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 付志新
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興起,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相互結合,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叉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必須抓住和用好的機遇。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我們推動區域科技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最早把創新驅動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來的是被譽為“競爭戰略之父”的美國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他把經濟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要素驅動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投資驅動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創新驅動階段,第四個階段是財富驅動階段。而處在第三階段的創新驅動強調要素和投資由創新來帶動。創新驅動對于加快科技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目前對于河南省來說,依托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科技經濟發展正當時。
1.資源和環境的約束需要河南省尋求經濟發展新的驅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帶動整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我國和別國之間競爭激烈,國內各地區之間的競爭也相當激烈。廣東、浙江等發達省份依靠政策和地域優勢,大量吸引外資,實現了經濟騰飛。經過近30年的發展,這些地區已經實現了資本優勢向技術優勢的轉移,企業的升級換代已全面開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河南省也積極參與了經濟發展競爭,逐漸從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邁進,目前,在全國的經濟發展中已處于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河南省地處內陸,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長期以來,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新的經濟形勢下,原來支撐河南省經濟發展的要素正在改變,勞動力、資源,以及環境的成本都在提高,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空間越來越小,河南省企業所熟悉的投資驅動、出口導向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經濟的發展,只能提高產業價值鏈,提升產品附加值。而創新驅動戰略強調的是以創新帶動投資和要素,目的在于在減少物質資源投入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增長,它要求高效率,依靠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和激勵創新制度等無形要素實現經濟發展,它是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和商業上的應用和擴散,是創造新的增長要素,是一種更高層次和更高要求的經濟增長方式。
2.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要有創新的新興產業帶動。自主研發能力與自主知識產權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長期以來,河南省的企業大多依靠來料加工生存,依附于國內或國外的先進企業,缺少核心技術。2011年,全省3 814 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平均每家開發新產品1.7項,很多企業是“零產品開發”;該年,全省3 814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平均每家擁有發明專利0.62項,很多企業沒有一個專利。可見,河南省企業核心競爭力極度缺乏,在整個國際國內競爭環境中,企業的生命力也因此更加脆弱。新的經濟形勢,河南省要實現科技經濟的發展,提高競爭力,就必須進行產業的優化升級,而要做到產業的優化升級,就必須推進科技創新,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業,掌握產業競爭的核心技術,占領產業競爭的制高點。而創新驅動戰略強調的正是創新,旨在以創新帶動科技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和投資條件。
3.參與市場競爭需要創新驅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中心一直在沿海先進省份。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河南省一直處于我國科技經濟發展的外圍。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在產業分工和產業貿易中,河南省只能依靠自己的比較優勢,即資源和勞動力優勢換取先進省份及發達國家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制造,也就是來料加工。這種合作關系雖然使河南省的企業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卻使河南省的企業一直處于產業價值鏈的末端,處于產業競爭的外圍。新形勢下,河南省要參與國際國內競爭,就必須推進創新驅動戰略,進行自主創新,實現經濟競爭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變。
創新驅動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相關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包括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在內的完整的產業鏈條;需要不同層面不同創新主體的聯動創新。而要實現這些,首先要了解目前河南省科技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
1.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還不夠強。長期以來的技術依賴使河南省的很多企業對技術創新、研發重視不夠,只重視利潤,不重視科研投入和成果應用,不重視創新環境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滿足于安全的來料加工;產學研結合不足,企業很少向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成果,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進行科學研究時也缺少應有的市場調查,導致科研成果很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科技資源分散。長期以來,由于傳統的行業管理體制和條塊運行機制,河南省的科技資源難以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分散,致使科技資源與經濟發展脫節,科技對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沒有很好地迸發出來,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自主創新。
3.科技創新能力薄弱。科技創新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創新能力是科學技術的核心。然而,當前,河南省的很多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薄弱,這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財政支持不足的原因,還有產學研結合不足的原因。
4.科技評價體系滯后。當前的科技評價體系中,多強調數字,硬性指標,有短視化、數量化、簡單化的傾向,對科技創新的潛在資源造成了一定的誤導和浪費。
1.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在當前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對于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以此為契機,河南省要圍繞本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部署創新鏈,突破技術瓶頸,掌握核心關鍵技術。二是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河南省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三是運用高新技術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重點產業領域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傳統產業的創新發展能力。四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完善科技促進農業發展機制,不斷健全現代農業技術體系。五是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河南省企業的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
2.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一是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體制機制,促進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研發機構流動,培育和壯大創新型企業。鼓勵產學研開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二是著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充分發揮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提高河南省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三是推動創新體系協調發展。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四是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統籌協調科技宏觀決策體系,建立科技重大決策機制,完善科技相關部門、科技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健全科技項目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運行機制。
3.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一是完善和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加強對科技創新活動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護,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切實建立健全科研活動行為準則和規范,加強科研誠信和科學倫理教育,發揮科研機構和學術團體的自律功能,倡導創新光榮,鼓勵獨立思考,保障學術自由,營造寬松包容、奮發向上的學術氛圍,厚植創新土壤。三是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省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在全省進一步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深厚氛圍和良好風尚,激發全省的創新活力。
4.進一步擴大科技開放合作。一是注重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和地區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力度,加強技術引進和合作。二是注重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鼓勵河南省科學家發起和組織國際與國內科技合作計劃。三是注重支持國際國內學術機構、跨國公司等來河南設立研發機構,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來河南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