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鋒 劉國東 葉登花 楊道能 李志亮 馮勇泉 高偉東
廣東省東源縣人民醫院,廣東東源 517500
髕骨骨折為骨科臨床常見病,約占所有骨折的 0.5% ~ 1.5%,近年來發生率及損傷后的嚴重程度也呈上升趨勢[1-2]。髕骨骨折通常采取手術治療,能夠促進膝關節早期功能鍛煉,避免關節僵硬,克氏針張力帶是傳統臨床上常用的內固定治療方法,治療髕骨骨折效果顯著。髕骨爪是近年來應用于臨床的內固定材料,許多學者報道了其優良的臨床效果[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4月筆者所在科室克氏針張力帶與髕骨爪治療的髕骨粉碎性骨折患者52例,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在筆者所在科室進行手術治療的52例髕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入院后均經X線片確診,均為新鮮閉合性骨折,致傷原因:交通傷23例,跌傷21例,其他8例。根據采用的內固定不同分為兩組:克氏針張力帶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1~78歲,平均(42.7±5.9)歲;髕骨爪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齡20~75歲,平均(44.8±6.2)歲。兩組年齡、性別、職業及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術前準備 術前完善檢查,穩定處理其他嚴重合并傷,患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等基礎性疾病者,術前應積極控制。
1.2.2 克氏針張力帶組 連續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取仰臥位,患肢上止血帶,患膝屈曲約10°,采取髕前下端弧形切口,向上翻轉顯露髕骨,清除血腫、沖洗關節腔,復位碎骨快,先用克氏針臨時貫穿固定,使粉碎性骨折的多個小骨塊變成上、下兩個大骨塊,用手觸摸髕骨后面,確定平整后,自髕骨遠端,冠狀面上于髕骨左右面中內1/3和中外1/3交界處,矢狀位上于前后位中點偏后處,逆行平行穿出兩根直徑1.5 mm的克氏針,針尖穿出約0.5 mm長,折成90°,針尾折成傘柄狀剪斷,鋼絲繞過針尖及針尾,于髕骨中間交叉擰緊,形成“8”字張力帶結構。被動活動膝關節,確定固定牢固。
1.2.3 髕骨爪組 麻醉方式及體位同克氏針張力帶組,采取髕前下端弧形切口,向上翻轉顯露髕骨,清除血腫、沖洗關節腔,復位碎骨塊,對于不易復位的骨塊,先用克氏針臨時貫穿固定,將其變成較大的骨塊,測量髕骨縱徑,選擇合適的髕骨爪,放入約0℃低溫冰鹽水中浸泡約3 min,撐開5個功能爪,定位髕骨爪位置,于髕韌帶及股四頭肌腱處縱行刺入約1 cm長小口深至骨質,將髕骨爪各支刺入,3爪鉤住近端、2爪鉤住遠端,再次檢查并調整骨折對位情況,復位滿意后,用約45 ℃溫鹽水紗布熱敷,同時按壓髕骨爪使之貼服髕骨,被動屈伸膝關節檢查固定是否牢固。
術后常規靜脈點滴抗生素。術后均不予外固定,第2天開始行股四頭肌主動收縮功能鍛煉,第3天開始CPM被動膝關節功能鍛煉,1周后行膝關節主動功能鍛煉。
(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2)術后第6個月行膝關節功能評價,按照Bostman評分標準[4]:優:股四頭肌無萎縮,髕骨關節面平整,膝關節活動范圍>120°,關節無或輕微疼痛,關節腔無積液,走路正常不需扶拐,上樓正常;良:股四頭肌輕度萎縮,髕骨關節面臺階<1.5 mm,膝關節活動范圍90°~120°,勞累時感輕度疼痛,關節腔少量積液,行走正常;可:股四頭肌明顯萎縮,髕骨關節面臺階<3.0 mm,膝關節活動范圍60°~90°,關節中度疼痛,輕度跛行,上樓稍困難;差:股四頭肌萎縮嚴重,髕骨關節面臺階>3.0 mm,關節活動范圍<60°,活動疼痛,有關節腔積液,走路需扶拐,無法下蹲。比較兩組優良率。(3)術后并發癥情況。
使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 s)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克氏針張力帶組手術時間明顯要長于髕骨爪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骨折愈合時間(周)克氏針張力帶組 30 80.7±13.9 14.8±1.7髕骨爪組 22 68.5±11.7 14.1±1.5 t 3.34 1.54 P<0.01 >0.05
髕骨爪組優良率為90.91%,明顯高于克氏針張力帶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評價[n(%)]
克氏針張力帶組術后發生鋼絲斷裂1例,退針1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67%,髕骨爪組未見明顯并發癥,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在維護膝關節的穩定、保護股骨髁以及傳導并增強股四頭肌的作用力中,發揮重要作用,有研究證實,髕骨切除術后相同動力下伸膝力量會降低50%,且髕骨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需要解剖復位,一般認為,骨折分離超過0.5 cm者均需手術內固定治療,盡可能保留髕骨,恢復關節面的平整,早期行關節功能鍛煉[5]。
克氏針張力帶是傳統骨科臨床常用的治療髕骨骨折內固定的方法。膝關節屈曲時髕前的“8”字鋼絲能夠吸收張力作用,防止骨折分離,2根縱向平行的克氏針也同時抵消彎曲應力,對后方髕骨產生動力加壓作用,使骨折斷端間壓緊,維持關節面的解剖復位,進一步促進骨折愈合,但單純的克氏針張力帶使用有一定局限性,其對于橫行骨折固定牢靠,但對于粉碎性骨折特別是髕骨下極的粉碎性骨折不易固定,通常采用改良的克氏針張力帶方法[6]。
本研究中,對于粉碎性骨折,術中視骨折的情況,采用克氏針,將多個小的碎骨快,變為大的橫行骨塊后采用克氏針張力帶固定原則。但克氏針固定的缺點是,鋼絲及克氏針易松動脫出,本研究中1例患者發生松動脫出,針端易引起局部皮膚刺痛,膝關節的過度活動也可能造成鋼絲斷裂。本研究中1例患者發生鋼絲斷裂。
髕骨爪是近年來出現的用于治療髕骨骨折的內固定材料,其設計遵循了髕骨、髕股關節的解剖及生物力學要求,組織相容性好,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殊性能及爪枝的形狀特點,抓牢腱膜,多方向、向心性和持續地向骨折端施加聚合壓力,從而復位并固定骨折,因此兼具復位與固定的雙重作用[7],其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對于粉碎性骨折的固定作用效果較好,許多學者通過臨床分析,對其臨床療效做出了肯定[8-9]。但在臨床使用中要選擇合適的型號,偏大、偏小都會影響療效。
本研究發現髕骨爪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克氏針張力帶組,且術后膝關節功能評價,優良率為90.91%,明顯高于克氏針張力帶組66.67%,識明了髕骨爪內固定優良的臨床效果,更適用于嚴重粉碎性骨折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綜上所述,相對于克氏針張力帶內固定,髕骨爪內固定手術時間短,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是較為理想的治療髕骨粉碎性骨折的方法。
[1]Springorum HP,Siewe J,Dargel J,et al.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patella fractures[J].Orthopade,2011,40(10):877-884.
[2]Wild M,Windolf J,Flohé S.Fractures of the patella[J]. Unfallchirurg,2010,113(5):401-411.
[3]李占明,李萬勝.聚髕器治療髕骨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0,13(2):203.
[4]劉云鵬,劉沂.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12.
[5]崔曉宏.克氏針張力帶治療髕骨骨折165例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5):1169.
[6]嚴安華,王炳南,潘虹.改良克氏針張力帶治療髕骨骨折[J].中國骨傷,2006,19(12):747-748.
[7]李松哲,李成福,李林.改良AO克氏針張力帶鋼絲與聚髕器治療髕骨骨折臨床分析[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6,20(11):1153-1154.
[8]薛淵.髕骨爪治療粉碎性髕骨骨折35例臨床體會[J].中國醫療前沿,2010,5(21):57.
[9]沈鋒,林國葉,黃玉棟.應用記憶合金聚髕器與傳統方法治療髕骨骨折的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8):64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