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琦 張梅
急診患者大多發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稍有疏忽就容易引發醫療、護理安全事件,引起患者或其家屬的不滿,甚至醫療糾紛。護理安全是指在實施護理的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傷害、缺陷或死亡[1]。2011年3月起我科在原有護理管理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環節及細節管理,對各種護理不安全因素進行有效的控制,確保了急診危重患者的安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2月1~28日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收治急診危重患者367例,男224例,女143例。年齡1~96歲,平均(57.89±9.62)歲。其中心腦血管疾病154例,呼吸系統疾病39例,消化系統疾病37例,藥物中毒23例,創傷49例,其他65例;2012年2月1~29日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后收治急診危重患者371例,男239例,女132例。年齡2~94歲,平均(59.24±7.31)歲。其中心腦血管疾病140例,呼吸系統疾病44例,消化系統疾病43例,藥物中毒20例,創傷54例,其他70例。實施前后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安全管理措施
1.2.1 健全完善各項護理安全管理制度 2011年3月我科根據我院質量安全管理委員會的要求調整四個質量控制小組成員,針對急診危重患者搶救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采取積極措施,修訂、完善現有的護理規章制度,如修訂危重患者搶救流程,修訂危重患者的轉運流程,制定與手術室、病區、ICU的交接流程和交接登記本,規范搶救護士轉運危重患者前的評估內容及攜帶物品要求,修訂搶救護理評估表,修訂搶救班的工作流程,修改護理常規。
1.2.2 強化法律觀念,提高護理安全意識 分批次送護士參加各種形式、不同層次的學習班,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相關法律知識,及時傳達醫療、護理糾紛的實案分析等,使護士吸取教訓并充分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風險性,認清工作中違法、違規行為可能引發的法律問題[2],使護士的自律性及依法護理的意識增強。
1.2.3 重視與患者或家屬的溝通,提升服務意識 開展“我把患者當朋友”、“我為患者奉獻五心”(愛心、耐心、熱心、關心、責任心)、“假如我是患者”的活動。理解患者與家屬的心境,要求護士在做各項搶救護理措施的同時采用適當的言行與患者及家屬交流,聽取患者的主訴,主動為患者解決問題,滿足患者的合理需要,使搶救護理工作得到支持和理解。尤其注重患者轉運前的溝通與生命體征評估,并及時向醫師匯報,根據患者病情備好相關藥品、物品、儀器,降低患者的轉運風險。
1.2.4 加強業務素質培訓,提高搶救技術 要求急診護士牢固樹立“搶救第一”的觀念,重視年輕護士急救技能、急救知識的培訓。院、科、部門采取多種形式對護士進行分年資的理論與操作培訓,如心電監護、除顫、體表起搏、洗胃、給氧、吸痰、簡易呼吸氣囊、徒手心肺復蘇、無創與有創呼吸機應用等操作,每月示范、考核;每周組織業務學習1次,晨間交班隨時提問,特殊搶救病例及時討論,每月護理查房1次,科業務學習1次;送護士去心電圖室、急診ICU輪轉學習,選派護士到國內、外進修、參加專科護士培訓班學習,以了解當前急診醫療護理發展新動態。要求急診搶救室護士理論扎實、技能嫻熟,具有明銳的觀察能力和迅速的反應能力。
1.2.5 規范藥品、物品、儀器的管理 急救用物的完好情況是影響急診搶救工作質量和工作狀態的重要因素[3]。將五常法管理應用到平時的管理中,即常整理、常整頓、常清掃、常清潔、常提高。各類急救物品、藥品、設備準備到位,100%完好待用[4]。搶救儀器、物品責任到人,做到班班有清點、檢查、記錄,每天對儀器進行常規保養,并檢查其性能是否完好,儀器用后及時清潔處理、消毒,放回原處備用。責任人、護士長每月有檢查記錄,責任人每月將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以書面形式匯報護士長,護士長利用護士例會時分析原因,找出解決方法,并引起全體護士重視。
1.2.6 抓細節、重環節管理 高度重視防范護理差錯的管理工作[5]。加大對各環節的監督和督查,做到護士長日日查、急診科月月查、護理部每月必查加隨機抽查。對于重點時間:晚夜間、節假日、雙休日都安排護士長值班或查房。護士長在安全管理方法上抓好以下環節:(1)針對急診危重患者的特點進行管理,合理調配人力資源,每班設立小組長、主班。(2)建立急診護士交接班本,防止工作脫節。(3)加強搶救過程管理[6],一旦出現問題,分析其原因并立即糾正。(4)對新護士安排工作細致、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護師帶教,并加強對其檢查考核。(5)建立護士長與護士的聯系本、QQ群,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護士以彌補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提高護理安全。(6)每月利用護理查房時總結當月搶救中存在的護理安全問題,對搶救中出現的安全問題進行分析,并逐步健全制度,加強對搶救過程的環節管理。
1.3 觀察指標 由3名組長發放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對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或家屬進行護理服務及搶救技術的滿意度調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護理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或家屬對護理服務、搶救技術滿意度的比較采用配對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護理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或家屬對護理服務及搶救技術滿意度比較 例(%)
3.1 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健全 搶救護理質量控制標準的完善,使護理人員行為有規范、工作有標準、評價有依據。護理人員更加明確職責,日常搶救護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了隨意性,減少了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和護理投訴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安全管理后患者或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高于護理安全管理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護理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3.2 護理安全意識提高 經過培訓使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風險防范意識不斷增強,懂得在工作中運用法律條文維護護患雙方的合法權利。護士們經過各項活動的開展更能理解患者及家屬的心情,溝通意識增強,并適時進行良好的心理護理,緩和了其緊張情緒。在護理安全管理期間有5例患者在轉運的途中突發病情變化,無一家屬不滿、投訴,這歸于我們重視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護理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轉運前、轉運中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使其能夠以正常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減少護理糾紛,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3.3 急救技能的提高 通過急救技能的培訓,護士們的醫學理論知識更扎實、急救技能過硬、心理素質更良好、應急反應能力更迅速,保證了急救護理工作有序進行,保證了日常搶救護理工作中的質量安全,使患者及家屬產生信賴感和安全感,減少了護患矛盾的隱患,保證了搶救中的患者安全。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安全管理后患者及家屬對搶救技術的滿意度高于護理安全管理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4 鞏固以物資為基礎的過程管理 搶救藥品、儀器、物品的定點、定位、定量、定人管理,確保了急救過程的使用安全,保證了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護理安全。
綜上所述,急診危重患者搶救過程中的護理安全管理就是運用現代質量管理方法,控制或消滅不安全因素,減少質量缺陷,避免醫療、護理糾紛發生,營造一個安全、高效的醫療護理環境,真正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優質的護理[7]。
[1]潘紹山,孫方敏,黃始振主編.現代護理管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349.
[2]龔放華.急診科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評價[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6):67 -68.
[3]安玉紅,王愛萍,王佩瑄,等.急診科急救用物管理模式探討[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8B):68 -69.
[4]魏薇萍,金 霞,管佳慧.急診搶救室護患關系的影響因素及改進措施[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2A):61 -62.
[5]段 瑛.臨床護理差錯事故產生的思維根源及其應對措施[J].中外醫療,2008,28:156 -157.
[6]李婉玲,鐘小云.急診科急救護理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全科護理,2009,7(1C):255 -257.
[7]李加寧,宋雁賓.加強護理風險管理的思路與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