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新寧
截至2011年3月底,我國累計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2 996個,日處理能力達1.33億m3,在建城鎮污水處理項目約1 500個,日處理能力約3 600萬m3。隨著污水排放量快速增長,污水污泥的有效處理處置問題突顯出來,成為難以解決的難題。按目前的污水處理能力計算,2010年年底我國每天產生濕污泥達到17.5萬t,全年濕污泥產生量約為6 387.5萬t[1],如果對污泥進行深度處理,污泥產生量還會增加0.5倍~1.0倍。污泥處理處置的成本通常占污水處理廠總運行成本的20%~50%,甚至可以高達70%[2]。由于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污水處理率的增加,污泥產生量也將不斷增加,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的處理處置問題日趨嚴峻,因此,研究污水污泥的處理處置對策迫在眉睫。
污水處理過程中,污水中大部分的污染物轉化為可沉降物質,這些沉降物質就是以固液混合為特征的城鎮污水污泥。污泥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顆粒較細,容易腐化發臭,而且相對密度較小(約1.01 g/cm3~1.02 g/cm3),含水率極高不易脫水,屬于膠體狀結構的親水性物質[3]。一般來說,城鎮污水污泥由固相和流動相組成。在選擇污泥處置方式時,污泥特性是污泥利用、處置的重要依據。污水污泥的特性主要有:污泥中營養物質含量高;污泥中重金屬離子含量高;污泥中有毒有機物與微生物含量高;污泥的C/N比與pH值和堿度高;污泥具有可燃性和較高的熱值[4]。
污水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必須及時的處理處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的目的和原則是:穩定化、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穩定化是指通過穩定化處理消除污泥惡臭;無害化是指殺滅生物固體和污泥中的蟲卵及致病微生物;減量化是指通過處理使污泥易于輸送儲存;而資源化是指促進污泥的有效利用,使之成為二次資源。根據污泥性質、類型以及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的不同,可選擇不同的污泥處理工藝流程,污泥處理流程主要包括污泥濃縮、污泥穩定化、調理和污泥脫水等工藝流程。
污水污泥含水率可以高達99%,從而對污泥的處理利用及輸送造成巨大的困難,因此首先必須降低污泥含水率,其目的主要在于顯著降低污泥容量。污泥經過濃縮脫水,質量含水率從99%降低到96%,體積縮小到處理前的1/4,但仍具有極好的流動性,便于輸送。因此,濃縮是減小污泥體積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可減輕污泥后續處理工藝的壓力,顯著降低污泥的運輸及處理成本。污泥濃縮工藝是污泥處理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國70%以上的污水處理廠采用重力濃縮方式濃縮污泥。
污泥穩定化的目的主要是將污泥的有機物質轉化成穩定的最終產物。污泥穩定化工藝主要采用厭氧消化和好氧消化工藝,應用最廣泛的污泥穩定化工藝是厭氧消化工藝。
調理是指破壞污泥的膠體結構,減少污泥和水的親和力,使污泥易于脫水。污泥調理的工藝最主要的是化學調理和物理調理,其中化學調理是應用最廣泛的污泥調理方法。
污泥脫水是污泥處理工藝的重要步驟,目的是為了使固體顆粒富集,從而顯著減少污泥的體積,為污泥的最終處置和利用創造有利條件。一般污水污泥濃縮后的含水率仍然高達95%~97%,體積仍然很大,為了促進污泥的資源化利用,還需要進一步采取脫水和減量化措施。污泥脫水可采取機械脫水、自然干化與熱處理等方式將污泥的含水率控制到60%~80%[5]。
經過脫水減容、穩定化、無害化處理后,根據污泥的性質成分可以選擇焚燒、堆肥、填海、填地或建材資源化等方式作為最終的處置途徑。
污泥的填埋始于20世紀60年代,目前已發展成為一項成熟的污泥處置技術,其優點是投資相對較少,污泥處理容量大而且見效快。然而,污泥填埋也存在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污泥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而且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大多易溶于水,會隨著雨水的侵蝕和滲流污染地下水,此外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在堆放過程中將逐漸釋放從而污染環境。同時,隨著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對土地的大量需求和污泥產生量的劇增,造成目前在很多城市已經難以尋找到適宜污泥填埋的大面積田地。此外,遠距離運輸成本越來越高也是制約污泥填埋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環境保護標準的提高和城市的快速發展以及農田保護等因素,選擇合適的填埋場所也變得愈加困難。種種不利因素都限制了污泥填埋,因此,污泥填埋不會成為污泥最終處置的發展方向[6]。
污泥焚燒是將經過脫水處理的污泥放置到焚燒爐內,在加入過量空氣的情況下使污泥充分焚燒,使有機物全部碳化,極大地減小了污泥體積,有利于污泥的最終處置。污泥焚燒的對象主要是脫水泥餅,脫水泥餅含水率仍然較高,通常為45%~86%,在焚燒前還需要對污泥進行干燥處理或焚燒。干燥處理后,污泥含水率可以降低至20%~40%。最后經過焚燒處置,污泥變成污泥焚燒灰,含水率為0,污泥的體積也顯著減小,通常1 t污泥經過焚燒后僅產生0.36 t灰渣,便于污泥焚燒灰的運輸和最終處置。污泥焚燒是國土面積較小的發達國家處置城市污水污泥的主要方法,隨著污泥焚燒技術的發展,污泥焚燒技術已經逐步成為處理污水污泥的主流技術,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
然而污泥焚燒存在一次性投資大的問題,污泥焚燒的成本是其他處置工藝的2倍~4倍。污泥焚燒不僅設備投資高,而且運行費用也很高,造成巨大的運行壓力。此外,污泥中的有機物在燃燒溫度低于850℃時會產生二堊英等劇毒物質,因此需要對污泥焚燒產生的煙氣進行處理。還有,污泥焚燒面臨著焚燒灰需要再次處理等問題,由于焚燒過程不能有效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屬離子,有毒害的重金屬元素大量沉積在焚燒灰中,導致污泥焚燒灰難以利用。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和健康的重視,垃圾焚燒帶來的危害也日益受到關注,很多國家已經出現居民阻止建造垃圾焚燒廠的事件。這些問題極大地限制了垃圾焚燒技術的發展。
將污泥傾倒至大海中是一種簡單經濟的處置方法,不需要對污泥進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也不需脫水就直接將污泥排入海洋[7]。這種方法曾一度被認為是既節省費用又能大量處理污泥的有效方法。但是海洋的自凈功能也是有限的,大量的污水排放已經造成近海海水水質極度惡化,嚴重影響了旅游業和漁業的發展,甚至造成難以逆轉的生態破壞。將污泥直接排放至大海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反而會造成二次污染,甚至可能造成更嚴重的環境污染。此外,如果污泥大量排放到大海,污泥中的泥沙會導致水位升高,造成河道淤積,因此,許多國家已經立法禁止將污水污泥排放到海洋,而我國也開始禁止采用投海方式處置污泥。
污泥的土地利用主要是指將經過脫水和無害化處理的污水污泥用于農田、林地和園林綠化,還可以用于土地的復墾以及沙化或荒漠化土地的改良等。污泥的土地利用是一種將污泥資源化的處置方式。由于污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和N,P,K等營養元素以及植物生長所必需的Ca,Mg,Cu,Zn,Fe等微量元素,能夠有效改良土壤的結構,增加土壤的肥力,顯著促進植物的生長。
我國是農業大國,如果采用先進技術將處理后的污泥作為肥料或土壤改良劑,不但可以節省大量的污泥終端處置費用,而且可以為肥力較為低下的農田增添有機質,實現農業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因此,污泥的土地利用是一種符合我國國情的污泥處置方法。
污泥中除了有機物外還含有20%~30%的無機物,主要是含Ca,Si,Al,Fe等元素的礦物質,污泥中的礦物質與許多建筑材料原材料的成分非常相近,因此可以分別利用污泥中的無機成分和有機成分制造建筑材料。目前我國的污泥建材資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向是:污泥燒制磚、陶粒、水泥等燒結建材制品。污泥建材資源化是提高污泥利用附加值以及提高物理處置利用率的最佳方式之一,可以有效減少污泥中的有害物質對環境的危害,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極高的研究價值,是未來污泥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由于污泥中的有機質含量較高,而且污泥的熱值相對較高,在燒結過程中污泥中的有機質可以作為二次能源,從而起到節能降耗的效果。目前,在重慶、上海等地已經建設了利用污泥制備陶粒和燒結磚的生產線,有力地推動了污泥建材資源化。
從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污泥建材資源化是污泥利用的重要甚至是根本方向,因為污泥的建材資源化不僅利用污泥量大,而且污泥建材生產和利用過程對環境影響最小。根據國內外對污水污泥建材資源化發展趨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認為污泥燒成制品將是污泥建材資源化非常重要的方向。如果能在排污末端將污泥的處理工藝與建筑材料生產前端的原材料制備工藝結合起來,使經過處理的污泥能夠直接用于燒制建筑材料,將會極大地降低污水污泥的利用成本并促進污水污泥的建材資源化利用。
從目前污泥處置的主要方式來看,填埋、填海、堆肥、焚燒都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困難,而且這幾種污泥處置方式的局限性也日益突顯,限制了污泥處置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隨著環境保護標準的提高,這幾種處置方式將會受到更多的限制。為了更好的促進污泥的處置和利用,各級政府應盡快制定促進污泥資源化利用的政策,并鼓勵企業和科研單位加快污泥建材資源化的研究,為污泥的資源化利用提供更高效的技術選擇。
[1]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報告[EB/OL].http://news.h2ochina.com.2011-04-25.
[2]尹 軍,譚學軍.污水污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3]何 強,鄒 建,黃 明.三峽庫區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現狀研究[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7,29(3):1-3.
[4]雷曉玲,葉方劍.重慶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方案選擇[J].中國給水排水,2008,24(24):9-12.
[5]林云琴,周少奇.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與利用現狀[J].能源環境保護,2004,18(6):15-18.
[6]白慧玲.城市污泥處置與利用綜述[J].山西建筑,2008,34(20):180-181.
[7]廖選亭,盛 健.城市污泥處理處置及綜合利用研究現狀與建議[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6,13(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