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 自動化學院 王磐音
基于產業技術預見的河南省
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戰略路徑選擇
重慶大學 自動化學院 王磐音
科學發展是目前許多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戰略,戰略研究與技術預見工作作為戰略管理工具和重要分析工具,在社會、經濟、技術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一直重視科技宏觀戰略研究,近年來各個地方為了確保當地經濟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的科學性、預見性和可執行性,迫切需要,自然而然借重前瞻性的戰略管理工具和技術預見工具,2000年后興起的系統性的技術預見工作,被廣泛應用于地方和區域科技、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研制之中。
技術預見是對未來較長時期內的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系統研究,目的是確定具有戰略性的研究領域和選擇對經濟和社會利益具有最大化貢獻的通用技術。產業技術預見是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通過科學和規范的方法,集成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和觀點,經過反復討論和溝通,共同確定產業發展和選擇區域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和合理目標,分析產業集群的實現時間、發展路徑和市場前景等。
產業技術預見是宏觀層面的,其針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現狀開展研究,集成各方面的創造性思維,分析、發現受各國各地區技術、經濟實力和自然資源等諸多因素影響的市場機遇,綜合分析技術更新對經濟增長、市場競爭、社會變革以及各區域實力平衡關系的影響,全面把握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明確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對未來技術的需求,從而提出政策建議等。
當前,建設中原經濟區,是以河南為主體、延及周邊,支撐中部、東承長三角、西連大關中、南臨長江中游經濟帶、北依京津冀,具有自身特點、優勢獨特、經濟相連、使命相近、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其中,構建競爭能力強的新型工業化支撐體系是關鍵。從中原經濟區建設這一重大戰略需求出發,開展技術預見研究,重點突破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是關系中原經濟區科技、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戰略性問題。
因此,按照中原經濟區所在的區域自然條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同時與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相銜接的中原經濟區的經濟戰略為:推進企業集中布局、資源集約利用、產業集群發展、功能集合構建,促進人口向城鎮轉移,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構筑區域競爭新優勢。在這樣一個牽涉億萬人福祉的重大戰略面前,技術預見在區域科技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不可小覷。
產業發展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依托。產業集聚區建設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綜合性全局性舉措,產業集群的發展是中原經濟區發展的關鍵。本文,筆者結合河南省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的戰略取向,試析產業技術預見在產業集群培育和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
1.把握產業集群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方向和目標。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轉型升級提升支撐能力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依托。當前,河南省的手機、電子信息、食品、家電、家具、服裝鞋業等產業已發展成為河南具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中,2011年,河南省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 368.48億元,同比增長85.6%,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為1 131.97億元,同比增長106.8%;軟件業為236.51億元,同比增長24.5%。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6.3%,增速居全省工業門類第一。目前,全省電子信息企業約有4 0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750家,行業從業人員35萬余人,已初步形成了以鄭州新興產業為主力,以新鄉、許昌、南陽等傳統特色產業為基礎,以信陽、漯河、鶴壁等集群引進為新銳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布局。
(1)河南省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戰略即按照“龍頭帶動、高端引領、鏈式整合、集群發展”原則,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大力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提升配套能力,迅速壯大產業規模,在全省形成一批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實現集群式、跨越式發展。
首先,高端電子產品制造和研發產業集群。以富士康IT產業園為依托,發揮鄭州航空港區建設綜合保稅區優勢,重點發展新一代信 1 500億元,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 000億元。
其次,新型電池產業集群。以新型電池和電池材料為主,依托環宇集團、科隆集團、金龍集團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新鄉新型電池及相關材料特色優勢產業鏈,不斷拓展應用領域;加快鋰離子電池、隔膜、正負極材料等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建設新型電源及電動汽車關聯產業基地,力爭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超500億元,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0億元。
(2)河南省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路徑。
首先,大力承接產業轉移。瞄準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以及北京、深圳、浙江、江蘇、福建等地的龍頭企業,及時跟進富士康集團,擬投資220億元引入日本夏普公司TFT10代大屏幕液晶面板項目,以省部合作舉辦中國鄭州承接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為平臺,重點承接浙江嘉善多媒體音響、新型電子元器件、印刷線路板;江蘇南京新型顯示,武進、淮安新型電子元器件,無錫微電子,揚州綠色新光源,蘇州集成電路,昆山新型顯示、電路板;廣東深圳通信電子,東莞電子元器件、光電,珠海計算機及通信設備;福建廈門顯示器、移動通訊、視聽產品,福清光電顯示等生產企業。繼續深化與中國電子企業協會的戰略合作,推進集群式引進承接,加快產業集群發展。
其次,促進產業鏈式發展。一是不斷充實與富士康合作,以關聯大項目帶動,形成高端電子制造產業鏈。重點拓展智能手機及關聯配套產業鏈,在持續穩步擴大智能手機整機產能同時,發揮河南現有產業基礎和優勢,穩步推進配套及關聯產業,實現規模的迅速擴張。二是垂直整合、優化河南省新型電池、LED(發光二極管)優勢特色產業鏈。新型電池產業應注重發揮電池及材料的優勢,一方面向電動車及關聯產業延伸,另一方面不斷向新的應用領域拓展。三是從高端價值鏈切入延伸平板顯示、物聯網應用產業鏈,適時引進發展面板、云計算等高端領域。四是不斷延伸、提升電力電子、醫療電子、汽車電子、視聽產品、信息安全等產業鏈條,以終端產品制造及應用帶動產業發展,大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技術預見表明,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更加強調突出優勢特色、龍頭帶動、集群承接、完善產業鏈條和加速產業規模擴張,通過集群式引進、集聚式發展,推動形成一批產業集聚度高、規模效益顯著、特色明顯、結構優化、體系完整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
2.促進協同創新,推動產學研結合。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因此,產業發展在明確發展路徑的同時,也要強化協同創新。
六大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是:圍繞六大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和空間布局,把握產業轉移態勢;圍繞提升產業集群主導產品生產能力,明確產業鏈延伸方向和發展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集群式引進、龍頭式引進;完善龍頭骨干企業的產業配套體系,構建完善的產業集群分工協作體系,提高龍頭企業產業集群內配套率和企業間專業化協作水平;鼓勵龍頭企業對其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重組、改造,利用資本、品牌、機制、人才、管理、營銷、信息等優勢,加速擴張。
同時,在突出創新發展中,各創新主體也都明確了各自的定位,明確各自在創新鏈上的功能,保證了產學研長期、有效結合。基于技術預見的協同創新有兩重含義,一是組織產業鏈的協同創新,二是實現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多是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主,依據產業分工而形成的知識、思想、專業技能和技術分享機制,特點是參與者擁有共同目標和內在動力,直接溝通,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平臺,進行多方位交流,搞好規劃和謀略,開展多樣化協作。對此,應由政府倡導、市場引導、企業主導。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是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發揮各自的優勢資源和技術創新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共同進行技術創新的協同創新活動,主要途徑是要構建各類的創新聯盟,通過創新聯盟實施協同創新。顯然,在協同創新中,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應得到進一步強化,加快建立以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
3.實現決策管理科學化,優化產業研發投資,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產業技術預見可以在研發、市場、政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促進政府在管理決策過程中更加科學化和民主化。通過產業技術預見,政府可以全面掌握產業發展中哪些技術是政府應該支持,以及需要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手段予以支持。這樣政府在進行規劃和決策中,可以比較準確地明確產業發展目標、戰略任務、政府支持重點及其相互關系,使政府管理和決策與產業發展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同時,通過規劃指導,各創新主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力,集中優勢資源合理進行研發投資,實現自身資源配置的優化,創造最大價值。
一是建立完善電子信息產業“官、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其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技術創新基礎平臺建設,利用3年時間,重點建立以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核心,以研究解決關鍵共性技術為主的公共研發平臺30 ~ 40家;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公共技術平臺20 ~ 30家;以提供檢測服務為主的公共檢測平臺10 ~ 15家;以提供科技文獻、情報、資料、信息服務為主的科技信息平臺100家。二是堅持技術創新引領產業發展。依托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大學、中電27所、許繼集團、環宇集團等優勢科研院所和企業,進一步加強物聯網產業技術聯盟建設,推動建立LED照明、新型電池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大力培育創新主體,提升創新能力;著力解決大功率LED封裝、LED外延片芯片制造、數字高清3D顯示、大功率新型電池等一批制約產業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關鍵技術,以技術創新引領產業發展。三是大力推動信息技術業務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積極催生新興業態,注重應用信息技術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新業態、新應用帶動新增長。
技術預見在我國應用和研究已有10年,但其在科技經濟創新管理中的應用成效,還需進一步提升。
1.提升認識,優化頂層設計。區域預見正在成為預見體系中的新生力量,也是區域預見活動的活躍力量。技術預見是制定河南戰略規劃的重要基礎。根據《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未來十年,是河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出發,必須更加注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加注重遵循經濟規律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從河南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出發,開展技術預見研究,重點突破某些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努力實現其產業化,是關系到河南省科技、經濟和社會長遠發展的戰略性問題。
目前,科技規劃的制定主要采取多層次的大規模專家會議法,這類預測方法雖然在以往的應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專家數量相對較少、各領域相對封閉、信息交流不充分和基礎研究薄弱等問題。但是應積極地看到,預見工作在河南正在成為一支新生力量,應吁請地方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門,加強對區域預見等相關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并有目的地將分散的力量組織起來,形成專業隊伍,以更加開放的思維組織開展技術預見工作,營造更適宜專家團隊交流溝通的渠道和平臺,為優化頂層設計,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積蓄能量。
2.加強交流,提高應用水平。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開拓技術預見工作的新領域,提高技術預見開展和應用的水平。選擇適合的方法是開展有效研究的前提。為此,一方面,應積極學習借鑒、總結推廣國內外典型做法,如技術預見、技術路線圖、情景分析法、專利分析法等主要方法;另一方面,還應根據課題的具體研究內容、研究時間和研究目的決定相應的研究方法。研究宏觀或微觀的問題,就應選擇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方法。由于技術預見的可塑性,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的需求,將隨全省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的波動而變化。
歐美絕大多數以問題或任務導向的預見活動,都充分應用了技術分析法。我國的區域預見活動開始較晚,但因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提煉總結形成適合我國國情和區域特征的具體方法,提高自身的區域技術預見及其相關方法運用的整體水平。傳統的技術預見,對未來的預測主要依靠頭腦風暴法,即集中專家的智慧,對調研獲得的信息作出評價和大膽的科學預測,通過設計科學的德爾菲問卷提高預測的準確性。總體而言,預測是主觀的,其準確性取決于所邀請專家的知識和經驗,層次越高、越廣泛的專家隊伍,預測準確性也越高。TRIZ技術進化定律、技術成熟度預測等創新理論可以提高對未來預測的準確性,應在推廣普及TRIZ創新理論的活動中積極鼓勵和推行。
要根據變化的環境以及對科技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戰略規劃中的關鍵技術預見項目,動態調整技術研究方向。這就需要政府部門重視此項工作,建立專門的機構、專業化的隊伍,不斷開展技術預見研究,不斷適應未來中原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的需求。
3.創新機制,促進預見與政策制定相結合。當前,技術預見已經成為一種重要趨勢。促進預見與政策制定的結合成為一個新的焦點。我國的區域預見需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一方面圍繞硬任務開展戰略性技術預見工作,另一方面,圍繞軟任務,探索預見與政策制定結合的最佳路徑。
組建適宜的專家團隊是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礎。要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區域技術預見支撐地方科技經濟規劃研制與實施的模式。預見工作不僅要得到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高強度、持續、滾動的支持,同時也需要不斷產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與咨詢建議來獲得認可。通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一個穩定的預見研究團隊,開展相關工作,為規劃研制提供趨勢分析、需求愿景、技術索引、預見及路線圖、完整的解決方案等支撐。
技術預見是河南省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重要環節。當前,在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進程中,以產業集群帶動河南經濟快速提升的產業轉型、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正向縱深發展。正確預見未來才有可能產生技術重大突破和重大變革。政府必須積極推動開展技術預見和關鍵技術選擇研究等活動,準確把握未來技術發展趨勢,把握未來河南的最大需求和發展能力,在河南未來產業技術發展的方向和重點上達成共識,推動技術創新和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