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華
(華南師范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所有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根據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及其建立的蘇聯所有制模式,實行國有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兩種公有制形式。實踐證明這樣的所有制模式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但是,選擇什么樣的改革思路,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實際工作部門,是有重大分歧的。有一種改革思路認為,所有制改革就是把公有制改革成為私有制,他們找到的所謂理論根據是馬克思《資本論》中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直到最近的長達三十年里,①較早發表的文章如:戴道傳,《論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江漢論壇》1981年第3期;羅郁聰、王瑞芳,《“重建個人所有制”辨》,《中國經濟問題》1983年增刊。最近發表的文章如:謝韜、辛子凌,《試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與中國改革》,《炎黃春秋》2007年第6期;李惠斌,《重讀〈共產黨宣言〉——對馬克思關于‘私有制’、‘公有制’以及‘個人所有制’問題的解讀》,《當代世界和社會主義》2008年第3期;王孟山,《個人所有制:關于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反思》,《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年第15期。所以我認為,把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解成為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是一股長期流行的思潮。本文對這些文章的引言不再注明。[1-5]一直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論斷就是建立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也就是建立私有制,我把這種觀點稱為所有制改革的私有制論。
我認為,所有制改革私有制思路的理論根據是不成立的。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論點出處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四章第七節。馬克思說:“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6]830學術界把馬克思那段話概括為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我認為這個概括不準確,我概括為未來社會所有制設想。在《資本論》出版后不久,德國的杜林把馬克思那段話概括為“既是個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恩格斯回擊了杜林,明確指出,“靠剝奪剝奪者而建立起來的狀態,被稱為以土地和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的恢復。對任何一個懂德語的人來說,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7]170就是說,剝奪剝奪者建立起來的所有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二是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為了說明問題,我稱之為兩要素論。學術界把馬克思那段話概括為重建生產資料或者說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理論,即一要素論,我認為是不準確的。馬克思的原意是兩要素論,一個要素是生產資料所有制,一個要素是消費資料所有制,而不是一要素論。無論他們主張的一個要素是生產資料所有制,或者是消費資料所有制,都必然漏掉另外一個要素。如果主張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那就漏掉消費資料;如果主張是消費資料所有制,就漏掉了生產資料。因而一要素論不符合馬克思的原意。所以我稱為馬克思未來社會的所有制理論。列寧肯定了恩格斯對杜林的批判和對馬克思否定之否定的結果的闡述。馬克思的論斷、恩格斯和列寧的觀點已經被國內外的學術界所接受。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這段話才引起學者的重新研究。
在重新研究馬克思未來社會所有制理論的過程中,有一種觀點把馬克思未來社會所有制的設想理解為重建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理論,這種理解的實質是主張把生產資料公有制改革成為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也就是改革成為私有制,實際上有意無意地成為一種私有化思潮。這樣就涉及到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這樣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值得進行重新研究。本文不討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問題,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已經寫過文章進行了討論。本文只是討論,能否把馬克思那段話理解成重建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
那些主張把馬克思那段話理解成重建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的學者所持的方法,就是脫離了馬克思的理論體系,只是挖出“個人所有制”這個詞,進行猜測,演繹,以致得出他們想要的結論。我認為,這個方法是不對的。我們必須掌握馬克思的整個理論體系,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必須從總體上準確地掌握馬克思未來社會所有制理論的基本觀點,才能科學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才能科學地處理對馬克思某些論斷的分歧意見。
我認為,馬克思對未來社會所有制的設想,就是社會主義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私有制。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假設,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馬克思恩格斯有大量論述,讀者應該是十分熟悉的。但是為了說明問題,我還是不得不作一些引證。早在1847年,恩格斯在著名的《共產主義原理》一文中寫道:“私有制也必須廢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共同協議來分配產品,即所謂財產共有。廢除私有制甚至是工業發展所必然引起的改造整個社會制度的最簡明扼要的說法。所以共產主義者提出廢除私有制為自己的主要要求是完全正確的。”恩格斯說,廢除私有制是新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相適應的新生產力發 展 的 必 然 結 果 ”[8]217-218。 資 本 主 義 社 會 的 基本矛盾就是社會化的生產力與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占有制度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最后必然被生產力所沖破,私有制必然被公有制所替代。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宣告:“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但是,現代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筑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生產和產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備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來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把資本變為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公共財產,這并不是把個人財產變為社會財產。”“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8]265-266,271-272廢除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理由是資產階級私有制是一種剝削的所有制,是建筑在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立上面的。消除階級對立和階級剝削是廢除資產階級私有制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研究了巴黎公社的新鮮經驗,看到廢除資產階級私有制的可能性和現實意義,“大規模的有組織的勞動,生產資料的集中,這是無產階級追求的希望,也是無產階級運動的物質基礎……無產階級要做的事就是改變這種有組織的勞動和這些集中的勞動資料目前所具有的資本主義性質,把它們從階級統治和階級剝削的手段改變為自由聯合的勞動形式和社會的生產資料”[7]419。馬克思在國際曼徹斯特支部會議上的發言指出:“農業、礦業、工業,總而言之,一切生產部門都將逐漸地用最合理的方式組織起來。生產資料的全國性的集中將成為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聯合體所構成的全國性基礎,這些生產者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劃自覺地從事社會勞動。這就是十九世紀的偉大經濟運動所引向的人道目標。”[7]454馬克思已經考慮到未來社會公有制的勞動方式和管理方式。
馬克思提出的未來社會的公有制理論,是人類先進思想長期發展的成果,是多少代先進思想家追求的理想成果。恩格斯說:“自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歷史上出現以來,由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常常作為未來的理想隱隱約約地浮現在個別人物和整個整個的派別的腦海中。但是,這種占有只有在實現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具備的時候才能成為可能,才能成為歷史的必然性。”“……這種可能性現在是第一次出現了,但是它確實是出現了。”[9]321-322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是一代又一代先進人物追求的美好理想,經過長期的努力奮斗才終于變成實現。
馬克思之所以得出未來社會建立公有制消滅私有制的理論,不僅是美好的理想,而且是根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根據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得出的結論,根據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歷史命運得出的結論,更重要的是根據否定之否定這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得出的科學結論。馬克思發現否定之否定規律不僅是自然規律,而且是社會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類社會歷史所有制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
恩格斯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闡明了人類歷史上所有制演變的規律,“一切文明民族都是從土地公有制開始的。在已經經歷了一定的原始階段的一切民族那里,這種公有制在農業的發展進程中變成生產的桎梏。它被廢除,被否定,經過了或短或長的中間階段之后轉變為私有制。但是在土地私有制本身所導致的較高的農業發展階段上,私有制又反過來成為生產的桎梏——目前小土地占有制和大土地占有制方面的情況就是這樣。因此就必然地產生出把私有制同樣加以否定并把它重新變為公有制的要求。但是,這一要求并不是要恢復原始的公有制,而是要建立高級多、發達得多的公共占有形式,它遠不會成為生產的障礙,相反地將第一次使生產擺脫桎梏,并且將使現代化學上的發現和力學上的發明在生產中得到充分的利用”[9]178。這就是說,整個人類歷史的土地所有制出現了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的過程。
這里存在二個否定之否定。第一個否定,就是所有制的主體出現了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經過了“勞動者——非勞動者——勞動者”的過程。原始公有制的經濟主體是勞動者,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仍然是勞動者。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主體是非勞動者,即奴隸主、封建主和資本階級。第二個否定,從土地的占有方式來看,出現了否定之否定的結果,經過了“集體占有——個別占有——集體占有”的過程。原始公有制是勞動者集體占有方式,社會主義公有制又是勞動者集體占有,其中則有奴隸主、封建地主和資本家階級或大土地所有者的個人占有。這是大的否定之否定過程。
在其中還有小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在封建社會里,有兩種土地所有制,一是封建主的土地所有制,一是小農的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會里,封建主占有的土地為全部土地的絕大部分,農民雖然人數很多,但只占一小部分土地,廣大貧民則沒有土地。在封建社會末期,發生了嚴重的土地兼并運動,就是封建主通過各種手段占有公有地和農民的私有地。于是農民的小私有制變成封建所有制,逐漸演變成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大土地所有者只收獲地租,把土地出租給租地農場主經營。從小農的土地所有制演變成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是一個否定。從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演變成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又是一個否定。從小農民土地所有制——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是否定之否定。
馬克思研究所有制的時候往往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個方面。在人類歷史上,生活資料所有制也有兩種形式,生活資料私有制和生活資料公有制。原始社會實行生活資料公有制,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實行生活資料私有制。那么未來社會的生活資料實行什么所有制呢?馬克思設想實行生活資料私有制。
馬克思這個否定之否定包括兩個方面:土地所有制從小農民所有制(生活資料私有制)——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生活資料私有制)——未來社會公有制(生活資料私有制)。這就是馬克思的“在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意思。
這就是說,理解馬克思這段話的原意要有二要素論:一個要素是生產資料,一個要素是生活資料,馬克思所說的否定之否定的結果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生活資料個人所有制。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就是生活資料個人所有制。但是許多學者都從一要素論出發,要么是生產資料所有制,要么是生活資料所有制,于是就陷入不可解決的困境。如果理解為生產資料所有制,那么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是什么意思呢,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為生產資料公有制,一種解釋為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他們聲明,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不是私有制。這種理解符合馬克思的愿意嗎?
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是什么呢?主要有三種理解。第一種理解,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實際上是私有制。只有少數人這樣直接說明。謝韜、辛子凌說:“重建這種個人所有制,既包括共同占有、個人有份的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又包括由這個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派生的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是一種以個人私有制為基礎的均富狀態。”最后這句話點明了他們所理解的個人所有制的實質就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所有制結構。
第二種理解,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是勞動者的小私有制。李惠斌說,個人所有制是“勞動者自己占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并據此占有自己的勞動成果”。這就是以勞動者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小私有制。王孟山說,私有制和個人所有制是一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私有制的本質是建立在壓迫和剝削基礎上的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而個人所有制既可以是私有的,也可以是公有的,取決于主導社會的統治階級。實際上,王孟山提出了兩種私有制,一種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一種是以勞動者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所有制也是私有制,不過與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有所不同。根本的不同在于,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所有制沒有剝削關系,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所有制存在著剝削關系。
第三種理解,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實際上被理解成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戴道傳說:“現階段的個人所有制則表現為兩種:全體勞動人民對生產資料的聯合占有制和一定范圍內的勞動群眾對于生產資料的聯合占有。”前者是全民所有制,后者是集體所有制。后來有的學者干脆說,個人所有制是公有制,理由是馬克思所說的個人是聯合起來的個人。不知他們根據在哪里?
他們認為,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不是私有制。“不能把個人所有制和私有制混淆起來,就本質而言,這兩者完全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他們認為不同在“排他性”上,“私有制的本質在于排他性,個人所有制并不排斥他人的占有”。這里需要討論占有有沒有排他性這個所有制的基本理論。
看來需要說明所有制的概念。首先需要說明,經濟學研究所有制與法學研究所有制有所不同,經濟學研究所有制的重點是研究所有的經濟行為,而法學研究的重點放在所有的合法性上面。蒲魯東研究所有制的一個根本性錯誤就是混淆經濟學與法學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所以,馬克思批判了蒲魯東,“在每個歷史時代中所有權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會關系下面發展著。因此,給資產階級的所有權下定義不外是把資產階級生產的全部社會關系描述一番。要想把所有權作為一種獨立的關系、一種特殊的范疇、一種抽象的和永恒的觀念來下定義,這只能是形而上學或法學的幻想”[8]144。什么叫生產的全部社會關系,就是指現實的經濟活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的社會形式,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即占有關系,也就是生產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的所有制有兩個要點:(1)所有制是法律承認的占有關系,就是合法的占有。或者說占有關系的法律形式。所以沒有產生法律之前的社會里,比如原始社會,只有占有而沒有所有。馬克思說:“如果說有這樣的家庭和氏族,它們還只是占有,而沒有所有權,這倒是對的。”[7]104在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村社里,“不存在個人所有,只有個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實際所有者;所以,財產只是作為公共的土地財產而存在”[10]481。估計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可能法律消亡了,所以,“從一個較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的角度來看,個別人對土地的私有權,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私有權一樣,是十分荒謬的。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于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11]875。可見,占有就是占有者能夠憑自己的意志支配土地的使用。
(2)所有制是社會承認的占有關系。馬克思所說的原始社會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公有制就是這個含義。社會承認的占有和法律承認的占有的所有制關系都包括著占有關系。馬克思說:“政治經濟學不是把財產關系的總和從他們的法律表現上即作為意志關系包括起來,而是從他們的現實形態即作為生產關系包括起來。”[7]142所有制是法律概念,作為法律概念的所有制不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政治經濟學只是研究所有制的經濟內容,就是研究占有關系,也就是研究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的經濟活動。
占有,有占有的社會主體、占有客體和占有的方式三個要件。占有對象是生產資料。占有的方式分為兩大類,一是個體占有方式,一是集體占有方式。占有的社會主體也分為兩大類,一是勞動者,一是非勞動者。根據占有的社會主體可以劃分為兩類不同的所有制。馬克思說:“私有制作為公共的、集體的所有制的對立物,只是在勞動資料和勞動的外部條件屬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質,卻依這些私人是勞動者還是非勞動者而有所不同。私有制在最初看來所表現出的無數色層,只不過反映了這兩極間的各種中間狀態。”[6]829-830勞動者作為占有者,這個經濟體就是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占有的主體是非勞動者,這個經濟體是以強迫勞動或者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
根據馬克思的理論,所有制的性質劃分為公有制還是私有制的根據是占有的方式,而不管占有的主體屬性。個體占有的所有制稱為私有制,集體占有的則稱為公有制。這樣私有制有兩種,就是勞動者個體占有的私有制和非勞動者占有的私有制。這是兩種極不相同的所有制。以勞動者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不存在剝削關系,因為所有者本身就是勞動者。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所有制存在著剝削關系,因為所有者與勞動者是兩個社會主體,所有者購買勞動力或者用超經濟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就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或者說獲得剩余價值。馬克思指責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混淆了兩種不同性質的私有制,“政治經濟學在原則上把兩種極不相同的私有制混同起來了。其中一種是以生產者自己的勞動為基礎,另一種以剝削別人的勞動為基礎。它忘記了,后者不僅與前者直接對立,而且只是在前者的墳墓上成長起來”[12]833。同樣的道理,公有制也分為兩大類,一是勞動者為主體的公有制,一是以非勞動者為主體的公有制。勞動者公有制又可以劃分出許多種類,比如原始公有制和現代公有制。這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和不同的生產力相適應。所有社會主義公有制有三個特點:占有的社會主體是勞動者集體,占有的方式是集體占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力是現代生產力,或者說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的高度發達的生產力。
現在我們來看所謂個人所有制不是私有制的觀點。他們說:“科學意義上的個人所有制,應是勞動者個人對生產資料的聯合占有制。”如果他們說的“個人所有制”真是勞動者個人對生產資料的聯合占有,那就不是個人所有制,而是公有制。這樣的個人所有制當然與私有制不同。但問題是為什么要把公有制稱為個人所有制呢?這僅僅是提法的標新立異嗎?我想可能他們想說的是要把公有制改成個人所有制,可是又不敢明說,于是硬說成是既與公有制不同又與私有制不同的個人所有制,這只能說明他們所持所有制概念的混亂。
謝韜、辛子凌主張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所有制結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所有制結構是理想狀態嗎?李惠斌主張建立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小私有制。其實,早在解放初期土地改革以后的中國農村,就是以農民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小私有制。當時農民的小私有制像汪洋大海一般。只要經濟這架機器一發動,就會迅速發生巨大的變化,很快出現了兩極分化,一些農民經營得好,而且越來越好,一些農民由于各種原因經營得不好,而且越來越差,經過一段或短或長的時間,農民就出現了分化:一些農民成長為中農、富農,一些農民淪落為貧農、赤貧。于是富裕的農民擴大再生產規模,開始雇工,一些赤貧的農民淪為出賣勞動力的打工者。一邊是擁有百萬元、千萬元甚至是億萬元的富人,一邊是赤貧。從社會總體來看,經濟出現了飛速發展,連續多年出現了一位數,甚至是兩位數的增長率,GDP過幾年翻一番。但是,社會財產的分配并不平均,在社會財富分配中,資本所占的份額和政府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多,勞動所占的份額迅速下降。富裕階層越來越富裕,貧窮階層依然貧窮。經濟發展的好處沒有落到貧苦階層頭上,于是社會迅速出現了兩極分化,發展到嚴重程度會導致社會動蕩。這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所有制結構下發展市場經濟必然出現的情景。這難道是我們想看到的改革開放前景嗎?
我的結論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所有制結構不應該成為我們改革選擇的愿景,不管這種私有制被涂抹上如何漂亮的油彩。所有制改革由單一公有制改變為以公有制為主導的所有制結構,在這個結構中,非公有制經濟的份額應該有一個限制。我們要改革公有制,這不是把公有制改革為私有制,而是調整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從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實現形式調整為適應市場經濟的實現形式。
[1] 戴道傳.論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J].江漢論壇,1981(3).
[2] 羅郁聰,王瑞芳.“重建個人所有制”辨[J].中國經濟問題,1983(S1).
[3] 謝韜,辛子凌.試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與中國改革[J].炎黃春秋,2007(6).
[4] 李惠斌.重讀《共產黨宣言》——對馬克思關于“私有制”、“公有制”以及“個人所有制”問題的解讀[J].當代世界和社會主義,2008(3).
[5] 王孟山.個人所有制:關于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反思[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15).
[6]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