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呈輝(河南省人民勝利渠管理局)
人民勝利渠自1951年3月開工興建,1952年4月12日開閘放水,已經歷了60個春秋。60年來,在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但對人民勝利渠運行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主要有泥沙問題、土地次生鹽堿化問題、渠首水源污染問題、渠首引水問題、工程老化問題及水費征收等問題。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并非同時發生,在某個時段,其中一個或兩個問題會成為當時影響灌區運行和制約灌區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有些問題一直困擾了人民勝利渠幾十年或若干年,例如,泥沙問題曾經影響灌區運行幾十年;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土地次生鹽堿化問題曾是影響灌區生存和發展的首要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渠首水源污染問題一度成為影響灌區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而目前人民勝利渠灌區所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是渠首引水困難問題。以上幾個主要問題,有的已得到基本解決和緩解,有的尚未解決而亟待解決。本文著重就灌區引黃泥沙問題的影響和對策進行了粗略的總結和探討。
人民勝利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黃河下游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灌區,黃河是一個多泥沙河流,引黃必引沙是人們對引黃灌區的一個共識。泥沙處理問題一直影響了人民勝利渠灌區50年,也是當時困擾黃河下游引黃灌區的一個重大問題。人民勝利渠灌區分階段引水引沙情況如下:
人民勝利渠自1952年開灌至1991年的前40年,渠首共引水253.556億m3,共引沙3.8354億t,引水平均含沙量15.12kg/m3。進入灌區的泥沙分布情況比較復雜,各階段甚至年際之間懸殊很大。根據1952~1984年33年的觀測資料分析,泥沙分布情況大體如下:沉沙占34.76%,灌溉渠系占21.6%,排水渠系占5. 44%,退入衛河占16.86%,輸入田間占21.34%。由此可見,沉沙在灌區泥沙處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2年至2000年的9年間,渠首共引水49.639億m3,共引沙5879萬t,引水平均含沙量11.84kg/m3。自1988年后,灌區已建沉沙全部用完,人民勝利渠被迫采取渾水灌溉,除大約20%的泥沙輸入田間外,其余80%左右的泥沙淤積在各級灌排渠道,造成灌排渠道嚴重淤積,輸水及排澇能力下降。
2001年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后,受黃河小浪底樞紐蓄水攔沙和黃河中上游來沙量減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渠首引水含沙量大量減少,灌區泥沙處理問題才得以緩解。自2001年至2010年,十年間,渠首共引水30.68億m3,共引沙2507萬t,引水平均含沙量5.2kg/m3,引水平均含沙量僅相當于開灌前40年的30%、上世紀90年代的44%,大大地減輕了灌區泥沙處理的壓力。進入灌區的泥沙大部分被輸入田間,灌溉渠系基本達到沖淤平衡。
一是慎重選擇渠首建閘位置。人民勝利渠渠首閘位于黃河老鐵橋上游原秦廠大壩處,是經過中外專家反復論證而確定的,主要依據水流彎道環流理論,把渠首閘建在靠主流凹岸頂沖點下游,銳角引水,可以多引水少引沙;二是渠首閘前修建了攔沙潛堰和安裝了導流系統。渠首閘建成后,為防止底流粗沙進入渠道,在渠首閘前120m處修建了一座高出閘底板0.93m的拋石潛堰,1956年還在渠首閘前安裝了“波達波夫”導流系統。以上幾種措施在運行初期起到了一定的引水防沙效果,但1958年后,因黃河主流不斷的南移而逐漸失去了引水防沙效果。
黃河高含沙量在汛期,花園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汛期為40.9 kg/m3,非汛期為11.9kg/m3,黃河汛期沙峰期含沙量一般為100~200kg/m3,1977年最高時達546kg/m3,因此,人民勝利渠十分強調汛期少引水、沙峰期不引水的原則,并在實踐中加以貫徹執行,大大減輕了灌區泥沙處理負擔。
實行渠井結合,地上水地下水聯合運用,可以揚長避短,互補余缺,既提高了灌溉保證率,又可控制土壤次生鹽堿化,也減輕了引黃帶來的泥沙處理負擔,為綜合治理旱、澇、堿、淤奠定了基礎。
渠首把大量黃河泥沙引入灌區后,輸入田間的泥沙只是一少部分,其余的大部分泥沙需要處理。沉沙是處理泥沙特別是較粗顆粒泥沙的重要措施。在開灌初期,灌區上游黃河大堤以北有大面積鹽堿沙荒洼地可供建沉沙,建沉沙既能沉沙,又能改土,很受群眾歡迎。自1952~1988年,人民勝利渠灌區在祝樓、王祿等地先后修建沉沙10處,面積共53.3km2,沉沙8000萬m3,占當時引沙量的30.84%,沉沙在灌區泥沙處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8年后,人民勝利渠灌區沉沙已用完,灌區上游黃河背河洼地已基本普淤一遍,原鹽堿沙荒洼地經沉沙淤積后已變為稻麥兩熟的高產田,如在原沉沙地方再建沉沙進行2次復淤,不僅來自群眾阻力很大,而且投資大、效益小,也不經濟。因此,人民勝利渠灌區不得不走渾水灌溉這條路子。
渾水灌溉是不得已而為之,除少量泥沙被帶入田間外,大部分泥沙淤積在灌排渠道,為提高灌排渠道輸水能力,各級政府每年冬春不得不組織灌區群眾清淤。1991~2000年,灌區每年平均清淤量達350萬m3。渠道清淤既加重了群眾負擔,又惡化了周邊環境。
從實踐來看,通過清淤對提高渠道的輸水能力效果并不理想,渠道清淤后放1~2次水就會淤平。從國家現行政策來說,動員群眾無償清淤也是政策不允許的,泥沙處理必須另尋出路。
輸沙到田是灌區泥沙處理的最佳選擇。黃河泥沙具有一定肥力,淤積在灌排渠道是一種負擔,如能送到田間,可以肥田增產,變害為利。因此,人民勝利渠灌區在規劃時,就對輸沙到田十分重視,充分利用灌區地面比降較大(1/3000~1/5000)的有利條件,把各級渠道比降盡可能設計得陡一些,以提高渠道挾沙能力。在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中,還對總干渠部分渠段和西一干渠、東三干渠上段等渠道渠底比降進行了調整,取消了一些跌水,拆除了一些阻水建筑物,提高了這些渠道的輸水挾沙能力。
人民勝利渠灌區自1999年開始被國家列入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工程。截至2010年底,上級共批復項目工程總投資16453.19萬元,共完成投資約11500萬元。在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中,做到節水和減淤相結合,并將大部分投資用于干支渠道襯砌。已完成干支渠道襯砌78.39km。襯砌過的渠道,不僅能減少渠道滲漏損失,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系數,而且能夠減小渠道糙率,和土渠相比,可使渠道流速提高43%~60%,挾沙能力提高1.91~3.1倍。因此,渠道襯砌后可大大減輕渠道淤積,為實現輸沙到田創造了條件。
自2001年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運行后,渠首引水含沙量大量減少,加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技術改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灌區泥沙處理問題才得以大大的緩解。從近十年的灌區情況來看,人民勝利渠實行渾水灌溉是可行的。之所以能夠成功,得益于黃河來水含沙量的減少,得益于灌區節水技術改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泥沙問題,是黃河下游引黃灌區需要長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處理得好,可以變害為利;處理不好,將嚴重制約引黃灌區的運行和發展。自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建成運行后,受黃河小浪底樞紐平時蓄水攔沙的影響,黃河下游輸水含沙量逐漸減少,引黃灌區泥沙問題才得以緩解,但泥沙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仍然需要大家繼續關注和研究,以期得到更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