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堯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6)
汾陽隸屬山西省呂梁市,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從春秋時期置瓜衍縣迄今已2600余年。歷為郡、州、府治所在,一向為三晉旺縣。現境面積1179 km2,人口41.5萬人。
汾陽歷史悠久,人文厚淀。華夏郭氏為氏族中重要一支,系軒轅氏后裔,周文王弟虢叔之后。唐時,虢叔60世孫郭子儀以蓋世之功,封汾陽王,親率大軍赴汾州(汾陽)平定仆固懷恩之亂,撫定河東局勢,汾陽又成了子儀公封王建功之地。公元762年被唐肅宗封為“汾陽郡王”,是時汾陽建起了第一座汾陽王廟。明代,又在“汾陽之邑”的小相寨和汾陽城南關相繼修建了汾陽王祠、廟。汾人尊之為神,歷代祭祀不斷,當地民俗也多融入了王府文化。其后,子儀公后裔向全國各地遷徙,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然后又從福建、廣東等地陸續遷往海外。
現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各國和我國香港等地,都有子儀公的后裔,都用“汾陽”做他們的堂號。多年來,回汾祭祖省親者絡繹不絕。
用地位于汾陽市建昌村西北部文湖景區內,文峰塔(國保文物)廣場西側70m處(距文峰塔120m),總占地面積為10 366.19m2,約15.55畝。滿足文物保護要求,即文峰塔塔基四至各100m以外。交通便捷,位置優越。
規劃的設計理念:尊重歷史、傳承文化、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以郭氏文化為主題,以唐式建筑為背景。按照周禮之制,進行了主次分布,強調了主線,完善了各種關聯,用建筑的語言敘述和表達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
尊重歷史,以盛唐時代歷史為背景,以隋唐建筑風格環境營造空間,以歷史人物形象和故事為主題節點。以觀賞、游憩活動為內容,以學習傳承文化為目的。
以子儀公中舉為起點,循其生平做主線,仿王府禮制,由府門、郡王堂和紫瑞樓做主線,完善紫瑞樓和郡王堂兩個重要節點的關聯。
弘揚民族文化,弘揚汾陽王府,弘揚和諧思想。家如此、氏如此、族如此、國如此。
景觀與功能協調,線路流暢、小環境與大景觀和諧,做到府以景區為美,景區以府為榮。
仿古制復建“汾陽郡王府”是一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拓展。在汾陽建筑“汾陽王府”和郭氏懷祖堂,并以此來發展旅游事業,弘揚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是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唐式汾陽王府古建景觀組群按內容分為兩大部分:1)唐郡王府古建院落;2)祭祀建筑郭氏祖廟,按古制將祖廟置于王府東側。
建筑組群采用唐式風格建筑,與時代相符、與主題人物相符。建筑形制為仿唐代風格,結構類型為磚木與鋼混結構相結合。王府整體布局嚴謹,造型講究,有序的將王府、祠堂、寢室按制排列,再現汾陽王府昔日的輝煌。
一進院落:主題節點建筑——郡王堂,規制較高,體現王權、威嚴,表現子儀公處理國家大事之情形。郡王堂采用重檐廡殿頂,周廊明柱式唐代建筑;氣宇軒昂;寬大、明亮,滿足功能和景觀要求。
子婿廡再現“打金枝”和“滿床笏”的歷史情節。
酒坊和膳宮等一系列附屬建筑是圍繞主題而外延的汾陽酒文化與民俗文化(飲食等)展示平臺。
西院家訓亭:傳揚郭氏門風,宣頌傳統美德,采用大氣不凡的唐式四柱四角攢尖亭。
東院懷祖庭:選用明三暗五,兩進式廳堂,沉穩厚重。
二進院落:主題節點建筑——紫瑞樓,是郡王府內院,表現郡王府的奢華生活環境。
望卜閣、歸隱榭等系列建筑隱喻子儀公三出三隱的為臣之道。
儀門:選用三間一架懸山頂,開三門,表現子儀公質樸、光明、內斂的作風。
兩進五院,四角設置角樓。軸線上的建筑依次為府門、郡王堂、紫瑞樓;前院設有東西廂房,后院有歸隱居、閑賦廬。
府門:建筑面積約223.87m2,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頂,磚木結構,中置板門,兩側設直欞窗。兩側與圍廊連接,是汾陽王府的主要入口。
郡王堂:建筑面積約1019.52m2,面闊五間帶廊,進深三間帶廊,副階周匝式,重檐廡殿頂,磚木結構。郡王堂建于高臺之上,斗拱碩大、舉架平緩、出檐深遠,柱子均有側腳升起,充分展現唐代建筑風格。郡王堂為王府內等級最高且體量最大的建筑,是汾陽王的朝務場所。
紫瑞樓:建筑面積約512.58m2,面闊三間帶廊,進深兩間帶后廊,二層歇山頂帶平座,磚木結構,是王府內唯一一座閣樓式建筑。
東西廂房:各建筑面積約183.49m2,是一座前后帶廊的懸山頂建筑。前帶廊與曲廊及府門連接,設置后廊是為了與東西偏院的建筑形成對稱式的布局。
歸隱居、閑賦廬:約205.40m2,是中院之后院內的東西廂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檐廊,后與曲廊連接。單檐懸山頂,磚木結構。主題隱喻子儀公三出三隱的為臣之道。
西院分為前、中、后三進院落,前院由家訓廳、西廡及掖門組合而成;中院由子婿廡及酒坊組合而成;后院由望卜閣、尚武軒及垂花門組合而成。
家訓廳:約125.99m2,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前帶歇山頂抱廈,兩側與曲廊連接,形成一個圍合式的院落。
西廡:建筑面積約135.21m2,面闊五間,前檐帶廊,單檐懸山頂。
掖門:為進入西院的大門,面闊三間,建筑面積約55.47m2,單檐懸山頂。
子婿廡: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檐帶廊,建筑面積約96.43m2。單檐懸山頂,在這里可以欣賞到當年《醉打金枝》《牙笏滿床》的精彩故事。
酒坊: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前檐帶廊,建筑面積約143.22m2,單檐懸山頂。這里主要展示汾陽王酒的歷史、文化及制作工藝等,還可以品嘗到香醇的美酒。
尚武軒:面寬七間,進深三間,前檐帶廊,建筑面積約155.39m2。單檐懸山頂。其與崇文齋一并向世人展示汾陽王的文治武功。
望卜閣: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檐帶廊,建筑面積約153.78m2。明、次間為單檐懸山頂,稍間為單檐歇山頂,整體屋面由歇山與懸山組合而成,形成一個造型獨特的屋面,前帶一個月臺,臨水而筑,與四周尚武軒、垂花門相連,院落中央為大面積的水面,建筑倒映其中,虛實交融,夢回大唐。
東院與西院平面布置類型一致,建筑形制也相同,但功能不同,東院的第一進院落為郭氏宗祠,第二進院落為膳房及子婿廡,第三進院落為觀文瀾及崇文齋組合而成,形成一個以疊石為主的幽靜式的院落,讓主人在這里可以陶冶情操。
在規劃設計中分為兩進五院,四角設置角樓,東西兩側分別設消防車道,既是一個前后院的分隔,又可以解決現代功能中的消防疏散問題。行線和道路是全部行為活動的支撐,它決定了區域活動能量和生命力,根據周邊的交通條件,區域的功能特點,分析和考慮交通的安全性、功能性、景觀性與經濟性,制定合理的交通系統。
道路流線是汾陽王府的骨架,是王府內全部行為活動的支撐,它決定了整個王府的活動能量和生命力,根據周邊交通條件、區域的功能特點,因地制宜的規劃了安全、流暢的消防車道和步行系統。
汾陽王府的園林為古皇家式的園林,中院主要配置以參天大樹,高大喬木為主,東西偏院設置幽靜的疊石、水面、灌木等,將王府的莊嚴和后院的休閑集于一身,形成一個中規中矩的王府園林。
周邊依托景區綠化,全區域進行主題綠化造景。對植少量的喬木,其余采用灌木和草本花卉,灌木使用丁香、銀翹等色、香、形俱佳的植物,綠籬使用紫葉小檗,間種小黃楊。
汾陽王是汾陽人的驕傲,修建懷念和祭祀子儀公的殿堂是汾陽人數十代的心愿,也是當今社會精神文化宣傳的需要,我們需要楷模,我們需要典范。今天我們復建“汾陽王府”在于宣傳和增強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它既是了解歷史的專題博物館,欣賞古建筑的窗口,又將是研究姓氏譜牒學術的專業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