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春艷
(重慶市蠶業管理總站,重慶 400020)
繭絲綢行業最擔心的問題是繭絲價格的劇烈波動,每一次的跌宕給行業帶來沉重的打擊,穩定才能給行業帶來健康的發展,而偏偏事與愿違,繭絲綢的成長總是伴隨著行業大起大落的歷程,這也是繭絲綢行業日漸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繭絲價格又經歷了一次大起大落的行情,2011年4-5月份,干繭價格攀升至最高13萬元/t,生絲價格最高躥到了43萬元/t,而2009年分別只有5萬元/t和15萬元/t,但在2011年7月干繭價狂跌至9~10萬元/t,生絲價格狂跌至29~30萬元/t。估計對行業又是一次嚴重的振蕩。面對沉重教訓,我們只有總結發生的原因,找到防止繭絲價格大起大落的方法,才能保障繭絲綢行業健康發展。
繭絲價格出現波動其主要原因是蠶繭原料的季節性生產與絲綢生產的常年性所形成的時間上錯位,導致有時供應大于需求,有時需求大于供應,這是繭絲價格波動的基本原因,它是所有農副產品都有的共性因素。蠶繭生產的復雜性所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使得價格更加不穩定,這是絲綢行業的個性因素。共性因素與個性因素共同構成了價格波動的基本因素。經濟大環境、產業政策、原料供給與加工能力的關系等,又構成了價格新的變量。不要小視這些變量對價格的影響度,它甚至超過了基本因素對價格的影響,會導致繭絲價格大起大落。
1.1 2008-2009年繭絲價格過低
由于前幾年繭絲價格過低,2008年-2009年連續蠶繭減產分別下降15.9%、17.8%。尤其是2008年秋繭收購價格遠低于蠶農種桑養蠶的成本價,導致部分地區出現了毀桑棄管現象,造成連續兩年蠶繭產量大幅減產。
1.2 產能過剩,對蠶繭的需求量增加
近幾年來,中西部地區繅絲企業產能增長過快,而東部地區并未同步下降,全國繅絲產能已大于原料供應和市場實際需求;繅絲企業為了維持正常生產,在虧損狀況下被迫加入高價搶購原料的行列。
1.3 自然災害頻繁,影響原料生產供應
自然災害影響了蠶桑生產,進一步加劇了原料供應偏緊的狀況。特別是2010年春繭,廣西受到干旱影響,導致春繭推遲一批,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僅此一項就導致廣西蠶繭減產10%左右。2011年秋繭,廣西同樣受到干旱影響,也使秋繭減少一批;江蘇春繭因農藥污染,出現很多蠶兒不結繭現象,秋蠶由于前期雨水過量,桑樹漲勢不佳,對秋蠶生產產生了較大影響。
1.4 國際經濟的影響
2009年-2010年,受各國經濟政策刺激影響,絲綢出口市場逐步企穩回升,國外客商補庫需求增加。
1.5 部分地區收購秩序混亂
部分地區收購秩序較為混亂,助推蠶繭收購價格的上漲。一些不具備鮮繭收購資格的單位和個人高價搶購蠶繭的行為依然明顯存在,嚴重擾亂了收購市場秩序,加劇了蠶繭資源市場競爭,對原料價格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6 蠶繭生產成本上升
在城鎮化和通漲的大背景下,鮮繭的生產成本大幅提高。
1.7 繭絲期貨市場有待進一步規范
部分炒家借機炒作,抬高繭絲期貨價格從中牟利,使得繭絲價格較長時間居高不下,難以回歸到正常合理水平。
2.1 不了解繭絲價格形成規律
由于蠶繭的中國獨有性,使得繭絲價格形成具有一定規律,即:首先由中國供應先發言,最終由需求來確認。關鍵是在蠶繭短缺和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供應環節發言本來就有很大夸張成分,直接導致發言的價格高。但是,商品價格不是由供應一個環節決定的,而是由該商品的供求關系確定的,但由于絲綢產業鏈長,價格傳遞很慢,以至于市場調節效率很低,前道環節到最終需求環節確認往往要經過很長時間。再加上產能過剩會導致過度反應比較厲害,按照目前的繅絲產能,預計大于原料供應至少在1倍以上,往往在原料出現短缺或過剩時期,過度反應就顯得尤為突出,其結果是它會夸大短缺與過剩量。為了穩定生產,繅絲企業紛紛加入搶購原料隊伍,使蠶繭價格節節攀升,最終達到無法控制的地步。在需求確認供應這段時間中,供應環節的高亢熱情還在燃燒,但需求環節已經開始降溫,供應與需求環節完全是冰火兩重天,當需求最終忍無可忍時,市場的力量開始強行校正非理性的供應價格,這樣價格就出現高臺跳水。
2.2 受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需求影響,高繭絲價格無長期需求支撐點
2009年-2010年,受各國經濟政策刺激影響,絲綢出口市場逐步企穩回升,但隨各國寬松的貨幣政策開始收斂,加上2011年下半年歐債危機發生,國際經濟處于調整的痛苦期,世界性的對繭絲需求的下降將不可避免,而國內需求雖有一定提高,但提高緩慢,高繭絲價格沒有需求的支撐。
2.3 繭絲綢行業缺乏全面及時準確的信息
市場經濟依賴的是信息,所以沒有全面及時準確的信息保證,只能根據片面的信息作決策,那樣誤判形勢的幾率就非常之大,一家誤判帶來的損失還不是太大,眾家誤判就比較麻煩,它所帶來的影響就非常之大。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但就個體單位而言,最終作出價格決策的人而不是物,所以人的作用是很大的。人靠什么來決策呢?就是信息,如果沒有全面、正確的信息,很難保證其決策一定正確。減產、短缺充斥了整個2010年-2011年,但誰又拿得出權威統計數據呢?
絲綢是進入市場經濟最晚的行業之一,也正是這一原因,加上轉型期各項機制不完善,導致信息流通不暢,甚至遠不如計劃經濟時代。以前,每月行業都要公布絲綢產品的產、銷、存,以及產量、質量、消耗與其它技術經濟指標,非常完善,現在連行業的最高主管——國家繭絲辦也拿不出什么像樣的數據,這不得不說是行業的悲哀!
3.1 加強行業數據統計管理,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統計數字,特別防止發種、產繭、災情損失虛高上報,改變統計數字亂而不準的局面。
3.2 加強管理,建立或完善能全面及時準確反映繭絲綢信息的權威網站或平臺。越是競爭激烈的行業對信息就越渴求,網站不僅對繭絲綢行業內各種信息全面報道,同時應對影響繭絲綢行業的氣候國際國內因素全面報道。
3.3 加強國家生絲儲備制度的完善與運用,通過適當時機適量的生絲拋吸以穩定生絲價格,同時探索適宜的地方生絲儲備。
3.4 加強東西部分工與合作整合發展,盡快調整產能過剩的局面。
3.5 加強蠶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近年來干旱和洪澇災害等極端氣候對蠶業生產的影響日趨嚴重,從而對繭絲價格也非同小可。過去各蠶桑主產區對規模桑園水利排灌和機耕路投入嚴重欠賬,建議各級地方政府現在重點將規模桑園的水利排灌納入財政資助對象。
3.6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業協會的功能。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代表、行業自律、行業服務、行業協調和價格預測等方面的功能與作用,特別是繭價上漲,協調各方避免惡性搶繭,維持良好的收購秩序,促進繭絲綢產業健康發展。
現在國家層面對繭絲綢行業重視程度是今非昔比,“蠶桑產業體制實現一體化管理和市場化運行”的改革是繭絲綢行業的期盼,但在這一期盼實現之前,我們更應在現有條件做好防止繭絲價格大起大落給行業帶來重創,即使不能杜絕至少能盡量減少繭絲價格大起大落次數或程度,才能在“蠶桑產業體制實現一體化管理和市場化運行”時代到來時,我們的產業還能保持它現有的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