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利(新安縣水利局小水庫管理所)
新安縣屬黃河流域土石山區,總面積1160.3km2,有水土流失面積935km2,總人口54萬人,現有基本農田面積162km2,人均基本農田0.03hm3,平均溝壑密度4.5km/km2,侵蝕模數5467t·a/km2。修建淤地壩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同水土流失的斗爭實踐中,探索、創造出的一種有效的既能攔截泥沙、保持水土、防洪保安、改善生態環境,又能淤地造田、發展灌溉、便利交通、促進生產、發展區域經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它既能保持水土又能發展生產,“溝里筑道墻,攔泥又收糧”是當地群眾對淤地壩作用的形象描述和高度概括。近年來新安縣淤地壩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淤地壩建設由農民群眾為主打壩到政府組織和出資建設,由分散建設到以小流域為單元按壩系建設,由缺乏規劃、設計到不斷完善前期工作的規范化建設,由重視建設到建設與管護并重,取得了顯著成就。
截至目前,新安縣已建成淤地壩157座,其中骨干壩14座,中型淤地壩6座,小型淤地壩137座,骨干工程控制面積84.22 km2,淤成壩地57.2hm2,累計攔泥556.83萬m3,減少入黃泥沙量724萬t。壩地面積占新安縣糧田面積的1.6%,年產糧49.25萬kg,占全縣多年平均糧食總產量的0.16%。
綜合考慮到縣域的農業生產、水資源利用、流域產水產沙、地形地理因素,利用綜合平衡規劃法,通過對攔沙目標、造田目標兩大指數的分析,確定骨干壩單壩控制面積ā=8km2,中小淤地壩與骨干壩配置比例c=3.3,按Ng=(F-F0)/ā,Ng—單元壩系數量(座);F—壩系擬控制流域面積(km2);F0—壩系已控制流域面積(km2);根據以上公式分析計算,新安縣可建設骨干壩84座,中小型壩278座。骨干工程控制面積達到753km2,可淤地711hm2,年均可攔泥411.67萬t。
根據新安縣的實際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需要,今后淤地壩建設的總體發展思路是:“以支流為骨架、小流域為單元,骨干壩和中小型淤地壩相配套,建設溝道壩系”,通過大規模的淤地壩建設,攔沙蓄水淤地,有效利用水土資源,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新安縣千溝萬壑,地形支離破碎,溝壑區總面積263.8km2,主要分布在北冶鎮、石井鎮、倉頭鎮、五頭鎮、鐵門鎮等,平均溝壑密度4.5km/km2,侵蝕類型多以溝道侵蝕為主,年均入黃泥沙342.94萬t,對下游黃河的危害很大。以各鄉鎮所在的河流為骨架,通過建設淤地壩群來攔截黃河上游侵蝕產生的泥沙,使其淤積在溝道內,抬升溝道河床,降低坡度,從而達到穩定溝道的目的,確保黃河下游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小流域是一個完整的自然集水單元,是組成流域或支流的基本單元。新安縣屬水土流失嚴重的干旱缺水地區,壩系中的淤地壩建設首先考慮淤地和發展生產為主要目標,兼顧緩洪蓄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為次要目標進行合理布設,這些都需要根據當地自然環境、水土流失特點、經濟發展方向與主要問題,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制定符合當地經濟建設與自然規律,以小流域為單元,在流域內結合土地整治、水土保持造林、小型水保工程、節水灌溉措施、經濟林建設等措施有機結合,科學地進行小流域壩系布設,做到既不破壞生態又與小流域內各項措施相協調的布局合理、排淤結合、效益穩定的淤地壩壩系,達到改善生態、發展生產、減少泥沙的目標。
在前期規劃時首先要吃透上級政策,有側重的去布置,在具體規劃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淤地壩規劃》為依據,開展淤地壩前期工作。選壩址時,技術人員要深入現場,熟悉地形,逐壩勘測,權衡利弊,選出最佳的建壩位置。嚴格執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溝壑治理技術》(GB/T16453.3-1996)、《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技術規范》(SL289-2003)、《水利水電工程制圖標準水土保持圖》以及《小流域壩系工程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暫行規定》等有關技術規范和標準,保證方案科學嚴謹,經得起施工實踐的檢驗,把握好每一個環節,把所有工作做在前面,并且做好做細,變被動為主動,真正提高淤地壩前期工作的質量,確保淤地壩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
淤地壩修建在行洪的溝道上,工程質量是否經得起考驗,工程是否能安全運行,關系到工程下游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重視和提高淤地壩安全至關重要。淤地壩設計標準不統一、布局不合理、地質環境情況復雜、施工質量標準低下、水毀率高等問題,真正成為影響淤地壩質量的直接原因。在建設中,淤地壩施工必須結合其工程特征進行,要求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施工中不僅要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全面推行“四項制度”,還要不斷地總結、吸收水工建設的先進經驗,研究并運用到實踐中,從建設程序上,從施工準備、施工方法、施工質量控制等技術環節上,嚴格把關,提高淤地壩工程的施工技術水平,為淤地壩后期安全運行奠定基礎。
在今后的淤地壩建設中,要嚴格按照國家關于建設項目程序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項目建設管理體系和建成后的管理運行機制,采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通過對工程規劃、建設、運用全過程的有效控制,做好整個建設前期、施工期、運行期的管理工作。對已建成的淤地壩要按照產權明晰、有償使用的原則,穩步推行產權制度改革,切實落實管護責任,制定具體的管理辦法,使工程建管結合,所有權和使用權可通過承包、拍賣、租賃、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出讓或依法繼承和轉讓,逐步建立健全責、權、利相統一,以存量換增量、以資產換資金,滾動發展,永續利用,確保實現“以壩養壩,以壩護壩”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