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 崔鵬
從“積極東進、主動融入珠三角核心區”到“一河兩岸,構建百萬人口大城市”等戰略目標的提出,都昭示著肇慶城市已經進入快速城市化發展時期。肇慶市根據區域發展和城市空間拓展需要,提出“南連東擴”的發展戰略,坑口片區西鄰肇慶市主城區(端州區),東連鼎湖城市組團,將成為肇慶城市經濟轉型和城市空間拓展的新起點。
坑口片區處在端州區與鼎湖區兩個城市組團交界的挾長地帶,南北兩側均有山體、東南側緊鄰西江,“兩山夾川”的山水城市景觀特征鮮明。原有的西江北河道逐漸淤塞,現狀留存瀝湖和古河汊等歷史水系?,F狀國道321、三茂鐵路等過境交通從規劃區中部和北部經過,規劃輕軌和高速路未來將通過規劃區,成為連接珠三角核心區、肇慶市區和縱貫西南地區的交通要道,交通區位的“過境通道”特征十分突出。
從規劃區現狀的土地利用來看,已建設用地較少,且建設狀況較為分散,大量土地占而不用,居住建筑多為農民住宅,建筑質量較差。從客觀上造成了坑口片區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不強,流動性大,固定居住的人口較少,形成了居民定居與城市發展的非良性互動狀況,阻礙了城市的健康發展和快速繁榮。
通過背景的認識與現狀問題的整合,可以看出問題的重點是規劃區的通道效應與“流”動特征引發的相關問題。過渡性地帶的區位特點、狹長的谷地形態,若干重大的區域性交通干道穿越的交通區位特征,讓坑口片區呈現明顯的“通道”效應,“過境通道”的特征十分突出。這就使得經過坑口片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流動、流失、流走的情況十分明顯。多年過去、數次規劃覆蓋,坑口片區的城市建設仍處于一片空白。
面對這一鮮明的特征,規劃提出變“流”為“留”的思路和方法。具體措施如下:1)筑壩截“流”與環境挽“留”。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必須改變這種只“流”不“留”的環境。一種做法可以歸納為筑壩截“流”:通過改變流動條件(如降低交通通過能力)或設置障礙,降低流動速度和流動能力,讓部分人流、物流、資金信息等“滯留”下來;另一種做法是改善環境,讓環境挽“留”:改善生存條件,創造“洼地效應”,讓各種“流”自愿留下。我們認為后一種做法更有積極意義,更值得提倡。2)明確思路,營造良好的產業氛圍,選擇合適的產業發展切入點。關鍵還是在它有無合適的創業氛圍、有無良好的產業形態和產業基礎。一方面規劃從區域視角,尋找產業聚“留”的合適答案。另一方面,規劃剖析這種由于特定的位置與環境條件而形成的“通道”“過境”“流動”性特征,設想通過布局調整,從根本上改善片區環境,創造適宜?!傲簟薄⒕印傲簟钡目臻g基礎,實現從積極“引進”向自主“創新”的結構性提升,吸引更高端的產業落戶發展,提升城市的功能地位、推動肇慶市區“東進”戰略實施。
規劃將坑口片區定位為“旅游、休閑、創意”TLC活力新城區。功能以旅游服務、創意產業、休閑娛樂、生態居住為主,以體育會展、度假療養、西江風情展示等為輔。
規劃以“流的嬗變”,即由“流”至“留”的轉變,作為基本空間設置與組合的設計思路。經過規劃設計指導下的適應性環境建設,創造全新的城區環境,對過往的各種形態的“流”進行選擇性的截留。通過選擇性截流和建設,讓部分“流”動的元素“留”下來,參與本區的發展建設,形成不同性質功能的發展實體,推動本片區的城市建設;這些發展實體又進一步成為集聚人氣、提升品質、追溯歷史、展現文化、引領潮流的功能區。規劃還將有選擇地引導、吸引和培育一些有更好發展前景、有高的發展潛力的創新型“流”動元素到此落戶安家,提高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建設檔次,提升城區綜合實力。
1)分子結構。分子具有“非同質性”穿透和“同質性”滲透的雙重性,“非同質性”分子之間缺乏直接的結合基礎,容易穿透而形成快速的“流”動:規劃東西向帶形的快速道路系統與部分保留的水體可以體現這一流動性特征;“同質性”分子有共同的結合基礎,可以起化學反應重新結合形成更大的分子簇:規劃定位及選擇的產業形態、多樣化產業空間載體的建筑體布置、不同功能的綠化用地與休閑空間等的布局組合,正是體現這種“截留”、結合、生長、提升的生長模式與規劃設計意圖。另一方面分子結構還表現為一種自身動態平衡的系統狀態。其特征主要是分子自身的穩定性,不同分子之間的等級結構,化學鍵和范德華力有形無形的連接作用,以及分子之間間隙維系統的流動性。在方案設計的過程中引入分子結構的特征,模擬其動態平衡的系統狀態。不同功能的聚合實體形成等級差異、穩定存在的分子;車行、步行交通道路系統模擬化學鍵聯系各功能實體;綠化開敞空間及視線通廊如分子間的范德華力無形的影響著處于各功能實體中的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影響引導其通過交通聯系道路進入不同的功能實體空間;山水等生態因素的流動滲透形成了分子之間的間隙維系統,從而形成了相對穩定、多樣化、疏密有致、相互連通、滲透流動的動態平衡系統。
2)帶形城市。帶形城市是基于本規劃區特殊的地理區位和地形地貌狀況而采用的設計概念,主要是借助于帶形城市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統、便捷的聯系、集約的發展模式、城市片區與自然生態完美結合的優勢理念,形成沿鼎湖大道集約發展的城市旅游服務發展帶,沿科技大道串聯了SOHO空間、創意(產業)天地、產業高端孵化園、生態居住、體育會展等主導性功能型片區,以及沿濱江大道形成特色的景觀與休閑旅游發展帶。
規劃形成了“一軸一帶多核九片區”的空間結構和五類景觀風貌分區?!耙惠S”指沿鼎湖大道和科技大道為軸線方向,以旅游服務功能、創意產業服務功能為主體、其他生產生活功能集中的城市發展軸。“一帶”指從規劃西部地段的濕地公園開始,向東沿羚山北麓及沿后瀝涌河道一線至西江沿岸的旅游休閑度假觀光帶?!岸嗪恕奔炊鄠€核心點,指各主導功能區內部,沿兩條發展軸線交匯或圍合地段,形成功能集中的節點?!熬牌瑓^”分別為旅游服務功能片區、體育會展功能片區、創意天地、城市公共服務中心片區、SOHO空間、生態居住、濕地公園、假日半島、西江風情區。規劃形成“三橫五縱”的道路骨架和“五橫十一縱”的干道系統。
1)濕地公園。在保持原下灣水庫及其周邊坡地自然生態基礎上,讓鼎湖大道和過境大道直接臨水或穿越水面,制造宜人的觀景效果;讓部分生態居住空間直接濱臨水體,讓濱水景觀與城市功能完美結合。通過對水面形態的簡單修飾和岸線、邊坡的整理設計,同時增設部分亭臺、休息、觀景等配套設施,提高其景觀與休閑活動功能,讓過往車流與人流有賞心悅目的沿途觀光效果,也可有停留、歇息、休閑觀景的機會。2)古河道與西江風情區。以下灣水庫和后瀝涌為代表的古西江北河道遺存,規劃將河道和水面做適當整理,并與綠化景觀系統布置緊密結合,其自西向東蜿蜒伸展的形態,體現歷史文化的延伸及山水對話、古今對話,體現生態休閑空間與城市功能的有機滲透。在后瀝涌到西江主河道出口處設置的西江風情區(小鎮),是西江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的薈萃區,是歷史文化與現代旅游的結合點。3)體育會展區。在鼎湖大道、沿江路、萬福路以及港口路、天后路等圍合地塊,布置體育會展區,其中包括了體現生態山水特色的商務會展區、結合西江水景打造的親水特征明顯的體育中心和濱江廣場、游艇碼頭區。
通過對背景和現狀的深入剖析,提取規劃區特征及主要問題,針對區域優勢、劣勢、機遇、挑戰,提出解決策略,明確規劃定位和目標,模擬規劃理念的演繹過程,將其映射于空間規劃之中,奠定了鼎湖坑口片區開發建設的基礎。凡事預則立,謀可成,鼎湖坑口片區正在崛起之中。
[1]孫施文,王 喆.城市濱水區發展與城市競爭力關系研究[J].規劃師,2004,20(8):5-9.
[2]楊保軍,董 柯.濱水地區城市設計探討[J].建筑學報,2007(7):7-10.
[3]俞孔堅,張 蕾,劉玉杰.城市濱水區多目標景觀設計途徑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濱河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04(5):31-35.
[4]劉 春,何 艷.城市濱水地區的再開發[J].城市問題,2006(7):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