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雙心醫學認為,心臟病是病人心臟和心理的共同病變,心臟的器質性病變與病人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轉化為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和世界老齡人口比例的逐漸上升,老年病人的心理問題正引起醫學界的重視,特別是對于老年冠心病病人,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和機體的衰退,心理護理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全過程中,由護士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態,其必要條件是護士要與病人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療性人際關系,并對存在的心理問題有較深的了解和準確的評價[1]。在老年病科的護理工作過程中,通過對老年冠心病病人住院期間不同心理變化的細致觀察,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探討老年冠心病病人心理護理的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病人82例,其中男55例,女27例;年齡58歲~89歲;28例有孤獨心理,23例有焦慮心理,38例有恐懼心理,46例有悲觀心理,33例有憂慮心理,15例有懷疑心理,有的病人產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良心理。
2.1 孤獨心理 主要出現在住院時間較長缺少親人陪護的病人。病人在院外與親屬、朋友、同事生活在一起,各方面相互照應,不會感覺孤獨。但住院后,離開了家人的呵護和朋友的關心,一時之間感到心理空虛。有的由于家屬工作繁忙,不能經常在身邊陪護,病人感到被冷落、遺棄,從而產生孤獨心理。臨床表現為無所事事、情緒低沉、常常臥床等。
2.2 焦慮心理 老年冠心病病人入院后,一方面往往需要臥床、吸氧,病情嚴重的還需要進行心電監護,大小便需要在床上完成,改變了他們原來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冠心病病程往往較長,但病人卻希望早點治愈出院,因此容易產生焦慮心理。臨床表現為煩躁不安,睡眠不佳,不適應病房的生活,過度關心病情,過多的詢問病情進展。
2.3 恐懼心理 冠心病病人大多經歷過心絞痛的發作,而對是否再次發作產生恐懼心理。心絞痛常在夜間發作或加重,使病人在睡前就開始精神緊張,恐懼不安。有的病人看到其他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接受搶救而害怕。有的病人對病房的一些設備,如吸氧設備、監護設備等產生恐懼心理。
2.4 悲觀心理 有些老年病人擔心疾病會給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影響,因此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有的甚至表現為唉聲嘆氣、哭哭啼啼。主要見于平素自尊心和獨立性較強且病情較重的病人。特別是離退休干部,由于社會角色和人際關系的改變以及自身疾病的困擾,自尊心受到打擊從而產生悲觀心理。常表現為固執己見,甚至拒絕治療。
2.5 憂慮心理 冠心病病程較長,需要長期堅持治療以及消耗大量的醫藥費。部分老年病人由于經歷長期的治療,同時遭受病痛的煎熬,逐漸對疾病的預后產生懷疑,并擔心大量的醫藥費會對家屬造成負擔而產生憂慮心理。還有的病人擔心出院后,疾病反復發作而不能及時得到醫護人員的救治而憂慮。
2.6 懷疑心理 病人對醫學知識的匱乏和一知半解,或者在某些情況下由于病情需要變更主治醫師,很容易對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產生懷疑心理。
病人的心理狀態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有密切關系,良好的心理會促進疾病的康復,不良的心理將影響疾病的康復。由于病人的生活環境、工作背景和心理素質的不同,需要護士通過細心地觀察,了解、分析病人產生不良心理問題的原因,而且1例病人可能出現多種不良的心理狀態,更需要每位護理人員掌握相應的護理技巧和措施[2,3]。
3.1 孤獨心理的護理 協調各種關系,努力促進病人的家屬、所屬單位及社會其他人員參與到病人的心理護理中來。指導其關心幫助病人,使病人倍感溫暖和歸屬感,從而減輕病人的焦慮情緒。同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向病人作自我介紹,鼓勵病人多提問,耐心傾聽陳述,對他們提出的問題細心解答。通過分析病人的情緒變化,評估其心理狀態和問題,并及時給予疏導和解決,從而消除病人的孤獨心理。
3.2 焦慮心理的護理 首先要充分理解這類病人的心情,通過心理疏導,穩定他們的情緒,使其盡快適應病房的生活以及醫療和護理的需要。其次,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給病人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使病人能夠正確理解醫療護理的措施,從而能夠很好地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促進疾病的康復。
3.3 恐懼心理的護理 護士要以熱情、親切、誠懇的態度主動向剛入院的病人介紹病房環境,通過文雅的舉止、穩重嫻熟的護理操作取得病人的信任,避免不良刺激,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通過暗示、說服、示范、誘導等方法,讓病人學會放松,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恐懼心理。使病人產生安全感和對醫護人員的信賴感,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3.4 悲觀心理的護理 對這部分病人護士應有高度的同情心,積極主動關心他們,耐心地做好說服解釋工作,使其正確對待疾病,同時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信心和勇氣,增強病人的心理承受力,使其認識到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存在的價值。并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動員家屬經常陪伴、探視病人,使病人盡快減輕心理負擔,避免產生被遺棄感,愉快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3.5 憂慮心理的護理 對有憂慮心理的病人護士要通過對冠心病相關知識的講解,讓病人及家屬了解和掌握疾病的發生機制和治療休養中的注意事項及自我保健、自我救護的相關技巧。出院前應向病人做好解釋工作,使病人了解病情已經好轉,緩解期需要堅持治療,定期隨診,保持心情舒暢,提高對疾病的認識和警覺度,從而減少疾病的發作次數[4]。
3.6 懷疑心理的護理 護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地為這類病人解講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解釋各種治療和護理措施的原理、作用,為病人介紹主治醫師和主管護士的工作成就和過人之處,消除病人對醫護人員的懷疑心理,建立病人對疾病恢復的信心。
老年冠心病病人存在軀體癥狀導致心理失衡的反應,在藥物治療和一般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通過護士使用親切的語言與病人進行有效溝通,臨床護理工作中的細心照料,及時發現其心理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使病人處于一個接受治療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狀態,對改善老年冠心病病人的不良心理狀態,提高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5]。
[1] 王志紅,周蘭妹.重癥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71-175.
[2] 梁曉梅,陳務賢,寧傳藝,等.冠心病病人入院初期生活質量與應對方式相關性研究[J].全科護理,2011,9(10B):2633-2636.
[3] 曹春鳳.心理干預對冠心病病人療效、焦慮及抑郁心理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1C):193-195.
[4] 亢惠蘭,程輝.實施健康教育對冠心病危險因素知曉率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1,25(10C):2789-2790.
[5] 梁凱莉.心理干預對冠心病病人不良心理狀態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0,8(12A):3148-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