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才(河南省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關系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特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在工程建成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沿線一些重要的工程節點將會成為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同時,我省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麗,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紐帶,將工程節點形成的大型水利景觀和我省總干渠沿線豐富的旅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打造一條富有核心吸引力的精品旅游觀光線路,規劃構建河南省南水北調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對提高河南生態文化旅游業品質,弘揚南水北調文化,充分發揮工程綜合效益、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造福沿線人民具有重要意義。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長1277公里,其中河南境內731公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區,也是中線工程所涉及的5省份中渠道最長、占地最多、移民最多、文物點最多、投資最大、計劃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1.1 丹江口水庫水源保護區概況
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流域地跨河南、湖北、陜西3省,控制流域面積9.5萬平方公里,天然入庫水量408.5億立方米。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總庫容達290.5億立方米,庫區水面總面積1050平方公里,我省境內庫區水面面積將達到506平方公里,占庫區水面總面積的48.2%。水源地共涉及我省南陽、洛陽、三門峽3個省轄市的淅川、西峽、內鄉、鄧州、欒川、盧氏6個縣(市),我省境內丹江口水庫流域總面積為7815平方公里,水源區內總人口132.14萬人。
1.2 總干渠及兩側水源保護區概況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及其水源保護區范圍,涉及我省南陽、鄭州、安陽等8個省轄市的35個縣(市、區),特別是總干渠穿越焦作市中心城區,穿越南陽市、鄭州市、新鄉市、安陽市及10余座縣城的郊區,沿線人口稠密,城鎮村莊眾多,經濟發展迅速,水質保護任務相當艱巨。
按照國家4部委《關于劃定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兩側水源保護區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省于2010年頒布實施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河南段)兩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按照《劃定方案》的要求,我省總干渠兩側共劃定水源保護區面積3054平方公里,其中一級保護區面積203平方公里,二級保護區面積2851平方公里。
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自南向北縱貫了中原大地的核心區域。在淹沒區和總干渠沿線及其附近分布著眾多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遺址和文物點。有庫區的楚文化、南陽的漢文化、許昌的曹魏文化、鄭州的商周文化、焦作的東漢文化、安陽、新鄉的殷商文化等。可以說,縱貫河南南北的總干渠,在廣袤的中原大地形成了一條極為罕見的融匯各個文化發展時期和各種文化因素的古文化廊道。
2.1 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自然及人文景觀
2.1.1 南陽市
南陽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擁有眾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和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南陽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保單位64處,不同專題的博物院館14處。
南陽府衙、內鄉縣衙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建筑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兩級衙門;西峽恐龍遺跡園是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寶天曼和老界嶺地貌獨特,植被良好,風景如畫;丹江口水庫風景區以亞洲第一大水庫和南水北調的渠首源頭為世人關注。
2.1.2 平頂山市
平頂山自然環境優越,境內叢林繁茂,山巒起伏,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曲藝城和中國書法城,中原城市群九個中心城市之一。著名旅游景區有國家5A級景區—堯山、世界第一大佛—中原大佛、中原最刺激的漂流—堯山大峽谷漂流、中原最大的水上樂園—堯山森海灣水上樂園、北宋汝官窯遺址等等。
2.1.3 許昌市
許昌旅游資源豐富,三國(漢魏)遺跡眾多。漢魏故城、關羽挑袍辭曹處灞陵橋、關羽秉燭夜讀的春秋樓、曹操練兵臺、曹丕登基受禪臺、神醫華佗墓等等。
禹州是中國瓷器的重要發祥地,“中國陶瓷文化之鄉”。鈞瓷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之說。禹州鈞官窯遺址博物館既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
2.1.4 鄭州市
鄭州歷史源遠流長,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給鄭州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景觀。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并建都于此,禪宗祖庭少林寺、道教圣地中岳廟、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中國最古老的登封觀星臺、鞏義市的北宋皇陵、杜甫故里等都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從自然景觀來看,鄭州有以少林寺、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嵩山風景名勝區,有領略母親河神韻的好去處—鄭州黃河游覽區,這些都給鄭州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2.1.5 焦作市
焦作的人文景觀可謂是群星燦爛,各放光輝。韓愈、李商隱、司馬懿、許衡等歷史名人誕生于此。焦作溫縣陳家溝為中華太極拳發祥地。
焦作市的山水風光秀美壯麗、如詩如畫。在最能體現焦作“山水”旅游特色的南太行五大著名景區中,云臺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以山稱奇,以水叫絕,似跳動的音樂,流動的畫卷,談笑間,就足以把北國山水的偉岸和南國山水的爛漫一一飽覽。
2.1.6 新鄉市
新鄉背靠太行、南臨黃河,燦爛的歷史文化為新鄉留下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全市擁有各類自然景觀數百處,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國家級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各1處,國家級名勝風景區6處。主要景點有:比干廟、潞王陵、京華園、關山國家地質公園等。
2.1.7 鶴壁市
鶴壁市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觀光地區。境內大伾山、浮丘山、云夢山、五巖山各具特色。華北地區唯一未被污染的淇河從境內蜿蜒流過,兩岸景色秀麗。浚縣古稱黎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建于1600年前的天寧寺大石佛倚山而鑿,高22.7米。淇縣古稱朝歌,是殷商古都。境內云夢山素有"云夢仙境"之稱,戰國時鬼谷子王禪在此授徒講學,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古軍校”。
2.1.8 安陽市
安陽市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齊具,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文化旅游城市、中國生態旅游城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入選全國旅游百強市,具有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現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級A級景區16處。古都安陽有著33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七朝古都”之稱。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以及殷墟王陵遺址、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世界出土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殷墟和人工天河紅旗渠、太行大峽谷、羑里城、岳飛廟、馬氏莊園六處景區榮膺國家4A級景區。
2.2 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工程景觀
2.2.1 渠首工程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的引水渠首,最大引水流量為420m3/s,因此被水利專家譽為“天下第一渠首”,也是丹江口水庫的重要副壩,工程建成后將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標志性建筑。
2.2.2 方城埡口
方城埡口,是罕見的平原埡口,是長江水系與淮河水系的分界線。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丹江水將從方城埡口翻越連接伏牛山脈和桐柏山脈的山口,向北自流至黃淮平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必經之地。
2.2.3 沙河渡槽
位于魯山縣境內,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U型輸水渡槽工程,也是南水北調中線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復雜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沙河渡槽的內徑、單跨跨度、過水流量屬世界之最,巍峨壯觀。
2.2.4 穿黃工程
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穿越黃河的關鍵性工程,位于鄭州市以西約30公里處,工程總長19.3公里。國內最深的調水豎井—穿黃工程豎井,基坑工程規模之大、開挖之深、地質條件之復雜、工作難度之高,均居國內之最。也是國內首例用盾構方式穿越黃河的工程,開創了我國水利水電工程水底有壓隧洞長距離軟土施工新紀錄。
2.2.5 焦作城區段工程
焦作市是中線工程總干渠唯一從中心城區穿越的城市,將是市民利用率最高的戶外空間,同時與普濟河、群英河、甕澗河形成縱橫交錯的景觀格局。
穿漳工程位于安陽市安豐鄉施家河村與河北省邯鄲市講武城之間。設計流量235立方米/每秒,與殷商文化交相輝映。
3.1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構建“一區兩帶四板塊”新格局,一區是指中原歷史文化旅游區,兩帶是指黃河旅游帶和南水北調中線旅游帶,四板塊是指文化旅游體驗、都市觀光休閑、山區休閑度假和鄉村旅游。
沿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建設旅游快速通道,把沿線山水、古跡和景觀工程串聯成一條大旅游長廊。重點打造渠首、渡槽、穿黃隧道等景觀項目。建設干渠沿線的渠首丹江、方城啞口、神垕古鎮、溫縣陳家溝、殷墟等18個景區。建設南水北調博物館、工程紀念館,展示南水北調中線干渠沿線的黃帝文化、楚國文化、三國文化、調水文化、移民文化。
3.2 《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筑環境規劃》情況
2008年,清華大學編制《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筑環境規劃》,規劃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成為跨區域復合廊道。復合廊道是生態廊道、文化廊道、景觀廊道的綜合體。依托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及其大型基礎設施,根據自然生態條件和經濟發展可行性,整合沿線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形成跨區域的復合廊道,實現生態敏感地保護、歷史文物保護、經濟發展、教育等多重發展目標,實現其內涵的綜合性與空間的整體性。
規劃將干渠兩側13米“紅線”定為嚴格保護的生態控制線,紅線兩側50~200米范圍內為生態控制帶,具體范圍參照該處的一級水源保護區范圍確定;控制帶外側設置生態防護網絡,具體范圍參照該處的二級水源保護區范圍確定。在水源區保護區內形成線、帶、網、區相結合的生態保護體系配置模式。
3.3 《新鄉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生態文化旅游總體規劃》
(4)將第4行對角元以右的1個元素賦值給對角元以下的1個元素;再對第4行的1個元素規格化;繼而對第4列元素消元,僅計算虛線框中的1個元素,見圖5下圖。
按照突出主軸、拓展外延、強化組團、對接兩翼、貫通東西、服務全局的思路,以“一軸、兩帶、三區、四板塊、五組團”為框架進行擺布。“一軸”:沿岸干渠觀光景觀主軸“;兩帶”:渠道兩岸旅游休閑帶“;三區”:輝縣市九山“山河旅游服務區”、鳳泉區潞王陵“平原旅游服務區”、衛輝市唐莊西山“牧野旅游服務區”;“四板塊”:綠道休閑板塊、牧野文化體驗板塊、特色鄉村休閑板塊、白云寺、百泉養生保健休閑板塊“;五組團”:輝縣市白云寺組團、百泉—蘇門山—九山組團;鳳泉區潞王陵—墳上村—鳳凰山—膨脹巖試驗段組團;衛輝市唐莊—西山組團、衛輝古城—比干廟組團。
3.4 《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綠化景觀帶方案》
焦作城區段綠化帶規劃建設以“水濟天下、綠冠中原”為宗旨,堅持生態園林帶、文化休閑帶、觀光旅游帶、產業發展帶的功能定位,堅持以人為本、以水為線、以文為魂、以綠為衣的設計理念,形成較為完善的森林景觀系統、水生植物景觀系統、空中觀光系統。
3.5 《鄭州市“十二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
目前,鄭州市旅游局正在組織《鄭州市“十二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修編工作,將南水北調生態景觀帶納入規劃。規劃要求按照“兩帶八區”(即黃河文化景觀帶、南水北調生態景觀帶和嵩山文化旅游區、黃帝文化旅游區等八區)的發展布局,不斷深化各功能區的項目建設,加強各功能區的聯動發展,推動旅游產業向休閑度假型、城市旅游型、國際標準型、質量效益型轉化升級,把鄭州建設成國際國內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3.6 《南陽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
《南陽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產業重點提出:建設南水北調藝術長廊水利文化觀光產業。以張衡、張騫、張釋之等為代表的漢唐文化,以香嚴寺等名剎古院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鄧州花洲書院為代表的書院文化,以鎮平玉雕、方城黃石硯等為代表的工藝文化,完善上述地區范圍內的博物館、紀念館、名人故居的建設與整體規劃。
逐步將南水北調沿線地區建設成藝術人文文化氣息濃厚、旅游活躍、產品豐富的藝術人文文化產業帶。讓藝術文化長廊激活南水北調的水岸文化經濟。
綜上所述,結合我省各地市規劃情況,我省構建南水北調中線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議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首先,在陶岔渠首興建集移民紀念館、紀念廣場、萬畝生態紀念林、紀念碑等于一體的南水北調紀念園。把陶岔渠首和紀念廣場、九重閣、禹王宮、湯王廟等歷史景觀串連起來,打造出一條新的渠首生態文化旅游線路。
其次,在南水北調穿黃工程南岸滎陽龍山脊上興建包括穿黃工程仿真區、中國南水北調博物館等內容的南水北調紀念園。把穿黃工程、漢霸二王城等景點串連起來一同開發,打造出一個新的文化旅游風景區,有利于充分發揮穿黃工程其獨特的價值優勢,帶動河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再次,在沙河渡槽北側結合工程密集地區建立南水北調公園。沙河渡槽橫跨沙河、將相河、大郎河三條大河,是南水北調中線規模最大、過水流量最大、技術難度最復雜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建成后將成為中原大地上的一個新景觀。在南水北調公園建設中,注重水景觀的營造,把它和東部白龜山水庫以及魯山大佛、堯山等著名景點串連起來,加強交通連接,構建出一條新的休閑旅游線路。
最后,把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從南陽經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到安陽的一個個精品旅游景點,用一條綠色水帶像串珠一樣串連起來,打造出一條新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同東西走向的沿黃“三點一線”歷史文化旅游帶結合起來,形成大中原“十字”形黃金旅游架構。這些新的南水北調人文大型水利景觀與原有的自然和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將使河南的旅游業錦上添花。
4.1 正確處理旅游開發與南水北調水質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雙贏。以水質保護為第一要務,在保障水質安全的前提下,有序開發旅游資源。一方面要加強教育引導,努力提高游客愛護資源、愛護環境的意識,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實可行的風景區環境保護措施,加強對旅游環境容量的研究,提出可容納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標,降低對環境的壓力。
4.2 黃河旅游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化旅游產業帶—黃金十字旅游帶的構建,需要完善交通、配套等基礎旅游設施。建議國家沿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兩側建設旅游快速通道。
4.3 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屬封閉式管理,建議在總干渠兩側每隔一段距離設置觀景臺,以加強游人對世界大型調水工程的體驗功能,并配備相應的基礎設施,從而將人類活動對總干渠水質的影響降到最低。
4.4 建議國家盡快出臺《南水北調中線干線生態帶建設規劃》,并明確該規劃的經費來源和保障措施。同時設立總干渠兩側水源保護區經濟社會發展基金,主要用于總干渠兩側水源保護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
4.5 建議國家盡快編制批復《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規劃》。該規劃應與總干渠沿線已有生態文化旅游等相關規劃相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