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春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云南昆明 650032
胃、十二指腸潰瘍合并出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若治療不當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及時有效的止血是搶救成功的關鍵。治療上,急診內鏡介入治療術有較佳的治療效果,但手術條件及技術要求較高,加之患者自身身體狀況的因素,很多基層醫院仍以保守治療為主。因此,如何提高胃、十二指腸潰瘍合并出血的治療療效,減少急診手術率已成為各基層醫院消化內科工作的重點。奧曲肽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生長抑素,具有與天然生長抑素相似的生理活性,它能有效降低門脈壓、減少內臟血流,且對全身血流無明顯的影響,從而起到控制出血的作用。筆者所在科室近年來采用了奧曲肽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臨床上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共96例,均來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消化道潰瘍出血患者,其中:胃潰瘍伴出血32例,十二指腸潰瘍伴出血61例,復合性潰瘍伴出血3例,全部患者均經電子胃鏡檢查證實為消化性潰瘍并出血,就診時均在2 d內出現消化性潰瘍臨床表現,即出現嘔血或黑便。排除標準:全部入選患者均排除惡性腫瘤患者;均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均排除非潰瘍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如: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門脈高壓性胃病,賁門黏膜撕裂出血等);均排除伴有嚴重心、肝、肺、腎疾病患者;均排除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患者。全部患者在知情自愿的情況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21~55歲,平均(37.5±9.1)歲。對照組:男24例,女24例,年齡22~54歲,平均(37.0±9.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納入及排除標準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吸氧、禁食、止血、補血、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奧美拉唑(吉林省輝南輝發制藥股份有限公司,H20053848)40 mg加入生理鹽水100 mL中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奧曲肽(長春金賽藥業有限責任公司,H20051860)靜脈滴注,初始劑量為0.1 mg加生理鹽水20 mL緩慢靜推,然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續靜脈輸注,速度以25~50μg/h為宜,待患者無出血癥狀或胃鏡檢查未見出血跡象,可停用奧曲肽治療。
兩組均在治療前放置胃管,并每2 小時抽取1次,以抽吸液體變清為止血指標,同時在治療期間觀察兩組患者血壓、呼吸、脈搏及大便情況,治療前后做血常規及肝腎功能檢測,以了解其毒副反應。
本次研究療效判斷參照朱建祥等[1]研究判斷標準:即顯效:患者在治療24 h后嘔血和(或)便血停止,血壓及脈搏平穩,大便潛血為陰性,胃管引流液逐漸減少、顏色變清,經內鏡證實無新鮮出血征象;有效:患者經治療48 h后癥狀好轉,血壓正常,大便轉黃;無效:患者治療72 h后仍有嘔血和(或)便血,血壓、脈搏不穩,胃管引流液未見減少或增多,顏色呈鮮紅或暗紅色,經內鏡檢查仍有新鮮出血,以顯效+有效為總有效。再出血:患者經治療后無出血征象,但在住院期間又有典型出血征象,或經胃鏡證實原有潰瘍部分又有出血現象。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由SPSS11.0軟件統計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止血時間采用(± s)表示,采用x2檢驗或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83%(46/4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17%(38/48),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治療無效的2例病例中:1例經外科手術治療好轉,1例患者因并發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對照組無效的10例病例中:6例經內鏡治療好轉,3例經外科手術治療好轉,1例并發心肌梗死導致死亡。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有效的46例患者中未發生再出血患者,對照組有效的38例患者中,再出血患者6例;觀察組平均止血時間為(1.32±0.85)d,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9±1.21)d;兩組止血時間及再出血發生率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或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止血時間及治療后再出血情況比較
觀察組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頭暈1例、皮疹1例,總發生率為4.17%;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皮疹1例,總發生率為2.08%;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未見其他明顯不良反應。
胃、十二指腸潰瘍合并出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發生原因可能與嚴重創傷或危重病癥后應激反應有關,其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李盛龍[2]指出:各種應激因素可能導致胃黏膜保護機制削弱,胃酸分泌過多,導致酸性胃液對胃黏膜產生作用而形成潰瘍,導致出血,患者一旦出現出血癥狀,往往病情較為兇險,嚴重者可導致死亡。胃、十二指腸發生潰瘍后,潰瘍血管開始破裂,從而引起出血,機體在出血后可立即引起血小板集聚,并啟動一系列凝血機制,但血小板及凝血機制的發揮只有在pH>6.0時才能起效,若胃液pH值過低,則對新生成的凝血塊有迅速的溶解作用。有關資料表明,胃腔內胃液pH>4.0才能保護凝血塊不被溶解,pH>6.0才能保證血小板凝集及其啟動的血凝機制正常進行,且胃腔內胃液pH值越高、維持時間越長,越有利于止、凝血機制作用的發揮[3]。因此,對于胃、十二指腸潰瘍合并出血患者及時止血、有效抑制胃酸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奧美拉唑是臨床常用的一種胃酸分泌抑制劑,它可有選擇性、非競爭性的抑制壁細胞膜上的質子泵H+-K+-ATP酶,起到阻止胃酸分泌的作用,且抑制作用較為持久,從而減少胃腔內胃酸量,減輕胃黏膜酸化程度,在改善出血部位酸性環境的同時,阻斷高酸性胃液對潰瘍部位的侵蝕,奧美拉唑已成為治療消化道潰瘍合并出血的一種常用藥物,但吳小平等[4]研究報道,奧美拉唑在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合并出血時,其24 h胃液pH≥6.0水平的平均時間為19.3 h,未能真正意義上達到24 h抑酸的作用,從而影響了治療效果。奧曲肽是一種人工合成的8肽生物,是天然生長抑素的一種衍生物,具有與天然生長抑素相似的生理活性,它可有效抑制胃酸、胃泌素的分泌,改善胃黏膜血液供應,能有效降低門脈壓和減少內臟血流的作用,對全身血流無明顯影響,且在抑制胃泌素和胃酸的同時可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陳穗等[5]報道:奧曲肽在抑制胃酸的同時,具有增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作用。故奧曲肽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合并出血的治療有一定優勢[6-8]。筆者所在科室近年來采用了奧曲肽聯合奧美拉唑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臨床上取得了滿意效果,為進一探討奧曲肽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將奧曲肽聯合奧美拉唑治療與單一奧美拉唑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顯示,采用奧曲肽聯合治療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83%(46/4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1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止血時間及再出血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奧曲肽能夠有效提高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患者的止血成功率,且不良反應輕微。
綜上所述,奧曲膚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合并出血療效肯定,安全可靠,在保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奧曲肽治療,是目前胃、十二指腸潰瘍合并出血治療的首選方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朱建祥,吳仁君.奧美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42例臨床療效分析 [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36):87-88.
[2]李盛龍.奧曲肽治療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系統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0,7(35):134-135.
[3]呂淑穎.奧美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67例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126-127.
[4]吳小平,周伏喜,霍繼榮,等.靜滴國產奧美拉唑對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療效及對胃內pH值的影響[J].醫學新知雜志,2003,13(3):140-141.
[5]陳穗,洪文揚,李秋泉.奧曲肽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96例療效觀察[J].現代醫院,2011,11(4):56-57.
[6]張連華.奧曲肽聯合奧美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86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9):88.
[7]李洪焱,陳靜.奧曲肽輔助治療胃潰瘍的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2(5):24-25.
[8]謝冰偉.奧美拉唑治療上消化道潰瘍出血療效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