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宋春燕
以技術預見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漯河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宋春燕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科學技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科技創新能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要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實施自主創新是我國新世紀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建立基于技術預見的自主創新模式,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發展具有前瞻性的關鍵技術和通用技術,是實現我國科技進步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
作為一種自發的研究活動,技術預見最早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此后其作為政府制訂科技政策、使科技最大化作用于經濟及社會發展的一種嘗試出現 于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有關技術預見的最初定義來自英國技術預見專家、英國Sussex大學Ben Martin教授。他認為技術預見是對科學、技術、經濟、環境和社會的遠期未來進行系統的探索過程。“技術預見”不同于傳統的“技術預測”,后者的目的僅僅是準確地預測未來,前者則是旨在通過對未來可能發展趨勢及發展變化因素的了解,為政府和企業決策者提供戰略信息。技術預見的假定條件是:未來存在多種可能,最后到底哪一種可能會變為現實,這要依賴于我們現在所做出的選擇。因而就對未來的態度而言,預見比預測更積極。它所涉及的不僅僅是“推測”,而且更多的是對未來進行“塑造”甚至“創造”。
1.國外技術預見現狀。20世紀90年代,技術預見作為世界各國政府普遍采用的、以政府為主導的體制化研究模式迅速崛起,并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性潮流。從技術預見的發展歷程來看,技術預見經歷了“始于美國—日本改進—歐洲跟進—世界各國開始加入”的歷史進程。在全球技術預見發展史上,日本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德爾菲法”進行大規模技術預見調查的國家之一,它為全球性的技術預見實踐提供了比較完整的原理與方法。日本從1971年開始利用大規模德爾菲法每5年進行一次技術預見調查,至今已進行了8次調查。這項研究的宗旨是從長遠觀點出發,對未來30年的技術發展進行預測,從眾多有希望的技術發展成長點中比較科學地捕捉重點。他們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出發。通過向3 000多位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專家進行咨詢,對1 000多個技術課題項目進行評價。美國于1990年成立了國家關鍵技術委員會,開始進行美國國家關鍵技術研究。按照國會要求,該研究要闡述美國技術基礎的狀況,選擇重點領域,考慮改進策略。英國政府于1993年發表了一份具有重要意義的科學技術白皮書《發掘我們的潛力:科學、工程和技術戰略》,于1994年首次開始了國家技術預見工作。此外,德國、法國、韓國等國家也開展了技術預見和關鍵技術選擇研究。現在,技術預見活動不僅已經推廣到世界上許多國家,而且得到諸如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的重視和運用。全球性的技術預見大趨勢已經形成。可見。技術預見已成為國家科學技術戰略規劃和科技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礎。美、日、歐盟等國通過實施包含技術預見、關鍵技術選擇內容的科技發展規劃,使本國的科學技術持續不斷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2.國內技術預見相關研究。我國與此相關的工作始于1992-1995年完成的《國家關鍵技術選擇研究》。該研究首次界定了國家關鍵技術的定義、特征和選擇原則,選擇出信息、生物、制造和材料領域中24項關鍵技術,共124個重點技術項目。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和我國科技跨越式發展的要求,我國實施技術預見計劃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得到初步發展。“十五”《科技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科技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技術預見工作”;“十一五”規劃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都更加強調技術預見和自主創新。2001年1月和7月,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別啟動《“十五”上海科技重點領域技術預見工作研究》計劃和《北京技術預見行動計劃》,2003年8月,中國科學院主持的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中國未來20年技術預見研究”正式啟動。
1.前瞻與優化。當前,技術創新已成為決定國家、地區和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企業無法單獨承擔為技術創新奠定基礎的通用技術和戰略性的研究與開發,政府有限的科研基金也難以滿足所有學科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通過選擇確定優先支持項目。技術預見恰好能為政府與企業提供一個系統的項目優選工具。如漯河市抓住國家支持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機遇,發揮漯河肉制品、面制品、飲料等產業優勢,共同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2.銜接與協作。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創新體系效率的高低,關鍵在于各個要素之間的銜接。政府的責任就在于構筑和加強體系內各要素間的聯系。技術預見恰好是實現該目標的有效工具,它利用問卷調查和學術研討等形式來討論大家共同關心的戰略問題,使人們對未來技術走向的選擇達成共識,或達成合作意向。如漯河市深化與江南大學的全面合作關系,搞好產學研洽談對接活動,借助院校科技資源優勢推動本市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健康快速發展。
3.整合與集成。技術預見涉及科學團體、研究成果使用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咨詢和互動。實行以技術預見為基礎的集群式戰略,既不損失單個獨立的中小企業所具備的創新行為優勢,又可以獲得大企業所擁有的創新資源優勢,從而達到創新活力和創新規模經濟性的有機結合。如漯河市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1 ~ 2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升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4.預警與評估。開展技術預見對未來社會發展起到一定的預警作用,有利于促進社會協調發展與全面進步。現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人類社會帶來福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效應。因而必須關注新技術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全面評估其影響。
科技自主創新是指通過國家、企業自身的學習與研發活動,探索科學技術前沿,突破技術難關,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并快速使之商品化,達到預期目標的創新活動。從國際經驗看,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與發展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重要支撐。許多國家,特別是后起發展國家,從發展初期的粗放型增長逐步轉變為集約型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和發展。長期以來,我國在產業和高新技術的發展上,主要是追趕世界領先的科技水平,主要立足于引進當今世界上先進的科技成果,但真正的核心技術卻寥寥無幾。目前,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僅為5%左右,我國科技貢獻率為39%,發達國家為80%以上。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技術預見作為一種戰略管理手段,通過對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整體預測給出未來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的總體描繪,給予自主創新以相應的支撐,發揮導航作用。因此,對我國來說,當務之急是通過技術預見等手段清醒地認識和把握我國科技發展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差距,進而通過優化科技資源的配置,逐步提升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綜上,科技創新已經成為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世界范圍內的科技、經濟競爭日益激烈。隨著新技術、新領域的發展,科技發展的結構還將會有更大的調整。面對嚴峻挑戰與巨大機遇,我國更要充分估量科技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全面而深刻的影響,立足于經濟全球化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根據未來發展的新形勢、新問題、新要求,嘗試性開展技術預見等前瞻性工作,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