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強
(伊犁公路管理局伊寧分局)
預防性養護就是當公路的路面依然處于正常的通行狀態下,只有表面具有輕微的病害的痕跡時,對其進行養護,這種預防性養護的效果與經濟性程度在很大方面決定于實施預防性養護的時機的把握,養護得過遲就會失去預防性養護的作用的發揮,不需要養護時就采取養護措施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甚至會因為措施不當,導致路面的質量的降低,所以,要想實現對公路路面的科學有效預防性養護就必須掌握好預防性養護時機,這種養護方式不僅能降低養護成本,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減少公路病害的發生,延長路面的使用壽命,確保公路完好無損,確保車輛的安全通行,提高路面質量。
公路瀝青路面的使用時間范圍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公路剛剛建成,并且已經投入運行,發揮交通作用,這時的路面瀝青已經慢慢被氧化,發生損耗。
第二時期:公路路面發生細微的斷裂痕跡,出現坑槽或者脫皮現象。
第三時期:瀝青路面出現大規模的斷裂痕跡,形成大片的縫隙,甚至影響到結構和整體的公路路況。
預防性養護是一種科學又標準的養護方法,是一種在一定時間內定期對公路實行強制性養護的措施,在最合適的時間內,待公路路面處于一個最佳狀態時,來采取的預防性保護措施。使損害控制在最初狀態,進而確保公路對人們的持續服務,這是一種被大眾認可的養護措施。
對公路的瀝青路面進行養護來把握好養護時機,可以從下面各個方面著手:
(1)路面的結構強度:保證路面具有結實的結構性能,是進行路面預防性養護的前提條件。
(2)檢查路面瀝青的是否發生老化的痕跡。
(3)在車輛通行時,路面是否滲水,以及這些車輛對路面表層是否具有破壞作用。
(4)路面通行的車輛是否安全,也就是道路表面的抗滑情況以及是否有車轍的痕跡。
(5)路面是否保持平整,是否發生破壞。
預防性養護只能在路面結構良好的公路上實施,路面的強度指標是用路面發生彎曲或者沉降與路段代表彎曲或者沉降的比值,公路養護技術規定的規范路面強度值是不小于0.8,進行預防性養護的公路路面強度系數一定要在0.8之上,但是,瀝青路面強度系數要根據具體的預防性措施來實施確定,保證來了個好的路面結構性能是進行預防性養護的前提。
第一,公路路面的瀝青老化程度。自從公路投入使用的時候,路面瀝青就會發生老化,瀝青老化會導致路表面出現裂縫、散落的情況,瀝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與瀝青老化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要想查明路面的使用狀況,可以通過確立瀝青老化的指標,建立對瀝青路面的預防性養護老化標準進行研究,這就是通過瀝青路面的老化指標來研究確立公路的最佳養護時機的方法。
第二,分析路面的滲水狀況。大量的實施研究表明,路面的破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深水導致的,滲水會導致瀝青破碎,路面出現裂痕,路面滲水系數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瀝青路面手破壞的程度,所以,要將路面的滲水系數作為瀝青路面的預防性養護時機的參考。但是由于受到客觀技術水平的限制,現有的滲水儀不能完全確定路面的滲水情況,所以,要研制出標準的滲水儀,來研究不同環境下路面的滲水情況與路面的破環之間的關系。
第三,路面的抗滑性能。路面只有具備一定的抗滑性能時才能確保通行的安全,事實證明:路面的抗滑性能一旦低于某一標準,就可以通過積極的預防性養護措施來加以恢復,所以,將路面的抗滑性能作為預防性養護公路的標準是十分重要的,路面的抗滑性能包括:路面抗滑和水面飄滑兩種可能,一般來說:路面存積的水深達到五毫米以上時,車輛行駛較快時很容易出現漂滑現象。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辦法就是選用質量優良的石料來提高瀝青路面的抗滑性能,石料要盡量選用強度高、硬度大、耐磨損的材料。
根據不同路面的等級狀況來研究路面的抗滑能力,通過選取適當的路面構成材料來控制路面的抗滑程度,是掌握公路預防性養護時機的有效方法。
第四,路面的車轍痕跡。車轍主要出現在路面投入使用的前一階段,是由于瀝青的使用時間過長,瀝青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老化造成的路面縱向凹槽,如果一個公路的車轍痕跡太深,就會導致車輛通行不暢,甚至影響通行的安全,所以,把車轍作為預防性養護時機的確定的指標是十分有意義的。
具體的指標的確立主要是通過研究車轍的深度以及車轍的嚴重程度來確定是否需要采取預防性養護措施,當車轍超過一定的深度和發展速度時就沒有必要采取預防性養護措施,合理確定這個指標是確立公路預防性養護時機的關鍵。
:
[1]于海玲.于麗娟加強公路預防性養護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0,33(9).
[2]帕爾哈提·莫明.黃燕淺談公路預防性養護的必要性[J].中國西部科技,2008,7(14).
[3]馬志云.張鵬翼.唐永斌.公路預防性養護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公路與運輸,2009,(1).
[4]馮紅耀.凌天清.牛石超瀝青路面運營期實施預防性養護區間界定[J].公路與汽運,2010,(4).
[5]王朝輝,王麗君,白軍華,劉延達,王選倉基于時段的瀝青路面預防性[J].
[6]養護時機與對策一體優化研究[J].中國公路學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