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貞 陳秀云 許燕秋
絕大部分手術患者均需術中輸液。合理的輸液對于維持患者生理狀態穩定及糾正病理狀態至關重要,這不僅指正確的輸液性質及輸液量,還包括合適的輸液溫度。輸液溫度過低是造成圍手術期低溫的重要因素之一,進而直接影響手術安全及術后恢復效果。老年全麻患者器官功能及耐受力差,同時中樞處于抑制狀態,機體代償應激能力差,故輸液溫度對此類患者影響很大。作者通過改變術中輸液溫度,觀察老年全麻患者術中體溫變化、麻醉復蘇效果及術后反應性精神障礙發生情況,進而分析輸液溫度對老年全麻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老年全麻患者共116例(均為開腹胃腸手術),其中男68例,女48例,年齡60~92歲。采用區組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5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麻醉方式、手術時間、麻醉時間、復蘇時間及輸液量上無顯著性差異。排除標準:(1)術前體溫等生命征明顯異常。(2)合并其他系統基礎疾病。(3)術前心電圖、肝腎功能、胸片等檢查明顯異常者。(4)術中麻醉意外、手術意外及用藥不良反應者。(5)有強力復蘇措施者。
1.2 方法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室溫控制在22~24℃,注意軀體保溫,常規開放靜脈通道,通常輸液種類包括膠體液、晶體液及血液。對照組患者輸入液體均不加溫,試驗組患者使用輸液加溫器,先把輸液管完全置于加溫器的線槽內,打開電源開關,把溫度調至38~39℃,按下開始鍵進行輸液。
1.3 觀察指標 (1)患者圍手術期體溫變化值(圍手術期:特指進入手術室后開始輸液前至術后患者完全清醒狀態;體溫變化值:圍手術期每隔20 min測1次患者腋溫,其最大值與最小值差)。(2)復蘇后完全清醒時間(指氣管插管拔管后至患者完全清醒間隔時間)。(3)圍手術期低體溫綜合征反應例數(指圍手術期間出現畏冷、煩燥、嘔吐等低體溫常見不良反應病例數)。(4)術后24 h內出現反應性精神障礙(錯覺、幻覺、煩燥、妄想等精神癥狀)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比較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體溫變化值及復蘇后完全清醒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體溫變化值及復蘇后完全清醒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體溫變化值(℃) 復蘇后完全清醒時間(min對照組觀察組t值P)58 0.55 ±0.28 68.10 ±14.01 58 0.29 ±0.24 58.71 ±14.30 5.3693 3.5722值<0.001 0.0005

表2 兩組患者低體溫綜合征例數及術后反應性精神障礙例數比較(例)
圍手術期低體溫是指手術中及術后麻醉恢復期間非計劃性的對機體可能有害的低體溫[1]。全身麻醉手術患者于手術1 h左右體溫下降最為明顯[2]。研究表明[3],即使輕度圍手術期低體溫亦可造成許多不良后果,諸如手術麻醉風險增加、麻醉復蘇延遲,創口抗感染能力下降、心律不齊、腦缺血等。造成圍手術期低體溫的影響因素較多,包括麻醉用藥、患者體質、手術時間及操作方式、輸液量、手術室溫度、輸液溫度等。而后兩者是手術室護理的重點。
本試驗均選取老年開腹胃腸手術患者,術中開腹操作時間長,全麻、腹腔灌洗等因素也有影響,因此,兩組患者體溫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上述非暴露因素均衡情況下,對照組患者體溫下降較觀察組明顯,說明輸液溫度對于老年全麻患者圍手術期體溫變化影響較大。這與鄭小春等[4]研究結論相同。但本試驗在圍手術期間發生寒戰、嘔吐、煩燥等低體溫病例數兩組并沒有顯著性差異,與鄭小春等研究結論相悖,分析原因除與樣本量差異造成實驗結論不同外,筆者認為低體溫綜合征發生率與體溫下降速度可能更密切相關,雖然本試驗兩組患者體溫下降程度不同,但可能下降速度在引起低體溫后不良反應上差別并不顯著。
麻醉復蘇時間影響因素較多,主要與麻醉深度、麻醉用藥及復蘇措施有關。兩組患者在隨機分組并上述因素無顯著差異情況下,對照組患者較觀察組患者術后復蘇時間延長,且對照組發生術后反應性精神障礙例數較觀察組多,說明圍手術期低體溫是影響術后復蘇的一個因素。研究表明,低體溫能降低器官血流灌注。在低灌注情況下,機體首先保證心腦等中樞性器官,而肝腎器官灌注受損較明顯。絕大部分麻醉藥物均需通過肝腎代謝,肝臟耗氧量下降時,其代謝明顯下降[5]。故麻醉復蘇時間延長。由于麻醉后遺效應延長及中樞調節功能紊亂,術后出現反應性精神障礙風險增加。
輸液加溫從技術上看并不復雜,關鍵在于護理人員應有此種意識,對于老年、全麻、大量輸液、冬季等有危險因素患者更高度關注。高危患者于術前、術中及術后均采用恒溫輸液,最好控制輸液溫度與人體溫度接近36.5~37.5℃,避免輸液溫度過低及冷熱交替,以免造成人體微環境失衡。同時護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到預防圍手術期低體溫不僅要注意輸液溫度,還應調好室溫、注意患者保暖、減少暴露、作好手術銜接工作。
[1]Kabon B,Bacher A,Spiss CK.Therapeutic hypothermia[J].Best Practice Res clin Anaesthesiol,2003,17(4):551 -568.
[2]Mahoney CB,Odom J.Maintaining intraoperative normothermia:A meta - analysis of outcomes with costs[J].AANA J,1999,67(2):155-163.
[3]Matsuzaki Y,Matsukawa T,Ohki K,et al.Warming by resistive heating maintains perioperative normothermia as well as forced air heating[J].Br J Anaesth,2003,90(5):689 -691.
[4]鄭小春,李松蓮,吳秀東.不同輸液溫度對老年患者術中體溫影響的研究[J].護理與康復,2006,5(4):243 -245.
[5]Frank SM,Beanie C,Christopherson R,et al.Epidural versus general cathesia ambient operation loom temperature and patient age as of inadvertent hypothemia[J].Anesthesiology,1992,77(2):252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