脈疾病病人的生存質量,降低并發癥。2011年6月—9月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總醫院經血管內超聲檢查行冠狀動脈介入病人59例進行觀察,總結護理經驗,分析并發癥的發生原因。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9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總醫院心內科經血管內超聲行冠狀動脈介入病人59例。其中男41例,女18例;年齡18歲~87歲(58.3歲±12.8歲)。對59例病人的101支血管進行了IVUS檢查,其中前降支(LAD)45支,回旋支(LCX)28支,對角支(DI)12支,右冠狀動脈(RCA)16支。
1.2 方法 應用美國BOSTON Scientific的iLb220CART血管內超聲成像儀,iLab血管內超聲成像儀使用的是Atlantis SRpro成像導管,導管為機械旋轉型,探頭外徑25F,頻率40 MHz,在IVUS檢查過程中,具體方法:將超聲導管沿導引鋼絲送人被檢查冠狀動脈靶病變部位遠端10 mm,繼而回撤超聲導管,以0.5 mm/s自動回撤或手動回撤,同時記錄冠狀動脈的超聲圖像,獲得360°血管橫截面圖像,并采用KODAK光盤實時刻錄,以備分析及下次病變時對照,檢查時間為(3.14±0.9)h,術后心導管(經股靜脈穿刺置入右心房漂浮導管)監測2 d~3 d,第3天拔管。通過術中、術后生命體征、出血情況及并發癥的觀察,分析冠狀動脈介入病人行血管內超聲檢查導致各種并發癥原因以及采取相關護理措施。該技術是在完全閉塞的血管內建立通道,重新建立血流,有利于肢體腫脹消退;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治療過程安全,療效好。
59例行IVUS檢查病人,其中49例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28例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前后均進行IVUS檢查。59例病人術中、術后無嚴重并發癥或二次介入手術。其中2例術中出現冠狀動脈痙攣,1例出現心動過緩,1例出現心室顫動,1例出現導管扭曲打折,經冠狀動脈注入硝酸甘油及除顫等處理后即好轉。
3.1 血腫與出血 主要原因有:①操作因素,穿刺操作不當和壓迫止血困難等。②藥物因素,術中、術后大量使用各種抗凝劑。③生理因素,病人多為老年人,動脈彈性差且多合并癥。④其他,術后劇烈咳嗽,打噴嚏,用力排便等造成穿刺點出血。
3.2 動靜脈瘺 指穿刺血管操作時同時穿透了靜脈、動脈壁,并使二者之間產生通道,動脈血進入鄰近靜脈腔內產生動靜脈瘺[1]。動脈射血低、靜脈回流不良或靜脈壓高、動脈硬化或動脈壁分層時都可發生動靜脈瘺。
3.3 靜脈血栓 病人術后嚴格臥床休息,穿刺側肢體活動受限,穿刺部位局部壓迫時間長、過緊等,且合并高血脂、血液黏稠度異常等癥,血液處于高凝狀態。
3.4 低血壓 部分病人術前緊張,不敢多進食、進水,加上術中失血,造成體液不足,易引起低血壓。且易誘發血管迷走神經反射與緊張、拔管疼痛、血容量不足、術前禁食、年老等因素有關[2]。此外,術中、術后的低血壓常伴隨心律失常出現[3]。
3.5 尿潴留 如排尿不盡、手術接臺時間過長、應用較多造影劑、術后長時間的強迫體位、不習慣床上排尿等因素造成。
盡管IVUS檢查較為安全,但仍存在損傷血管的潛在風險。在59例血管內超聲檢查術中,我們體會到,一旦病人發生嚴重并發癥,會對手術效果造成很大影響。因此,加強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對病人預后非常重要。
4.1 健康教育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干預在病人圍術期極為重要。韓雅玲等[4]的研究表明,病人最關心和最受益的信息依次是:①如何選擇適當的食物及進行適當的活動;②解除心理壓力;③家屬應掌握心肺復蘇知識。在觀察中發現,病人對手術知識缺乏、費用的擔心、易產生焦慮情緒,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嘗試對病人進行心理狀態的評估,并有針對性地利用影像資料、實物講解、現身說法做好心理干預,加強了病人家屬的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4.2 皮下血腫護理 術前應常規向病人介紹術后注意事項等有關知識,囑病人咳嗽時應按壓穿刺點,減輕手術部位張力,防止出血。術后8 h應完全制動,防止穿刺動脈出血。拔管后用砂袋壓迫穿刺點6 h~8 h,穿刺肢體制動12 h,密切觀察敷料有無滲血、血腫,特別是在術后3 h內,一旦發現腹股溝腫塊,需及時觀察其硬度、范圍、搏動及雜音。嚴密觀察血腫或皮下淤斑,要用筆劃出范圍,以便觀察其動態變化。術后穿刺局部有進行性發展的滲血及血腫則應提前拔管,擠壓血腫使之消散,然后加壓包扎。出現變化及時處理,必要時重新加壓包扎或行外科處理[5,6]。
4.3 動靜脈瘺護理 術后觀察病人有無下肢不適、輕度腫脹、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穿刺部位有連續性雜音、出現心動過速或舒張壓降低。動靜脈瘺一般可自行封閉,排除在數天內出現并不斷增大和破裂的危險,經直接用手壓迫或超聲引導下按壓修復治療,上述處理無效者再決定是否需要手術閉合。
4.4 靜脈血栓護理 注意觀察穿刺側皮膚的溫度、濕度、顏色及足背動脈搏動等情況,防止因受壓或血栓形成,造成肢體遠端缺血性壞死。穿刺側肢體顏色青紫及足背動脈搏動減弱,要考慮肢體缺血,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4.5 低血壓護理 預防低血壓關鍵是及時發現和處理血管迷走反射、大出血(尤其腹膜后血腫)、心包壓塞和急性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護士術前應囑病人清淡飲食,保持情緒穩定,可遵醫囑給予糖鹽水靜脈輸注補液,避免血容量不足引起高滲性利尿。術后囑病人正常進食,分次少量飲水,不要1次進太多水,以避免心力衰竭,同時遵醫囑給予適當補液,保證病人4 h之內排尿800 m L左右即可。對于年老體弱以及術后應用血管擴張劑的病人,尤其應注意補充水分。
4.6 術后康復護理 早期康復鍛煉可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提高其自理能力及運動能力,可增強病人重返社會的信心,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7]。在不影響傷口的情況下設法提高病人舒適度,每隔30 min給予適當按摩下肢或足背操鍛煉(術后第1天指導病人進行足趾伸、跖屈,踝關節背伸、跖屈、旋轉運動,并給予髕骨左右推動,每次練習30 min,每天練習4次~6次,練習1 d~3 d),但要注意早期康復活動應循序漸進,防止運動過度。部分學者認為,術后6 h病人的凝血系統已恢復常[8],開始活動較為安全。但高齡病人及合并癥較重者應適當延長臥床時間。
4.7 舒適護理 舒適護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上達到愉快的狀態,與近年來備受推崇的優質護理理念相契合。病人術后嚴格臥床休息、穿刺肢體制動12 h。長時間制動常感全身肌肉緊張、腰酸背痛、肢體僵硬麻木,在不影響傷口的情況下應設法提高病人的舒適度,配合適當按摩下肢或進行足背操,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下肢沉重感。重視病人家屬和親友對病人的心理支持作用,滿足其歸屬感。拔管前應給病人解釋和安慰,避免誘發迷走神經反射。DeMaria等[9]將電防壓瘡氣墊床應用于臨床,明顯減少病人的身心痛苦,提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IVUS檢查是安全的,但仍有局限性。護士應熟練掌握常見并發癥預防及護理措施,并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有效的護理;注重對病人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重視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實施舒適護理,減輕病人的痛苦,從而改善病人生活質量。
[1]潘寧萍.冠心病介入診療術后并發癥及其護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9):837-838.
[2]王文茹,高睿.PTCA及支架安置術后恢復期患者學習需要的調查[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9):702-704.
[3]張嚦,李利平.行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的護理干預[J].黑龍江醫學,2010,8(34):632-633.
[4]韓雅玲,荊全民.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與診斷冠心病的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24(1):7.
[5]黃抗美,毛春華,鄧敏,等.早期康復護理對PTCA術后患者恢復及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4,19(9):8-9.
[6]趙迎春,金茜,許玲.經橈動脈穿刺行PCI術后發生血腫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9(11C):3048-3049.
[7]晏沐陽,胡大一,許玉韻,等.急性心肌梗死血栓病變的血管內超聲研究[J].中華超聲影響學雜志,2002,11(8):471-473.
[8]Naghavi M,Libby P,Falk E,etal.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Part I[J].Circulation,2003,108(12-16):1664-1678.
[9]De Maria AN,Narula J,Mahmud E,etal.Imaging vulnerable plaque by ultrasound[J].Jam Coil Cardiology,2006,47(8Supp1):32-39.
Nursing care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intervention via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Wang Haifang,Peng Yansong(Guangzhou Sanitarium of PLA,Guangdong 110840 China)
R473.54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34.028
1009-6493(2012)12A-3229-02
王海芳,護師,本科,單位:510515,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療養院;彭巖松單位:110840,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總醫院。
2011-12-31;
2012-11-15)
(本文編輯 孫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