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杰
渭河,橫貫八百里秦川,從東向西流經寶雞、楊凌、咸陽、西安、渭南五座中心城市,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城中河”。《陜西省渭河全線整治規劃》從2011年開始實施,以期通過五年綜合整治,把渭河打造成防洪安瀾的堅實屏障、堤路結合的濱河大道、綠色環保的景觀長廊、區域經濟的產業集群,最終實現渭河“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這是創新治水理念,堅持防洪安全和生態保護相統一,安瀾惠民、健康和諧的多目標治理的具體實踐。互動共生”。以“城中河”的標準將渭河建設成為城市生態景觀河,建立良好的濱水環境。保持渭河河灘的原始美,注重渭河灘地建設,利用現有大片灘涂濕地,種植草木,修復和改善生態資源,使灘涂地成為吸引水鳥棲息的濱河濕地,水生生物繁衍發育的良好場所。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閑逸清新的河流風光,給人們提供一個休憩娛樂的場所。僅西安市未來渭河將建成59.28km生態堤防,1.2萬畝景觀綠化帶,4處人工湖,2.43萬畝城市水景觀,5.4萬畝濕地,作為城中河,“一河清波、兩岸綠色、魚翔淺底、鳥語花香”的景象值得期待。
“從預防到利用”。新形勢下的渭河全線整治是要實現水利、交通、環保、產業等利益的最大化的融合統一。一方面將治水和交通道路修建相統一。防洪工程采取堤路結合,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修路土地,還有效加固了渭河堤防,并對渭河沿岸經濟拉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將治水和產業發展相統一。充分挖掘渭河的區位優勢,在治水的同時,帶動渭河沿岸服務業發展,促進城鎮
河流孕育文明。城市河流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其獨特的社會經濟屬性和生態系統之美,影響著城市居民的審美意識和道德情操,豐富和發展著城市文明的內涵。因而,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善待萬物、啟迪天下”。縱觀歷史,我們不得不深思,人類社會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對河流健康生命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反過來河流污染又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最終,人類不得不消耗大量的財力、物力去恢復河流健康生命。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與實施,使得人們重新審視城市發展與河流治理之間的關系,將城市河流治理納入城市規劃和管理的重點,兼顧防洪、生態、景觀、人居、文化、經濟和社會等多項目標,建設城市生態河、景觀河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
“給河流留有充足的水流空間”。河道清障是渭河治理的核心工程。為了滿足河道洪水通道、水沙輸送等自然功能的最小寬度,必須確保水流空間。同時,為了保證河流適當的最小流量,防止斷流,要盡可能減輕工程運用對河道水流結構、泥沙輸送造成的干擾,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活動對水流自然特性的影響。按照《規劃》的要求,2011年計劃灘區清障整理280.43 km,對河道內灘地實行統一綜合利用,結合生態和濕地建設,城市段河道灘地停止耕種,農村段河道灘地逐步退耕還河,為河水讓道,實現“河暢”。
“人與自然、城市與河流和諧相親、段新型工業園區以及農村小城鎮高效農業等示范基地建設。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時刻警惕:不能顧及了河流的經濟屬性,而忽視了自然屬性,否則將本末倒置。因此,必須堅持以治理河道環境優化經濟增長,使經濟增長與環境治理處于均衡狀態,在對立統一中促進環境與經濟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統一。
“安瀾”是渭河流域治理的首要目標。河道連年淤積、翹尾加劇,洪水頻發,在過去的百年里,渭河下游平均兩年半就成災一次,成為沿岸群眾的心腹大患。處于中游的寶雞市渭河段仍有40多千米低標準堤防和20多千米無堤段,渭河堤防工程整體防御能力僅能達到10到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遠遠達不到國家《防洪標準》要求;加之渭河溯源淤積,西安段河床隨之升高,西安段草灘低地內澇災害不斷加重。
提高綜合防洪能力,保障城市安全,是渭河治理的重中之重。《規劃》安排2011年計劃加寬渭河堤防工程144.2km,渭河堤防淤背10 km,加固、續建渭河河道控導工程8處,修建放淤(蓄滯洪)閘2座。這些防洪工程的有效實施,將逐步構筑防洪安全工程體系,對提高渭河整體防洪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確保渭河防洪安瀾,單純的靠加高、加寬河流堤防,安全保障總是有限度的。在新的形勢下,必須更新防洪理念:一要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轉變;二要由工程修復向生態修復轉變;三要將蓄滯洪區建設、植被修復作為防洪、生態修復的主要措施,重視洪水預報等非工程措施對防洪減災的作用。因此,必須重視法律手段和技術進步的作用。一方面完善防洪法律體系,嚴格執法,做到依法防洪。另一方面加快防洪信息化建設,建設信息網絡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和信息采集等系統,促進防洪現代化。
河流是有生命的有機整體,生態基流、清潔水質、穩定的河道、健康的流域生態系統等是健康河流的標志。要將渭河建設成生態河,就是要恢復河流系統的必要功能,達到新的動態平衡,恢復其完善的自我調節機制,實現自我維持,使河流不再需要人類的持續干預就能夠保持其改良后的狀況。
要實現生態河必須恢復河流水體自凈能力。長期以來,城市排污不斷輸入,渭河一度接納了全省78%的工業廢水和86%的生活污水,遠遠超過了她的承載能力。通過“十一五”以來的努力,渭河陜西段的自凈能力逐漸增強。2010年,渭河干流的綜合污染指數已經下降到1.74。其中渭河潼關入黃斷面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和化學需氧量已經達到Ⅳ類水質標準。“十二五”期間,在渭河流域將實施支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干流城市段水污染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示范工程以及典型涉水工業行業全過程污染控制工程建設,構建綠色生態長廊。同時建設渭河水質水量監控體系,完善上下游污染補償制度,渭河水體自凈能力將逐漸恢復。
要實現生態河必須恢復河流的基本流量。“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曾經浩浩蕩蕩的渭河,如今已變成大半年缺水的“季節河”。為了確保渭河不斷流,2008年《陜西省渭河水量調度辦法》制定頒布。渭河水量調度將以預警流量確保渭河不斷流。近年來沿渭各級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渭河流域管理機構和工程管理單位認真貫徹《渭河水量調度辦法》,嚴格執行水量調度計劃,細化水量分配,節約用水指標,成效顯著,保障了渭河不斷流。目前“引漢濟渭”、“引紅濟石”等調水工程的實施,解決了渭河水源不足的問題,從根本上改善了渭河的缺水問題。
要實現生態河流必須恢復河流生物多樣性。沒有生命的河流是死的河流。作為自然生態系統,河流是由水流及其中動物、植物、微生物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構成的生命系統。首先,我們要讓河流恢復流量的自我調節能力,為河流生物的生存營造健康的河流環境。其次,提高水質,增強水的造物能力,避免污染水流對生物圈中生命造成威脅。第三,加強濕地保護,創造生物多樣性的條件。流水流經濕地,不僅凈化了下游水源,而且為鳥類、魚類、兩棲動物提供了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2009年通過的《陜西省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辦法》專章規定了“采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以及建立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等措施,維持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目前在渭河河道兩岸1km范圍內人工濕地分布于寶雞鳳閣嶺至潼關入黃口的,對恢復河流生物多樣性將起到重要作用。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在地球環境中,河流是最具運動性、可視性和永恒美學價值的自然景觀。河流所具有的開放、自由、多樣、壯觀、和諧性,恰恰是現代文明社會中丟失了的寶貴東西。現代城市河流的綜合治理與生態建設,在滿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基礎上,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充分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親近河水的情感需求。河岸帶空間的設計以安全性、開放性和舒適性為原則,突出河流的自然景態,力求公益性,盡可能滿足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閑要求,提升城市的景觀品質,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將“天人合一”的樸素思想發揮到了極致:沿河堤外200m的景觀林帶,依次規劃了五個景觀分段,充分考慮了游人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強調景觀與城市建設的呼應,突出動態景觀特質,規劃多處可供公眾休閑娛樂、文體活動的場所,并配套相適應的公共服務設施及其他環境設施,形成人性化的、充滿活力的濱水特色空間;林帶內布置六個景觀節點,規劃結合大量景觀樹陣,設置垂釣園、花卉展示區、自然濕地生態博物館等服務設施,為市民大眾提供濱水娛樂、活動、休閑空間。即將建成的渭河生態區有婉轉曲折的河岸風景線,原生樹立體種植,與水景相輔相成,形成了豐富的生態景觀系統,讓沿河人民真正享受傍水而居的水岸生活。
治理渭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正如美國保羅·桑福所說:“河流不僅給我們提供我們所需的水源,還是我們寶貴的自然遺產。我們需要保護河流不被污染物所侵害且不被過度利用,使我們的后代和他們的家人能夠在居住地享有泛舟和游泳的快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經過渭河綜合整治及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清澈的河水,蜿蜒的堤防,如茵的河岸,秀美的河道”,渭河將宛如一條斑斕的絲帶串起整個關中平原,我們的“母親河”將以安瀾、生態、景觀的全新姿態在三秦大地奔流不息,滋養著三秦兒女邁向更加絢麗輝煌的明天。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