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 財務處 秦培靈
近年來,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校管理體制不斷深化改革,豐富了高校財務管理的內涵,良好的財務風險管理體制可以有效防范高校發生財務危機,對高校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目前,許多高校財務危機頻發,債務沉重、盲目投資、內部財務人員貪污等現象屢禁不止,這說明現有的高校財務管理體制已不能有效管理新時期新環境下的財務風險,不斷發生的財務危機正是對高校管理層的警示。因此,要促進高校的持續發展,提高辦學效益,就要適應新環境,構建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
1.籌資風險。高校不斷擴張、學生數量迅速增加、需要巨額資金支撐新校區的擴建、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的購置,優秀人才及海外師資的引進,等等,籌資問題已成為高校面臨的現實問題。在政府經費投入不足、不能大幅度提高學費標準的情況下,高校常常利用銀行貸款、土地置換、吸引社會投資等多種方法籌集資金。其中,銀行貸款能夠獲取數額可觀的資金,已成為高校資金來源的主要途徑。雖然高校通過貸款獲取大量資金,但債務規模往往過大,財務風險控制不足。如果不能根據高校自身經濟承受能力借貸,一方面,不會帶來辦學效益,不能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貸款需要按期償付巨額本息,而不合理的資金運作會導致高校的現金不足,進一步加大高校的債務負擔,形成償債風險。并且,對高校長期發展來說,負債規模不斷增大,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財務風險日益增大,降低了債權人的債權保證程度,不利于高校日后籌資,影響高校的再發展。
2.投資風險。這里的投資既包括學校自身建設的投資,也包括對外投資。在發展過程中,高校的自身建設投資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部對高校學生培養的質量、教育教學評估都有硬性的規定,一些高校為了滿足這些規定,未對教學項目的可行性和效益性進行科學論證,盲目擴建,導致資金運用不當、使用效率極低。同時,基建工程、采購活動、維修工程等大規模擴張活動由于缺乏資金,導致發生支付風險,辦學條件瓶頸變為資金瓶頸,給高校財務帶來了很大風險。
在對外投資上,《高校財務制度》規定:“為確保高校閑置資產得以保值增值,高校可以將貨幣資金、實物、無形資產向校辦產業或其他單位投資。”這一規定,一方面使高校可利用閑置的資金進行投資以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現由于管理層故意決策失誤導致高校遭受經濟損失。現實中,不乏有些高校在未經可行性論證的情況下,盲目對校辦產業和其他項目進行投資,這些投資帶來的收益不穩定,而且非正常運轉的情況較為嚴重,由于決策失誤、盲目投資、管理混亂,造成高校資源的巨大損失。此外,有的高校甚至違反規定將辦學資金投入證券市場等高風險投資領域,未來收益極不確定,財務風險進一步加大。
3.內部控制風險。目前,高校管理機構、財務管理系統不健全,財務規章制度、內部財務控制機制不完善,財務工作中財務信息失真現象普遍,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會計核算體系不完善,而財務管理人員不能發揮其應有的管理控制職能,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問題:違規收費現象嚴重,收支不實,票據管理不規范,內部審計不力。此外,一些領導干部利用職權和內部財務控制制度的漏洞,在學校基礎建設、校辦產業、后勤,甚至學生入學等方面大搞權錢交易,貪污受賄。如私設“小金庫”、貪污、挪用、收受商業賄賂等,特別是基建、圖書館采購、設備采購等管理部門,這類現象比較嚴重。同時,一些財務人員管理理念落后,不能適應新時代新技術的發展,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又不善于突破、創新,這都不利于高校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完善。
1.高校層面。
(1)建立財務風險預警和風險防范機制。隨著高校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高校資金需求與供給嚴重失衡,財務風險日益凸顯,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財務預警和風險防范機制,及時預警高校財務風險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機制,一方面,要編制現金流量預算,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為學校管理者提供預警信號,預警潛在的財務風險;另一方面,要建立財務分析指標體系,構建長期財務預警系統。通過會計報表等會計信息,分析償債能力、獲利能力、發展能力、資金運營能力等重要指標,把握高校財務管理水平和真實的財務情況,確定潛在的風險。良好的風險預警機制,不僅對學校自身的正常發展提供保障,也是對債權人的保護的一種體現,而且能提高高校再籌資能力,為高校未來發展提供保證。
(2)加強預算控制。一是財務人員應將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相結合,做到事前客觀預測并分析學校的經濟承受能力,結合高校發展規劃,制定預算。在編制預算時,可采用零基預算法,對各項支出分清輕重緩急,不受以往支出規模的影響,以零為起點,在考慮未來發展資金需求后合理確定支出金額,從而控制隨意性開支,保證預算的有效性。二是財務公開。高校要切實履行財務公開的要求,增強信息透明度,維護高校自身的公信力。
(3)健全內部控制。一是環境控制。高校管理層要高度重視財務風險控制內部環境建設:一方面,管理層要有整體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理念,樹立財務風險意識,合理論證項目決策;另一方面,要完善組織結構,使權力和責任相對應。二是風險評估。高校要遵循謹慎性原則,為防止出現財務危機,應建立完善風險評估機制,合理確定籌資規模、靈活運用籌資工具,均衡負債,形成適當的資金結構,規避財務風險。三是控制活動。評估財務風險后,應采取應對方案。風險的控制對策包括風險回避、風險降低、風險轉移和風險接受。管理層在制定風險對策時,應考慮風險對策的潛在影響、風險對策的成本和收益以及風險事件可能帶來的機遇等。四是信息與溝通。要保持暢通的信息溝通,不僅要加強橫向溝通,即單位與單位、部門與部門、內部成員之間的溝通,還要加強縱向溝通,即上下級之間、單位與主管部門的溝通。通過加強溝通,及時發現、解決內部控制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完善內部控制系統。五是監督。高校應建立由財務、審計、資產、后勤等部門相關人員組成的財務風險管理委員會,作為高校內部的風險管理機構,確定本校的風險偏好特征和風險容量,負責辨識、評估和處置學校所面臨的各種財務風險。
2.政府層面。
(1)加大教育財政投入,科學配置教育資源。我國教育事業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政府加大投入尤為重要。政府可以采取擴大發行教育國債的方法,增加教育經費來源,從而加大教育財政投入,為高校發展注入更多資金。
(2)加強政府監管力度,建立嚴格的高校貸款審批和約束機制。首先,進一步完善高校貸款審批制度。政府有關部門應嚴格審查高校基建項目資金,不予審批超標準、超預算的建設項目。其次,構建貸款約束機制。不經過政府審批擅自新增貸款的高校,應及時警告,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懲罰,如減少劃撥給高校的發展專項資金等。政府對于高校貸款行為強有力的監管,有助于高校的健康發展。
3.社會層面。
(1)銀行應嚴格控制高校借貸。首先,銀行應意識到向高校貸款也存在金融風險,不能無限制大規模放款,否則會導致自身財務風險的發生。其次,銀行應確定高校經費存在的缺口大小,它是高校經費需求額與經費撥款額同各種方式籌集到的不需要償還資金額之間的差額。再次,銀行要嚴格審核高校的貸款計劃,確定適當的貸款規模,在充分考慮高校的短期和長期償債能力后決定是否貸款及貸款多少。最后,銀行要對貸款的使用去向實行動態追蹤監測,掌握高校專項貸款資金的用途,對于高校不按合同約定使用貸款資金的情形,應給予警示,若仍不改正,銀行應停止對其放貸,防止自身發生信用危機。
(2)保險機構應積極參與。如今,學校事故經常發生,校園意外事故發生后,學生家長往往會就醫療費用向學校索取賠償,并常常因此引發法律糾紛,給學校帶來巨大的壓力和經濟負擔,加大了高校的管理風險。2006年以來,財政部、教育部等就學生安全與教育保險、保險教育下發了一系列文件。保險機構要趁此抓住機會,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積極參與高校安全風險管理,結合教育行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完善的現代保險機制,將保險服務和高校安全管理服務結合在一起,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保障,也便于降低、轉移學校風險,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綜上,高校財務風險的防范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存在于高校管理的各個環節,甚至延伸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高校財務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需要高校、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廣泛支持,只有各方綜合控制,才能增強高校風險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吸引更多高校風險攸關者參與其中,以有效地緩解高校財務風險和促進高校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