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 周惠來 申向東 楊 霞
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必須積極實施自主創新戰略。自主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是實施國家創新戰略的核心,是著眼于中原經濟區未來發展的長遠之策。在企業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過程中,離不開情報信息的支持。因此,明晰信息情報特別是競爭情報在自主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構建一套面向企業技術創新的競爭情報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對于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高,進而提高中原經濟區的整體科技創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競爭情報的內涵。競爭情報簡稱CI(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指關于競爭環境、競爭對手和競爭策略的信息和研究。競爭情報既是一種產品,包括由此形成的情報和謀略;也是一個過程,即對競爭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的過程。技術競爭情報的內容主要包括科學技術進展、行業技術進展、競爭對手的技術戰略和自身的技術研發戰略,表現形式主要有技術進展動態、技術現狀分析報告、趨勢分析報告和技術評估報告等。
2.競爭情報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作用。競爭情報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技術創新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若決策失誤,會造成巨大的損失。競爭情報為企業提供了一種適應動態變化和不確定性環境下的技術創新分析工具,能夠減少企業領導者制定決策時所面對的不確定因素,為企業各級管理層的計劃制定和業務調整提供科學的決策論證程序和決策依據。
1.工作流程。技術競爭情報的工作流程一般是:確立工作目標和項目立項→收集資料、處理資料→分析數據和相關信息→形成競爭情報報告→向決策者推薦競爭情報并提供分析報告→對競爭情報服務效果進行評估。
2.分析方法。
(1)態勢分析法。態勢分析方法又稱SWOT分析法,是指對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遇(Opportunity)和對手(Threat)的分析。該方法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競爭態勢,主要用于指導企業競爭戰略格局的制定、執行和檢驗。
(2)定標比超法。定標比超法又稱基準調查法或基準管理法,是指不斷發現企業內外、行業內外的最佳理念或實踐,將自身產品、服務或其他業務活動過程與本企業的最佳部門及競爭對手進行對照分析的過程。該方法主要用于評價自身或研究其他企業。
(3)情景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又稱前景描述法或腳本法,是指在對經濟、產業或技術變革做出重大決策前,在提出關鍵性假設的基礎上,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推理和描述,并隨著影響因素的不斷變化進行相應調整,為企業制定技術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4)專利分析法。專利分析法又稱專利情報分析法,是指對專利說明書、專利公報中的大量專利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利用統計方法或技術手段使這些信息具有縱覽全局及預測的功能,并且通過分析使原始的專利信息從量變到質變,由普通的信息上升為企業經營活動中有價值的情報。該方法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一種重要手段。
技術創新是一個從研究開發到市場實現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涉及眾多因素,這些因素因組合與配置方式、結構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技術創新模式。
1.自主創新模式。自主創新模式是指創新主體以自身的研究開發為基礎,實現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獲取商業利益的創新活動。自主創新模式要求國家或企業依靠自身力量獨立開發新技術和實現創新過程。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差,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一些行業甚至面臨產業技術“空心化”的危險。從體制方面看,主要表現為技術競爭情報搜集尚未形成規模,信息處理人才不足,企業對競爭情報的利用程度較低;從環境層面看,主要表現為相關配套法規不健全,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法律保障體系。對此,企業應提高對競爭情報的重視程度,增加自主創新投入;政府部門應完善立法,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政策支持。
2.模仿創新模式。模仿創新模式是指同時利用內部或外部的有價值的信息來加快企業創新的過程,側重于利用外部創新來擴展市場。模仿創新模式使企業省去了新技術探索性開發的大量早期投入,因此受到了中小企業的廣泛青睞。在這種創新模式下,企業在一開始就是被動的,在技術開發方面缺乏超前性。相應地,在競爭情報的搜集和利用方面也處于被動地位,極易受到競爭對手技術壁壘和市場壁壘的制約。對此,企業應在優勢領域進行自主創新;在其他領域,應將模仿創新視為自主創新的過渡階段,通過模仿提高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
3.合作創新模式。合作創新模式是指企業間或企業與科研單位、高校之間聯合進行技術創新的方式。由于全球性技術創新步伐的加快和技術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技術問題的復雜性、綜合性和系統性日益突出,僅靠單個企業的力量進行技術創新越來越困難。因此,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和創新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和成果共享,已成為技術創新的發展趨勢。
1.情報服務機構層面。
(1)深入調研了解需求。中原經濟區建設在全國的發展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要想使情報服務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關鍵要看所提供的情報服務與企業對技術創新的實際需要是否相符。對此,應進行深入調研,及時掌握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信息需求,以便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開展情報咨詢服務。
(2)建立專題文獻信息庫。中原經濟區位于我國腹地,地域范圍和產業范圍較廣,必須建立專題文獻信息庫,以便對大量情報信息進行搜集和整理。首先,應對專題文獻數據庫進行總體設計,確定發展目標。其次,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集中人力物力,從大量文獻的信息資源中篩選出利用價值較高、針對性強的行業信息。最后,利用科學的方法對所有信息進行歸類,并按照專題文獻信息庫的設計進行導入,以方便對信息的調取和查詢。
(3)加強對數據庫及網絡信息的利用。首先,要加強數據庫與互聯網的連接,重視對網絡信息的利用,及時掌握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情況、行情和產品價格,通過對數據等信息的分析,預測行業未來動態。其次,密切關注其他同行企業的各類的信息,了解其研發動向,幫助企業制訂適合自身特點的競爭策略,保證產品和技術領先。
2.企業層面。
(1)提高管理者的競爭情報意識。在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歐美國家,與競爭情報緊密相關的企業信息咨詢服務也較為成熟,不僅左右著企業的發展決策,并也隨之建立了相應的制度約束機制。與之相比,我國很多企業管理者的理念還有待轉變,缺乏情報意識。因此,在企業競爭向產品質量、價格、服務、管理、品牌和企業文化全方位滲透的今天,企業管理者應提高對情報的重視程度,提高競爭情報意識。
(2)通過技術情報,加速技術創新進程。企業應重視對相關信息源,如專業工具書、專利資料、行業報刊和雜志、政府出版物和會議資料等的收集,及時了解本行業的新工藝、新技術,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全面掌握本行業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和產品工藝技術發展現狀。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企業避免因重復研究而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其他企業研究的基礎上開拓新的思維和技術領域,實現產品的新穎性和工藝的先進性。
(3)通過人才情報,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技術人才。一方面,企業應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對自身員工的培訓;另一方面,建立專家庫,借助本行業的尖端人才為自身的技術創新服務。如,聘請一些相關領域的專家,在遇到研發難題時向其尋求技術支持。
(4)通過市場情報,提高技術創新成果的市場競爭力。市場需求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只有充分利用競爭情報,才能深入了解市場需求,進而抓住商機,贏得市場。同時,搜集市場情報還包括了解競爭對手的市場信息,清楚競爭對手和自身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并分析原因。通過充分挖掘市場情報,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