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華
(四川省蠶業管理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
說起絲綢之路,人們便會聯想到塞外的大漠戈壁,往來商旅踏著月色星輝,伴著單調的駝鈴跋涉。其實,早在那條舉世聞名的西北絲綢之路開辟之前,已經有另一條民間商道在悄然進行著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就是古西南絲綢之路。
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西南早已存在一條深藏于高山密林間的全球化貿易、文化通衢,這就是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記載的“蜀—身 (音juan)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稱,即是指從四川出發,經過云南、緬甸直至印度的商路。此“道”通常被歷史學家稱為“古西南絲綢之路”,它比我國西北絲綢之路的形成早兩百多年,和西北絲綢之路一樣,曾經對世界文明作出過偉大的貢獻。
西南絲綢之路是起始于四川成都,經云南到達印度的通商要道,其總長有大約2000km,是中國最古老國際通道之一。經過大量歷史文獻和考古實證,“‘南絲綢之路’起點”位于扼成都北大門出川要道,自古素有河川秀美,市井繁榮的“北城金鎖”之稱的三河場。這里是古蜀道通達成都的最后驛站,也是成都千年以來通向中原和中央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第一起點。
“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川滇段有兩途:一條從成都出發,經雙流、新津、邛崍、名山、雅安、榮經、漢源 (窄都)、越西、喜德、冕寧、西昌、到達會理以后,折向西南行,經攀枝花,渡金沙江至云南大姚,最后到達大理。此道史稱“旄牛道”、“靈關道”和“西夷道”。另一途從成都出發,經彭山,沿岷江而下,經樂山、宜賓,再沿秦代開鑿的“五尺道”南行,經高縣、筠連、向西折入橫江河谷,經豆沙關、大關、昭通、曲靖、昆明,最后到達大理,史稱“五尺道”、“僰道”和“南夷道”。兩條路在大理會合后,經保山、騰沖、盈江到達緬甸境內的八莫,從保山至緬甸段稱為“永昌道”。從八莫出發又有水陸二途到印度。從印度又可通中亞、歐洲。通過“古西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蜀布、筇竹杖、工藝品、鐵器等源源不斷的輸出,國外的琉璃、寶石、翡翠、光珠等又輸入中國。西南絲綢之路所經之地,全是高山峽谷、激流險灘。這條道路穿越了岷江、大渡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著名河流,翻越了大小涼山、大雪山余脈和高黎貢山,幾乎橫穿整個橫斷山區。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2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 (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看到從印度輸入的四川蜀布和筇竹杖,得知四川商人早已從云南經緬甸到印度去從事貿易活動了。張騫回朝將所見所聞上奏漢武帝,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后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 (治所在成都)、鍵為郡 (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武帝又從內地廣征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于封建統治者造成的民族隔閡太深,以及沿途民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拼死抵抗,歷經十余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通過各部族作中介與印度商人間接貿易。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 (公元69年),哀牢人內附、東漢王朝“始通博南山、渡瀾滄水”,滇緬通道才算打通了,并與緬甸的撣族有了經濟文化來往,又通過緬甸進入了印度。漢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蜀——身毒國道”才算全線暢通。到了唐代,這條絲道更加興旺發達,經久不衰。元朝統一云南后,在行省境內建立驛站78處,其中由中慶 (今昆明)至大理沿途經祿豐、路甸、威楚、沙卻、普棚、白山石諸站,隨著時代的變遷有稱塘、鋪、哨、關、驛等。它是中印兩個文明古國最早的聯系紐帶,對中外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宋明之后,由于海上絲綢之路的勃興,西南絲綢之路漸趨沉寂。然而,古道上的民族遷徙、商業貿易、宗教傳播以及軍事活動從未中斷過,至今仍在對外交往中發揮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沿古道干線修筑的中、緬、印公路,成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在反擊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古西南絲綢之路的絕大部分道路,已淹沒在時間的風雨之中,但一些雄關險道,騾馬蹄印,詩聯題刻,至今仍留下深深的歷史印痕。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高山峽谷所組成的橫斷山脈,地理構造奇特,形成了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蘊藏著大量珍貴的稀有動物和植物。這里自史前時代起,就是中華各族系往返遷徙的良好通道,至今還居住著羌、彝、藏、回、白、傣、僳僳、普米、阿昌、德昂、景頗等十多個少數民族。這些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已成為發展旅游的重要資源。
1986年夏,離成都北郊不遠的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發現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以及來自緬甸、印度溫暖海域的齒貝,有力地證明古蜀文化的極高水平,并且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與沿海地區有了交往。
為了宏揚古“西南絲綢之路文化”精神,2012年3月23日,由中國絲綢協會主席弋輝親筆題寫“'南絲綢之路'起點”牌匾的“‘南絲綢之路’起點“成都北大門”奠基儀式在新都區三河場錦門旅游文化廣場項目工地隆重舉行。錦門文化旅游商業街區作為成都“北改”工程的開篇之作,以成都百年商貿精神為背景,復原成都北大門,根植和傳承成都北大門商貿文化,既有南絲綢之路起點和南絲路博展館的歷史悠久的絲綢文化為依托,又有錦門古鎮成都清末民初厚重的人文和公館建筑文化為襯托,且始終貫穿以絲綢文化來支撐絲綢之路主題的城市旅游,讓游客在有關絲綢文化的游覽中感受成都的脈搏、底蘊和個性,充分實現文化產業、絲綢產業、旅游產業、美食產業、休閑產業等幾大產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未來不久,新都三河這千年名鎮,“南絲綢之路”出川第一鎮,將以文商聚脈地、山水田園城的恢弘氣度,再現出川第一門——成都北大門,出川第一樓——三河玉皇閣,出川第一橋——承順古橋,將再現百年老成都印跡,再現成都出川要道的繁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