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衍銘
(武警福州指揮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案例教學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是任職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學的運用,必須對傳統教學方法實行創新,引進發現、探究、歸納、應用等現代教學理念,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運行模式。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死知識"的成份占了大量比重。而在案例教學中,學員了解案例后,先要進行消化,然后自行查閱各種必要的理論知識。在這一過程中主動自覺地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在理解這些理論知識后,還要經過縝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一步應是能力上的升華。同時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隨時要求教師給以引導,這也促使教師要深入思考,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雙向的教學形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實施案例教學,借鑒案例教學的相關理論,結合教學實踐,案例教學應該把握好以下幾個重點環節。
即從教學目標出發,精選案例。開展好案例教學,前提是選好案例。選擇的案例,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針對性,選取的案例必須符合教學目標與需要,能夠反映和說明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做到"量體裁衣"。二是典型性,"例子千萬萬,關鍵看質量",選取案例猶如"大浪淘沙",力求"多中求精",使其富有代表性。三是客觀性,案例的選用與修改,目的是為了適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案例最好是真實的,也可以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按需要改編,但必須接近客觀實際,切忌為追求"轟動效應"而"胡編亂造"。四是鮮活性,"新鮮的總是感興趣的",選用案例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有時代氣息,尤其是"耳聞目睹"的案例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受學生歡迎。五是綜合性,一個案例的分析討論可能涉及一個系統性的知識點,因此選用的案例一般需要"有頭有尾",甚至需要具體的情節情境,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分析討論,才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總之,選擇案例,既要考慮案例的質量,又要兼顧學生的實際,更要切合教學內容。
即從教學需要出發,描述案例。一個案例,可能呈現的情節會相當復雜,敘述的篇幅很長,為克服初中學生在閱讀、聽說以及理解上的困難和障礙,或者為避免因"次要因素的干擾",不易抓住學習重點,偏離教學主題,教師在呈現、描述案例時,應依照教學的實際需要,做適度的指導,特別就有效信息的傳遞應該清晰明確,切不可含糊其詞,讓學生模棱兩可。案例呈現、描述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教師平鋪直敘,"講故事"。二是將案例材料復印好,發放給學生閱讀。三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案例,包括課件、幻燈等。四是利用小黑板、掛圖等教具呈現案例,便于講解分析。究竟選用那種方式呈現案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即從教學問題出發,討論案例。案例描述案例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討論解決,也可設計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案例的討論,是開展案例教學的關鍵環節。討論時,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瀏覽教材,深入思考案例,運用相關知識和理論,討論分析問題,得出自己的結論或解決方法。二要對于學生不易理解或觀點分歧較大的問題,組織全班辯論。鼓勵學生在討論中積極主動發言,充分表明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及分析。三要培養學生養成討論問題的良好習慣。案例討論,肯定是一個"熱鬧"的過程,應在"規則"進行,做到"熱中有度、鬧中有靜"。課堂討論,學生發言時,盡量做到有理有據,邏輯清晰,言簡意賅;傾聽時,要尊重別人的分析與見解,比較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實現"取長補短"。
即從理論角度出發,總結案例。案例分析的總結,一般由教師來完成,也可讓學生自行歸納。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和答案,結合課文內容,指出學生分析案例的成績與不足,進行總結和補充。在總結中,要注意到與教學內容的再一次聯系,在某種程度上看,案例教學是"脫離教材"而最終"回歸教材"的過程,利用書本中的理論知識解決問題,而后又利用案例來鞏固理論知識。通過最后總結,揭示出隱藏在案例中的知識要點,形成一個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知識體系。同時,對學生在討論中出現的一些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不論是對的還是錯的,應給予及時而正確的評價和點撥,使他們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同時培養其思維方法和能力。
以上四個環節在案例教學中應緊密聯系、環環相扣,任何一個教學環節的工作不到位都將影響案例教學的實施效果。因此,在組織和實施案例教學時,應準備充分,必要時教師先進行"預演"實施過程。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注重仔細嚴謹和方法的靈活運用,使案例教學緊扣主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
[1]王建華.論觀念變遷與教育轉型 J .教育導刊,2010(9):5-9.
[2]楊運學,肖季文,曹兵.把握任職教育的特點規律著力推進"兩個轉變"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6(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