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桂清
2010年我國對外工程承包新簽訂合同額僅增長6%,觸底趨勢明顯。隨著第三世界經濟持續復蘇和國內“走出去”戰略支持效應的逐步顯現,今年上半年海外承包業務恢復勢頭顯著,新簽合同額增幅自2009年初以后首次回到了20%以上。與此同時,中鐵建施工的沙特麥加輕軌項目遇“沙特風暴”,總虧損額約41.53億元;中鐵施工的阿富汗公路項目遭恐怖襲擊,造成重大損失;由此可見,海外工程承包危機重重,機會與風險并存。海外工程不同于國內工程,由于每個國家的經濟形勢、法律法規、民族風俗等的不同,其風險也大于國內的一般工程,因而需要對海外工程項目的投標進行風險識別。文中對具體存在的風險形式進行分析。
不同的項目所在地隱含的風險程度不同,報價人員應有基本的風險敏感意識。
政治風險主要是指國際工程承包項目所在國所處的宏觀環境的穩定性,項目建設和運營所受到的法律法規的約束和政策性調控影響,以及有關項目的審核批準過程中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問題。包含有:1)政局的穩定性和社會治安。從最近利比亞政府的倒臺可以看出,中國原有在利比亞的很多工程項目受到巨大沖擊。2)國際關系情況。一個國家的國際關系及其與我國的關系,是影響我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經營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3)政府對項目的干預。調查是否存在當地政府干預、參加競爭的情況。政府的干預,往往會從根本上改變競爭局面,導致無法預料的結果,無形中增加了國際承包工程的政治風險。4)法制不健全、政策變動頻繁。5)法律的差異和適用范圍。項目前期調研重點內容之一,尤其不能忽視那些看似落后實則法律健全國家,如英屬、法屬殖民地國家。
1)文化差異、宗教和社會風俗。社會文化差異會對施工成本和施工進度產生影響。因文化差異可能增加參與項目各方溝通時間、溝通難度甚至無法達到溝通目的,這種降效因素及可能風險應適當考慮。2)對中國人的態度。3)語言差異。語言差異會導致對合同語言、設計說明等理解差異產生糾紛,延長溝通時間和降低溝通質量,會對項目實施成本和進度產生影響。4)社會風氣與文化素質。
經濟風險是指工程所在國的經濟實力、經濟形勢可能給工程承包商帶來的不利影響。一般而言,外部經濟環境主要是指世界經濟環境、金融環境、國家經濟環境及相關行業經濟環境。經濟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1)不利的項目所在國經濟環境。2)匯率和外匯管制風險。針對匯率風險,應盡可能在投標文件中對匯率進行約定,并盡可能采用比較穩定的或匯率變動對承包方有利的幣種作為報價貨幣。如招標文件對報價幣種有明確規定,則必須明確說明匯兌比例及有效期。3)資金時間成本風險。工程項目周期越長,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就越大,風險就越大。4)不利的相關行業經濟環境。
自然風險主要來源于氣候條件的影響、地理環境的影響、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現場條件的影響。包括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如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臺風、龍卷風、雷擊、干旱等屬于不可抗力;超出目前控制能力的自然災害;還包括一些可以預期的氣候因素,如不明水文氣象條件、復雜的地質條件、嚴寒、兩季、高溫等。
做前期準備工作階段就應該對自然風險進行考察,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工期安排和資源投入計劃中予以考慮,投標時要適當增加報價,而且也應盡量在合同中加入相應索賠和免責條款,以應付項目額外開支,保護承包商利益。
報價決策風險包括對項目復雜形勢判斷失誤,沒有做好必須的功課導致決策失誤。
報價策略考慮不周或應用不當或不可預見事項發生使報價策略無法兌現都會帶來實施風險。
1)低價奪標,靠索賠贏利。實施過程中有兩種可能的效果:一種是低價中標后,實施過程中有機會索賠,達到預期目的;另一種情況是在低價得標后,實施過程中一直非常被動,索賠機會不多,只能承擔低價風險。
2)低價奪標進入工程所在國市場,在后續工程中補償損失。如果對工程所在國市場前景判斷正確,在投標報價中采用這種策略開拓市場是比較可行的,如果判斷失誤,無法獲得后續工程而不能補償以往工程的虧損,就會遭受損失。
3)輕信合作伙伴。
如果投標小組領導不勝任國際工程的投標報價管理,無法有效協調、處理好投標報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善于運用現代管理手段對投標報價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管理,都將對投標工作造成負面影響,即便幸運得標也可能隱藏著巨大的實施風險。風險包括:
1)工作范圍和技術要求的鑒別出現失誤。2)合同條款風險識別不到位。3)業主推薦供貨商風險。4)稅的風險。
施工進度計劃編制過程中必須考慮氣候、節假日、必要的檢驗、不可避免的停滯等各種風險因素。
對國際工程,絕對不能低估所需完成的工程量和所需投入的資源(人工、機械設備、材料等)數量,如果低估了工程量和資源數量,以及通貨膨脹或變更(不管是否有業主或工程師的變更通知)的影響,成本超支就可能發生。
招標文件的技術說明書中,經常會涉及到施工設備的要求及一些施工方法的規定,甚至具體的勞動保護方面的規定,這些內容都將直接影響工程費用及工期。
這個跟國內工程并無差異。
技術風險是國際工程投標和實施過程中的重要風險,可能造成重大不良后果,技術能力、設計、施工、設備選型、標準規范等方面都可能暗藏風險。因此,國際工程投標前期,必須做好技術方面的風險分析,編制風險清單(Risk Check list),分析該工程潛在的風險。風險清單可以來自于歷史資料、網上查閱資料,或是組織專家用“頭腦風暴法”針對具體項目專門編制。根據列舉出的風險因素,對國內和當地建筑、建材市場進行調查,摸清當地情況、現場施工條件以及國內現狀與投標項目的差距,為領導正確決策提供技術支撐。
項目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諸如現場條件,設備、材料、人員等資源配置,業主、管理公司及項目所在地政府部門等項目相關方帶來的風險。若在投標階段現場調研充分準確,投標階段采取適當措施,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和預案,是可以降低項目實施風險,達到預期目標,反之則可能給公司埋下一顆炸彈。包括:1)現場條件風險因素。2)設備風險因素。3)材料因素。4)人員風險。5)利益關系方風險。6)總包合同和分包合同的相關性。7)財務風險。8)其他風險。
海外工程由于其人文、自然、法律等與國內不同,國內企業在進行海外工程投標時,需要充分考慮以上所分析的各種風險,根據不同的工程制定相應的對策,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1]徐 偉,吳加云,鄒建文,等.土木工程項目管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2]王仙冬.援外項目投標報價編制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11,37(6):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