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平青
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惠州 516001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該病易遷延復發,發病率很高[1]。單純的中藥或者是西藥都很難將其治愈,隨著鼻竇內窺鏡在手術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慢性鼻竇炎的手術治療效果,這為鼻黏膜良性轉歸創造了條件,為了進一步促進鼻腔黏膜和創面修復,術腔沖洗和清理措施得到了耳鼻喉科醫生的一致認同,不但可以提高手術效果,又能減少復發機會[2]。為了分析鼻竇灌注液沖洗在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的臨床應用價值,筆者對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采用鼻竇炎經鼻竇內窺鏡術后行鼻竇灌注沖洗法的患者,在黏膜纖毛傳輸功能、Th細胞因子和嗜酸性粒細胞方面的影響進行觀察并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本研究選擇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采用鼻竇炎鼻內經術后行鼻竇灌注沖洗法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鼻竇炎鼻內鏡術均為第1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實驗組男女比3∶2,平均年齡(43.6±10.8)歲,其中Ⅰ型患者10例,Ⅱ型患者15例;對照組男女比1.3∶1.2,平均年齡(44.5±10.4)歲,其中Ⅰ型患者12例,Ⅱ型患者1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分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實驗組采用加減辛夷沖洗液(由加減辛夷散自制)內加入慶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沖洗鼻腔,對照組采用加減辛夷沖洗液。所有患者均在接受鼻內鏡術后開始鼻竇灌注液沖洗治療,第1周每天2次,第2周以后每天1次,連續治療8周。觀察黏膜纖毛傳輸功能、Th細胞因子和嗜酸性粒細胞的變化。黏膜纖毛傳輸功能的觀察采用糖精試驗法在術前和沖洗治療后1個月各檢查1次。Th細胞因子的檢查采用ELISA方法檢測,分別在術前和沖洗治療后1個月檢測IFN-γ、IL-2、IL-4、IL-5細胞因子的變化。嗜酸性粒細胞數目的變化的觀察是在沖洗治療后1個月復查時,提取鼻道外側壁上頜竇口的黏膜組織,然后進行固定,包埋,切片,染色等步驟,在光學鏡下進行查找計數。
數據分析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用Excel數據庫分析,以(± 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鼻竇灌注沖洗治療后,兩組患者與治療前相比較,黏膜纖毛傳輸功能均得到了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灌注沖洗治療后,實驗組黏膜纖毛傳輸功能的改善比對照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黏膜纖毛傳輸功能的變化(± s)

表1 治療前后黏膜纖毛傳輸功能的變化(± 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25 4.58±1.27 6.43±1.24對照組 25 4.64±1.14 5.56±1.13
患者接受鼻竇灌注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FN-γ和IL-4細胞因子水平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IL-2和IL-5細胞因子水平未發生明顯變化(P>0.05);兩組患者IFN-γ、IL-2、IL-4、IL-5細胞因子水平均較治療前得到了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Th細胞因子的變化(± s,pg/mL)

表2 治療前后Th細胞因子的變化(± s,pg/mL)
Th細胞因子 治療階段 實驗組 對照組IFN-γ 治療前 22.12±1.11 22.38±1.13治療后 10.25±1.38 19.24±2.67 IL-2 治療前 17.35±1.56 17.36±1.56治療后 15.16±2.18 15.15±2.15 IL-4 治療前 68.45±6.67 65.14±9.36治療后 36.86±4.45 45.34±7.75 IL-5 治療前 83.14±6.64 83.74±6.53治療后 38.74±7.15 41.55±8.34
所有患者在手術治療前嗜酸性粒細胞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鼻竇灌注沖洗治療治療后,嗜酸性粒細胞數目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治療后,實驗組嗜酸性粒細胞數目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嗜酸性粒細胞數目的變化(± s)

表3 治療前后嗜酸性粒細胞數目的變化(± 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25 28.6±2.4 10.4±2.6對照組 25 29.4±2.5 14.6±2.4
慢性鼻竇炎主要表現為鼻塞、膿涕、頭痛等主要癥狀,是耳鼻喉科的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1]。鼻內窺鏡手術是鼻科的重要技術,能夠明顯提高鼻和鼻竇疾病的診斷治療水平[3-4]。慢性鼻竇炎進行鼻內鏡術治療是鼻竇炎治療的一個開始,術后治療是其不可分割的治療組成部分,術后治療主要體現在術腔清理,鼻腔清潔引流和合理用藥,其中鼻竇灌注液沖洗治療非常關鍵。
本研究采用《世醫得效方》加減辛夷沖洗液為主,該藥方組成為辛夷、蒼耳子、白芷、細辛、藁本、川芎、黃芪、金銀花、連翹、麻黃,具有疏散風熱、排膿去毒、活血散腫、通竅宣肺的功效[5]。但是筆者認為,雖然中藥具有一定的消炎抗菌的作用,但是臨床應用時效力不足,所以在其中添加地塞米松和慶大霉素多為實驗組進行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纖毛傳輸功能、組織中Th細胞因子水平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提高(P<0.05);兩組治療后IFN-γ、IL-4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嗜酸性粒細胞數目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鼻竇灌注液沖洗效果明顯,其原因是可能起到了機械引流貫通的作用;或藥物直接作用于黏膜,提高了藥效,有益的調節了機體免疫反應Thl/Th2的平衡;或能促進鼻腔黏膜的修復,減輕炎癥反應,消除黏膜水腫,恢復保護和防御功能[2,5]。
綜上所述,中藥沖洗液加西藥的方式起到了促進療效、降低復發率的作用,開辟了臨床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新途徑,使得中藥制劑在其臨床應用前景廣闊,但中藥制劑雖然對慢性鼻竇炎有一定作用,其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1]王玉明.鼻竇灌注液沖洗對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臨床療效及機理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06:30-36.
[2]楊兆科.鼻竇灌注液沖洗對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的療效機制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4):2740-2742.
[3]覃啟才.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946例療效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9):990-991,994.
[4]張大錚,劉敏,張勤修,等.中藥沖洗治療對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術腔恢復效果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5):576-590.
[5]方培鑫.鼻竇灌注液沖洗對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的療效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1,17(4):5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