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茹(新密市水務局)
新密市位于鄭州市西南,總面積1001km2,下轄13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風景區管委會,總人口80余萬。新密市地貌、地質類型復雜多樣,森林、礦產資源豐富,工業、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區域綜合經濟實力在省內居于領先地位。隨著國家擴大內需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等宏觀政策的深入實施,鄭州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地位進一步彰顯,新密市的經濟發展也隨之迎來新的機遇,進入全面提速、加快轉型的新階段。
新密市水資源可利用量有限,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已超過水資源及水環境的承載能力,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制約新密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可以利用的水資源量有限。區域內的水資源主要由降雨進行補給,無過境及外調水源可以利用。由于缺乏完善的雨洪利用工程,且現有部分水利工程調蓄能力不足,使得地表水資源利用率較低。
1.2 地下水超采及浪費嚴重。區域內尤其是城鎮地區,經濟社會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同時,境內多處煤礦生產中,從地下抽取的大量疏干水未得到有效利用,且進一步加劇了地下水位下降。
1.3 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的排放,使得水質惡化問題日益嚴重,監測的水功能區達標率低,部分水體喪失使用功能,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與水環境承載能力不協調。
1.4 節約用水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結構性用水浪費和習慣性用水浪費嚴重,節約用水開展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工業用水效率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節水意識和觀念有待于轉變。
新密市面臨的水資源問題,直接關系和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隨著工業化進程、城市化步伐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加快,地區經濟社會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水環境問題日益緊迫。市政府提出的“提高城鎮化、加快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將嚴重受水制約。
2.1 盡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2.1.1 為推動和保障新密市實現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要盡快確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的“三條紅線”,充分發揮紅線約束調節作用,從制度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在城鎮化布局、工業產業布局和生態建設中要充分考慮水資源匹配條件。
2.1.2 嚴格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論證制度,將地表水、地下水全部納入取水許可范疇,特別要加強特殊地區如地下水超采區的取水許可監管,嚴格限制地下水的抽排,落實水資源論證制度,強化取水計量的監管。
2.1.3 要把節約用水貫徹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生產全過程,加快制定區域、行業、產品用水效能指標體系,加強用水定額和計劃管理,加快實施給水技術改革,加大農業、工業、生活各領域節水力度,堅決遏制用水浪費。
2.1.4 要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等指標體系,把限制排污總量作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工作重要內容,強化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嚴格控制入河庫排污總量。
2.2 進一步合理利用煤礦排水
2.2.1 為高效合理利用煤礦排水,一方面,采取建設項目論證、取水許可、用水計量、計劃用水、征收水資源費等具體措施,嚴格控制對煤礦地下水的無序開采和隨意排放;另一方面,通過有效的措施,激勵和引導煤礦企業,在礦井周圍修建排水處理凈化和利用設施,通過生產企業的節水改造和政府職能部門的有效監督管理,滿足礦區和周邊地區的生產生活及農業灌溉用水。
2.2.2 對于新建煤礦,必須同時建設煤礦排水利用工程,把排出的水充分利用起來,提高煤礦排水的利用效率。此外,要特別注意城區東部,地勢低,地下水位低,煤層深,對城區供水井有嚴重影響,需認真論證。
2.2.3 當前一段時期,為充分利用煤礦排水,緩解全市供水緊張狀態,建議采取如下工程措施:引王莊排水陣地煤礦排水入李灣水庫補源,加大李灣水庫向城區的供水量;進一步擴建云蒙山水庫。將永祥、裴溝、李崗等煤礦的礦井排水經處理達標后,在滿足當地居民用水和農田灌溉用水外,將多余水量引至云蒙山水庫。水庫的水可以通過進凈化水廠處理后并入城區管網(凈化水廠地址可以選在新密市供水節水技術服務中心附近),供城區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提高新密市城區的供水保障能力。
2.3 進一步加大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
2.3.1 建議通過工程體系建設,“留住天上水”。一是廣泛開展小流域治理,興建攔蓄補源工程,利用好現有的水庫、河道、坑塘、綠地,充分攔蓄降水;二是因地制宜修建一些塘、壩、堰等攔蓄工程,提高對雨水資源的存留量;三是加強山坡地治理,提高植被覆蓋率,涵養水源。
2.3.2 嚴格按照《鄭州市節約用水管理條例》相關要求,對新建小區和工程,要求其配建雨水和中水利用設施。通過城區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作為生態景觀用水,同時也可以存蓄補給地下水,作為生態水系建設的主要水源。
2.3.3 建議提高對廢水、中水的處理能力和使用能力,鼓勵支持工業、農業、企業、生活和生態環境充分利用中水。一是要盡快擴建污水處理廠規模,提高污水處理能力;二是對于新建、改建和擴建的項目必須配套中水設施,并做到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以此收集處理的中水作為本項目區或者生產區的生態環境用水和生活用水。
2.3.4 對工業廢水應加強監督管理,加大凈化處理力度,提高重復利用率,達標排放后,可作為農、林業和環境用水。凡是經論證應使用中水的工礦企業,必須使用中水,不得置換為其他水源。
2.4 合理調整工業結構和工業布局
2.4.1 對工業企業集中布局進行建設,工業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巨大,在有限的水資源條件下,不得不進行產業的升級改造,建立節能高效的工業體系。限制高耗水項目的引進,壓縮高耗水產業的規模,淘汰高耗水工業和高耗水設備,適時加大工業企業的整合和轉移。
2.4.2 對新企業的引進,要綜合考慮水資源條件的限制,優先引進低耗水、低污染企業和項目。耗水量大的工業在運營之前,必須完成相應的水處理及回用設施建設。
2.4.3 建議相關部門聯合出臺具體的管理辦法和技術措施,共同抓好企業的節水技術改造,嚴格取水許可制度,限制企業抽排地下水,要求其全部使用煤礦排水或污水處理廠中水,實現一水多用、循環利用,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2.5 城鎮化建設中,要充分考慮水資源問題,配套建設供水及水處理系統
2.5.1 在城鎮化建設中,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制約作用,要將水資源保障體系規劃建設放在基礎且重要的位置,要配套建設供水系統、污水處理系統,高起點、高標準,超前建設,以保證當前和今后一定時期用水、節水和生態保護的要求。
2.5.2 建議結合當前進行城鎮化建設的有利時機,加快城鄉水務一體化進程,打破城鄉分離、部門分割、水量水質脫節的管理模式,統籌城鄉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水源地建設、供水節水、排水治污及中水回用工作。
2.5.3 將供水規劃的制訂與水資源的管理、利用和保護,與城鎮排水管理、污染治理相結合,形成系統、科學的城鎮供水管理機制,通過深化鄉鎮供水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立可持續、高效的城鎮水資源管理體系,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高水資源綜合管理能力。
2.6 加強水源地的保護建設
2.6.1 在進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時,要把對水源地的保護規劃放到至關重要的位置,做好規劃的協調工作,完善水功能區劃及相關規劃建設,建立水源地保護區,通過立法的形式,在保護區內,堅決杜絕重污染企業的建設。
2.6.2 對于新建城鎮的規劃,應避免建在基巖裸露、水源易受污染的區域,可考慮選擇在覆蓋層較厚的地方,以減少對水源的污染威脅。
2.6.3 加強固體廢棄物的收集、處置、利用和處理,降低發生水污染的風險。
2.6.4 加強水源地保護監管和執法力度,貫徹實施水資源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全面建立健全水質監控網絡,以提高水污染事件的預警和防范能力。
2.7 整合投資項目,提高投資效益
2.7.1 為確保“新密市供水保障工程體系”主體工程的實施和落實,促進規劃目標的實現,需切實保證資金的有效投入。一方面,應高度重視城市供水問題,加大供水工程投資額,在供水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國家撥款和貸款。
2.7.2 加強供水工程建設的同時,應加強工程的安全運行管理,落實管護主體,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特別要加強城市供水能力的建設,提高供水系統的安全性,科學選擇水源,劃定水源保護區,健全保護措施,確保飲水水源地水質達標。
2.7.3 應注重建設應急備用和應急供水水源,完善干旱年份飲水戰略儲備體系,提高應對供水安全危機事件的處置能力。同時,要加強城市排水系統建設,著力做好城市的防洪排澇工作。
2.7.4 建立與水資源優化配置相適應的水利工程體系和水資源保障體系,做好供水保障工作,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維護群眾權益的重要體現,是造福子孫后代、全面實現小康的基礎保障和百年大計,需要各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為新密市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