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春(溫縣水利局)
□李鵬輝 □馮金銘(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溫縣位于豫北平原西鄰,南臨黃河,北靠沁河。土地面積481.3km2。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有223m3,是河南省嚴重干旱缺水地區。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53mm,最大年降水量為932.8mm,最小281.5mm,年降雨的變差系數為0.32,降雨的年內分配也不均勻,降雨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的6-9月,一般占全年的65%以上,年蒸發量為1763mm。
由于黃河、沁河歷史上多次泛濫,溫縣形成西高東低、南灘北洼、中間崗的地貌特點。溫縣中部自西向東有青風嶺橫貫全縣,青風嶺為黃河二級階地,是由古黃河長期泛濫形成的自然堤,面積為59km2。由于地勢高,長期以來形成了黃河有水難用、沁河用水時間短的局面。可利用的地表水資源匱乏,地下水自然補充除天然降雨外,主要依靠北部的沁河和南部的黃河側滲。農田灌溉、工業用水和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長期依靠機井抽取地下水。全縣地下水總可采量為0.89億m3,而每年實際開采地下水達1.3~1.5億m3,年超采地下水0.41~0.6億m3。綜合多年的地下水觀測資料,地下水位年均下降速度為0.51m。地下水埋深在13~38m。
2.1 地下水嚴重超采,補給困難。溫縣及其周邊地區地下水資源的過度開發,產生了大范圍的漏斗區。溫縣的地下水早在1973年發現形成區域漏斗,全縣設立地下水位觀測點后,1975年經對觀測資料分析,降落漏斗中心位于古賢至南張羌一線,漏斗呈橢圓形,東西向長軸28km,南北向短軸14km,長寬比2:1,面積284km2,漏斗體積7.57億m3,具有較平坦的底部,地下水位平均埋深8.3m,最大埋深15m。以后漏斗區面積逐年擴大,向西擴大的面積大于向東。目前的漏斗區呈一寬約16km的帶狀分布,大致平行于黃河走向,涉及武陟、溫縣、孟州市等,為河南省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之一。溫縣縣域內位于青風嶺地下水漏斗區的漏斗面積達415km2,地下水位平均埋深23m,最大埋深達45m,漏斗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9.8%。
對溫縣境內現有30個地下水位觀測井的實測資料繪制的地下水等水位線可知,目前溫縣地下水漏斗最低水位位于楊壘—林召—小南張一帶,呈東西向分布;番田—大吳—南張倫為南北向漏斗帶。東西向長漏斗是因為溫縣特有的地形及河流條件所致,溫縣地處南邊有黃河,北邊有沁河之間,二河幾乎平行,相距約25km,這種特殊的區域條件,造成了溫縣淺層地下水的補給、徑流的特殊性。
2.1.1 北部地勢高,地面高程在109~110m之間,由沁河補給地下水,補給比降為1/300~1/500,地下水位較高,地下水面坡降較陡,靠漏斗中心較近,等水位線較密。
2.1.2 南部地勢較低,地面高程在103~105m之間,由黃河補給地下水,實測補給比降為1/6000,距離漏斗中心區較遠,地下水位低于北部,地下水坡降較緩。黃河地勢低,距漏斗中心稍遠,所以等水位線較疏,坡降較緩。
2.1.3 南北向漏斗是受孟州地下水漏斗區的影響。溫縣西部番田一帶的地下水位線較復雜,主要受孟州地下水漏斗區的影響。
2.1.4 東部受武陟地下水影響,溫縣縣域封閉的等水位線的面積較小,大面積的處于孟州—溫縣—武陟漏斗之中。將來大力進行引水補源,溫縣的地下水位升高后,會補給孟州、武陟漏斗區。同時,周邊補給也會有一部分地下水東流。
2.2 補源工程老化,過境水資源未充分利用。為遏制地下水漏斗區的水位下降,1974年,水利部新鄉農田灌溉研究所在溫縣建立了人工回灌試驗基地,著重解決青風嶺漏斗區地下水的入滲技術。在地下水漏斗較為嚴重的西部地區相繼修建了一些引水補源工程,同時在內澇河上建節制閘攔蓄回補地下水。但由于受上游來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之補源渠道運行多年來,淤積堵塞嚴重,功能性老化,效益衰減;利用沁河水源所建的亢村引沁灌區因沁河河床下切,無法自流引水,現依靠提灌灌溉不足667hm2,占設計面積的25%;近年來利用黃河水源建設的引黃補源工程僅開挖建成了干渠工程,由于末級渠系建設工程不配套,年引水量只有3000萬m3,僅占年設計引水總量1.3億m3的23%,過境水資源未充分利用。其它補源工程的水源主要是利用廣利灌區的灌溉尾水,廣利灌區規劃分配給溫縣的年引水量3000萬m3,但80%集中在汛期,實際年可利用灌溉水量僅600萬m3左右,來水時間和空間受較大的局限性。
2.3 部分河流地表水污染,有效利用率較低。除黃河、沁河外,溫縣境內有10條內澇河道全長153km,河道密度較大,部分河道污染嚴重,造成了污水側滲地下水的影響。尤其是新蟒河等入境河流,流域面積大,非汛期來水量少,水體中的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含量為劣Ⅴ類。同時城區排水系統不完善,導致城區水體受到污染,目前城區建有截留式合流制排水系統較少,部分區域的生活污水就近排入水體,污染了環境。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和地下水漏斗區面積的擴大。
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給溫縣工農業生產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機井越打越深,由原來的40~60m,發展到80~100m;單井控制面積由原來的5.33~8.0hm2,縮減為2.0~3.33 hm2;提水機具不得不更新,由離心泵改為離心泵下臥,后又換為深井泵、潛水泵;出水管徑越來越小,由152、101mm改為76、50、38mm;打井費用越來越高,由原來500~2000元,發展到10000~13000元以上;農民增產不增收。目前,取水日趨困難,遇到干旱天氣,還造成糧食減產。
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過境水和地表水資源,因地制宜建造蓄水工程以攔蓄汛期雨洪和灌溉結余用水,同時加強水環境整治,避免地表水資源的污染。遏制溫縣青風嶺漏斗區地下水下降應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開源節流,地下水在規劃年限內主要發展補源灌溉,補源水量將大于開采量,待地下水位回復后,地下水可開采量將是一重要水源。
3.1 發展坑塘補水。坑塘治理利用是調整農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補充區域性地下水的有效途徑,雖然比較分散,整修挖深并與河渠網絡相連以后,調蓄能力是很大的。據初步統計,溫縣境內現有大小坑塘133個,面積約270.9萬m2,將這些廢棄的坑塘加以整治,與河道和補源渠道相互貫通,形成“長藤結瓜”、水源互濟的補水網絡。若按平均2m水深,一次性可蓄水541.8萬m3,可減少項目區周邊70km2范圍內工農業生產地下水開采量,對緩解溫縣日益突出的水資源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其中,最大的坑塘為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形成的取土坑,三個位于青風嶺地下水漏斗區,坑塘的面積達95.6萬m2,平均深4.9m,占全縣坑塘面積的35%,且相對集中,與引黃干渠相距800m,通過適當加以工程改造利用,建設形成平原小水庫,可形成較大的引黃調蓄工程。工程區地下水為低,不僅可以儲蓄匯集雨水、灌溉期的退水,還可在黃河高水位和將來建成的小浪底北岸灌區高水位時蓄水補源,有效增加地下水補源面積,實現溫縣城東地下水補源、水生態匯集、景觀綠化和各方面實現功能。
3.2 利用黃河、沁河水源搞好灌溉補源和河道補水。利用地表水灌溉補源不僅可減少地下水的開采,而且還可通過土壤入滲的方式補充地下水。溫縣南臨黃河,北靠沁河,具有較豐富的過境水資源,充分利用好引黃和引沁兩大灌溉補源工程。據觀察,溫縣引黃工程2008年通水以來,補源區內地下平均水回升2.8m,補水效果顯著。目前只有30km的干渠和13km支渠工程,黃河水的利用率偏低,應加快引黃灌區末級渠系工程建設,擴大灌溉補源面積。位于溫縣北部的引沁灌溉補源干渠穿越濟河、護城河等多條內澇河流,河道平均相距不到2km,但目前大多數內澇河幾近干涸,有的河道萎縮嚴重,急需拓寬清淤,修建閘壩進行攔蓄雨洪及灌溉末期剩余用水。同時利用沁河高水位時將河道中充滿水,可以大面積的平面下滲,補源效果較好,并建立河道與補源渠相互貫通的補水網絡。
3.3 加強水環境整治
3.3.1 實行污水資源化供水。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再生水,可用來灌溉或景觀用水。目前,溫縣污水處理廠采用氧化溝處理工藝,現狀處理能力2.0萬m3/d,《溫縣城市總體規劃》預測2020年規模為9.5萬m3/d。按現狀處理能力每天2萬m3,處理后的再生水每年將近650萬m3,2020年可達3000萬m3,同時應搞好中水回用工程建設,充分利用達標排放的再生水,實現污水資源化供水,將是一個較大的水資源利用。
3.3.2 實行雨、污分流制。對污水的再生利用應實行雨、污分流制,新建地區的排水系統一律采用分流制,城區現有的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統,逐步更新改造為分流制。雨水進入河道后,適當攔蓄,就近利用自然河道坑塘和引黃補水渠調蓄雨水,根據溫縣地形、地貌現狀,可將溫縣分為南、東兩個排水分區。分別為東側的榮澇河、南側的老蟒河,用作農灌或其他利用。
3.3.3 建設人工濕地。目前,溫縣河道內的污水主要集中在新蟒河、豬龍河等入境河道,來自上游的污染量較大。可在上游建設人工濕地,經人工濕地處理后的污水,可直接排入下游河道作為景觀用水。對工業污染源,要求企業對污染進行處理,實行總量控制達標排放,甚至實現零排放。對農村生活污水和生產污水,結合新農村建設,可采取以戶為單位分散治理。
在全球氣候條件變化的大背景下,地下水漏斗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自然因素。溫縣常年降水量較少,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53mm,近些年降雨量有顯著減少的趨勢,如2007年和2008年年平均降雨量均少于400mm,僅為正常年的70%。通常情況下降水入滲占地下水補給總量的70%,造成地下水補給資源大幅度減少。但人類生產生活超采地下水,在一個水文周期內地下水資源得不到及時補給,是地下水漏斗形成的主要原因。青風嶺地下水漏斗主要是由于經濟迅猛發展,工農業生產用水量加劇,過度超采地下水,同時補源工程老化、過境水資源未充分利用,使地下水資源不能有效補給而形成的。
遏制地下水漏斗發展的根本之策還是用好地下水,科學評價、統籌管理、合理利用,主要措施是“開源節流”。對溫縣而言,充分利用黃河和沁河兩大過境水資源進行灌溉補源,整治豐富的內澇河水系和廢棄坑塘,打造長藤結瓜式的水利體系,是有效調控水資源切實可行的措施。同時,提倡節約用水,發展節水灌溉技術,依法進行水資源管理,加強水環境治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1]李曉明,李凱.世界上最大地下水漏斗 華北危機怎解?[N].科學時報,2009年12月15日.
[2]孫雪峰,張建祿,杜泉楷.溫縣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試驗簡述[J].灌溉科技,1980,(1-2 期):8-13.
[3]趙衛東,李云霞,劉詠.平原區增加有效地下水資源的途徑—以河南省焦作市郇封地下水漏斗區為例[J].焦作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2(5):37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