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 李嘉華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綿陽 621000)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各地的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高校周邊隨之伴隨著土地的開發,有集體開發的或企業開發的城市用地,也有以村民個體建設的農村宅基地,不管哪種開發建設都存在很大的問題。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新的教育理念的誕生,開放式、互動式的教育理念將會登上歷史的舞臺。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大學與周邊區域的關系將發生微妙的變化,特別是一些高校旁邊伴有很多為學生提供服務的“村子”,這樣的村子問題更加嚴重,這種在高校周邊為高校師生提供住、吃、消費,并與高校互相影響、互相并存的“村子”,我們稱之為“校邊村”。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很多高等學府也紛紛擴建或成立,在它們的周邊也伴隨著出現以餐飲、娛樂、出租房屋為主的供學校師生使用的商業空間,這種商業空間缺乏有效的規劃與管理,具有村落的空間特性。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校邊村”現象。如位于西南科技大學周邊的青羊村,陜西師范大學和西北政法大學旁邊的東八里村和楊家村,西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旁邊的邊家村。
1.2.1 高等教育的發展
我國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大批的高校擴建,還有另尋土地來規劃新區,甚至有些城市會在郊區購置大片土地來規劃自己的大學城,由此老的“校邊村”沒有改造更新,新的“校邊村”又隨之產生。
1.2.2 中國城市化的發展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大城市迅速擴張,小城市發展迅猛,更有很多新城市誕生,在城市迅速擴張的時候,城市內部的結構不能很快的新陳代謝,由于城市土地價格是非勻質的以圈層式遞減,在沒有有效科學的開發制度控制下導致城市開發也是斑斑點點,這樣夾雜在中間的原有農村村莊失去原來的農村屬性,從而承擔了為城市各個功能區服務的功能,為他們提供廉價的租住、便宜的餐飲和適當的娛樂,隨之就誕生了“城中村”?!靶_叴濉弊鳛椤俺侵写濉钡囊环N特殊類型,是高校旁邊的“城中村”,它服務的人群主要是高校的師生。例如:武漢市的“校邊村”占整個城市“城中村”的18%,西安由于高校林立竟達到32%之多。
1.2.3 “高校經濟”的促使
這里強調“高校經濟”是高校影響輻射周邊區域經濟結構體系的經濟模式。隨著我國的高等院校人數的增加,他所需要的服務經濟量是持續迅速增加的,那些為這種經濟活動提供物質空間的載體,卻沒有及時有效地規劃建設,只能把這種原本需要復雜的空間形式,強加給我們的“城中村”。隨之這種特殊服務性質的“城中村”誕生了,那就是所謂的“校邊村”。
1.2.4 落后的規劃管理體制
由于“校邊村”往往不是城市規劃的建設用地,城市的管理沒能及時有效的進入,加之校邊村由于利益的促使,很多小攤小販,不顧城管部門的管制,依然我行我素,在這里沒有一套成熟的管理體制來加以管理,所以導致很多臟亂差的現象。
通過調查分析國內典型的“校邊村”,筆者得出“校邊村”的功能特性有以下特點。
2.1.1 商業服務功能特性
據調查“校邊村”的商業服務功能屬性平均占到功能屬性的近六成,所以可以說商業服務是“校邊村”的主要功能屬性,在商業屬性結構中,有三大產業:
1)商品銷售業。2)餐飲業。3)服務業。
2.1.2 居住生活功能屬性
除了具有商業服務屬性以外,為部分師生提供個體居住是“校邊村”的又一大功能屬性(其中不包括提供短暫居住的旅館賓館業,其應屬于商業服務業),居住是人類生存的必需條件,由于現有高校為學生提供集體宿舍,根據統計調查有4人、6人甚至8人的遠遠不能滿足現在學生們對個人空間的心理行為需求,因此“校邊村”就承擔了一部分居住的功能作為學校的居住補充。
2.1.3 其他功能屬性
校邊村除了提供居住和商業服務,有的成熟的校邊村(也就是城市化改造程度較高的)也具備了企業服務屬性,常表現為一些結合高校成立了一些小型的,以咨詢設計、中介為主的公司企業。
2.2.1 自發性
據調查研究,很多“校邊村”的產生是在學校后勤社會化后,商業服務社會化,首先在大學周邊產生很多靈活的商業據點,都是沒有規劃的,在市場條件下自發產生的“商業街”隨著商業街區擴大在土地外圈和建筑上層產生居住的空間,這些形成都是自發的。
2.2.2 無序性
在發展擴大中,村民或者業主們,在原有建筑上增加層高,在有些公共空間加建建筑,從而建筑占用紅線,各個地方不知不覺會生長出臨時或者永久性的建筑,在空間上呈現出一種無序增長性。
2.2.3 肌理性
由于校邊村在建設生長時缺乏科學的規劃與策劃,加之村民的經濟能力有限,房屋建筑質量差、層數低,隨著商業量的增加,建筑空間不夠,只能加層加建,導致建筑密度大,整個區域呈現一種街巷空間。從平面看它的空間屬性具有肌理性。
1)建設雜亂無章。2)基礎設施落后。3)環境衛生差。4)人員結構復雜。5)社會治安較差。6)土地利用率低。7)生活方式不健康。
3.2.1 大規模“一刀切”的改造方式
目前我們在改造“校邊村”時和普通的“城中村”沒有什么區別,例如西北政法大學旁邊的楊家村最近改造就是拆了開發房產,因為該村位于西安的中軸線上,同時也是在馬上開通的地鐵1號線上,周邊地方地價急速上升,才加速了楊家村、八里村的改建,由于經濟利益驅使,政府都引進開發商來開發最具經濟效益的房地產。
3.2.2 缺乏公眾參與
由于大規模改造涉及較多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時對城市的社會經濟及周圍高校也有很大影響,因此,公眾參與對“校邊村”改造來說應當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正因為大規模改造涉及太多的利益主體,許多利益難以協調,公眾參與有時會導致項目實施的推遲或者停滯,直接影響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潤。在村民的利益和開發商的利益之間,開發商顧及的當然是后者。顯然,缺乏公眾參與的“校邊村”改造項目,不能吸取各方面的意見而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不但會使村民的利益受到損害,也往往不能滿足新的使用者的需求。另外還由于不可能妥善處理改造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經濟矛盾,因此,村民往往對改造產生抵觸情緒。實際上是增加了改造的成本和難度,出現的嚴重糾紛大都長期難以得到解決,給社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3.2.3 缺乏對師生需求和高校教育功能的考慮
在改造規劃時,缺乏對這一區域特定功能和人群的心理行為調查與研究,沒有考慮這個區域應該不僅僅是提供商業的需求,更應該把眼光放遠,來考慮城市總體的功能發展和師生們的其他需求。
1)提供滿足學生需要的完整功能的原則。在“校邊村”規劃改造中,應做好前期的調查研究,應該弄清師生的心理行為需求,要盡量完善功能。應設計所有需求的飽和空間容量,可以適當犧牲容積率,應為學生提供一個除了吃住以外的完整服務功能。
2)重在塑造消滅安全隱患的規劃結構的原則。合理分析基地現狀,理清該區域的道路系統結構和用地布局模式。嚴格按照城市規劃相關規劃編制該區的《城市分區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規范建設模式。消滅由規劃設計帶來的安全隱患。
3)實施方便合理的技術經濟條件的原則。研究“校邊村”經濟模式,合理尋找投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定合理可行的公共政策來引導改造之。在空間規劃改造上要合理可行,要因地制宜。利用少的投資改善好的區域空間。
4)規劃設計整體觀與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改造“校邊村”時,要把其與學校統籌整體來考慮,不同的“校邊村”周邊高校數量不同、規模檔次也不近相同。在研究其更新改造時,一定要分析相關的商業服務、居住配套的容量及應不應該和學校共用一些基礎設施;為學校的科研拓展提供空間場所;應不應該利用該校邊村來嫁接聯系不同高校的教育科研拓展等等,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不同的土地屬性存在時應該由政府出面把這一區域設定為基礎設施用地來加以收購或者理順。后期政府可以通過引進高新產業等等來經營。
在改造“校邊村”時除了應該滿足一些規劃改造原則外,也應該注意運用新的理念來補充規劃改造的科學性和適應性,下面就是筆者在現代教育理念的視角下提出的幾點規劃改造的新理念:
1)創業創新的基地。“校邊村”是校園與城市或者農村空間的一個過渡的空間,它應該受到高校對于它的影響,同時它也深深的影響著高校。校邊村可以說是校園空間的一個拓展,它承擔的往往是師生們的生活方面,是有力的后勤力量,現代的教育理念要求互動性、全民性、多元性、開放性、社會性等等,都在強調校園和社會的融合,但在我們國家目前只是個實驗,很多大學還不能像國外大學一樣“打開圍墻迎接社會”,這樣“校邊村”便起了一個橋梁的作用,我們大可在校園的邊緣地區或者校邊村改造規劃中規劃設計一定的創業創意基地,供在校的或剛剛畢業的學生或者老師來創業,還可以大膽引進企業和一些高新企業入駐,利用高校的人才資源,實現雙贏。所以“校邊村”在功能改造中應該增加產業孵化的功能,創業創新的功能。
2)多元交流補充場所?,F代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互動式和交流式,所以在校園內可能沒有提供學生交流的空間,但在學校以外卻為學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間。其實在調查中就有很多同學是在“校邊村”吃飯、娛樂時認識的,他們通過這樣一個多元的交流場所相識相認。所以我們在改造更新“校邊村”時,應該考慮它的交流補充功能,這種功能可能不僅僅為學生師生直接交流,更是學校的師生和外面企業、外面的各種形式的交流源在交流,他們可以很快的適應這個社會,也可以使全民教育化的想法通過校邊村的改造更新實現。
3)公民意識培養元。首先“校邊村”本來就是一個半社會的狀態空間,如果規劃改造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良好的校外環境,將為培養學生公民素質提供一個很好的途徑,使他們很早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這樣的空間內盡可能的設置一些有社會公益性的機構,可以帶領同學們樹立社會責任感,也有利于整個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因為年輕人是這個社會的將來。其次就是這個區域空間內應該承擔城市市民素質培養,應該考慮一些有文化內涵的創意機構或者公共的圖書館,可以利用學校的優勢來影響整個城市。
4)文化、美學的外延空間?!靶_叴濉笔艿叫@的影響很大,它應該是校園在文化、建筑空間上的外延,首先它應該在建筑形式上和學校保持某種統一,雖然建筑功能有很大的區別,但它應該是學校學生審美的一種外延空間,其次它應該是城市的一部分,或者說是郊區農村的一部分,它就應該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一些建筑的處理上應該結合地域的建筑設計。
“校邊村”的理想模式就是和城市和校園融為一體,而且具備很多功能,是學生、老師、創業青年、社會民眾交流共融的一個綜合體,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存在很多問題,“校邊村”如何改造更新,在改造更新中應該注意些什么,本文通過調查研究,提出“校邊村”規劃改造的四大原則,同時根據現代教育理念探索出四條更新的理念。同時希望以后會有更好的、更有利于實現我們現代教育理念的“校邊村”改造更新理念誕生。
[1]何鏡堂,蔣刑輝.論大學校園與周邊地區的互動發展[J].建筑創作,2004(11):12-14.
[2]黃世孟.臺灣大學校園規劃之經驗與策略[J].城市規劃,2002(5):1-4.
[3]章 雷.“傍校村”現象的特征分析及其改造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2004,30(18):21-23.
[4]裴來虎.武漢高校周邊商業空間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5.
[5]何鏡堂,湯朝暉.現代教育理念的探索與實踐[J].建筑學報,2004(1):104-107.
[6]龔劍峰.南昌市高校周邊商業場所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