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燕
深圳市寶安區西鄉人民醫院檢驗科,廣東深圳 5181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種嚴重威脅兒童(特別是嬰幼兒)身體健康的經糞-口傳播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多發于嬰幼兒,以5歲以下兒童常見。它實際上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癥狀多樣的一種傳染病,患兒以口腔炎和手足皮疹為突出表現,并易合并心肌損害。為探討心肌酶譜及肌鈣蛋白(cTn)檢測對手足口病患兒心肌損害的臨床意義,本研究對68例手足口病患兒進行了心肌酶譜及肌鈣蛋白的測定和分析。
檢測對象為2010年1月~2010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兒科就診并確診的的手足口病患兒,共68例,所有患兒均符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1]。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齡6個月~5歲。對照組50例是2010年6月來筆者所在醫院體檢的健康兒童。
HFMD組及對照組分別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進行心肌酶譜及肌鈣蛋白測定,收集、運送和處理標本應遵照NCCLS推薦的指南操作。
1.2.1 血清心肌酶譜測定 使用日立7170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試劑由德賽診斷系統(上海)有限公司提供。LDH采用乳酸底物酶法,AST、CK采用IFCC連續檢測法,CK-MB采用速率法檢測。
1.2.2 血清肌鈣蛋白測定 使用美國貝克曼DXI800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檢測,試劑由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雙位點酶免法(夾心法)檢測。
兩組血清心肌酶譜及肌鈣蛋白的測定值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心肌酶譜及肌鈣蛋白的測定值比較(± s)

表1 兩組血清心肌酶譜及肌鈣蛋白的測定值比較(± s)
組別 n AST(U/L) LDH(U/L) CK(U/L) CK-MB(U/L) cTnI(μg/L)HFMD組 68 56.16±12.30 291.56±48.36 252.20±63.10 67.56±28.32 0.36±0.10對照組 50 35.13±10.17 207.07±35.50 128.90±50.13 32.43±18.75 0.08±0.05 P值 <0.05 <0.05 <0.01 <0.01 <0.05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小兒的常見傳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常見病毒為柯薩奇病毒A16(CoxA16)型和腸道病毒71(EV71)型,而少數由柯薩奇病毒A5、A9和A10致病,多發于學齡前兒童,夏季多見,冬春季也可以散發,患兒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主要癥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也可見少數蔓延到肘部、下肢及臀部,皰疹以口腔黏膜疹較常見。本病具有自限性,多數是輕型患者,癥狀不典型,只像一次感冒,一般病程較短,多在1周痊愈,不留后遺癥。但病毒也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從而引起嚴重并發癥,如心肌炎、腦炎、肺炎和神經炎心肺水腫,若治療不及時會出現死亡,故應引起臨床的重視[2]。該病不僅可引起心肌損害亦有并發暴發心肌炎導致死亡的報道[3]。
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足口病患兒的心肌酶和肌鈣蛋白的測定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在HFMD感染時部分患兒的心肌存在不同的損害。判斷有無心肌損傷,心肌酶的改變是判斷有無心肌損傷的重要依據之一。小兒心肌細胞對感染中毒和缺氧較為敏感,當受到損害時,心肌酶會進入到血液,心肌酶屬于胞漿酶,組織損傷時便釋放到血液中,局部組織缺氧是心肌損傷的重要原因。由于酶在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不同的酶對不同的組織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心臟的細胞酶很多,目前國內外常用于診斷心肌損傷的酶有AST、LDH、CK及CK的同工酶。AST在心肌細胞內含量較多,會在心肌病變后6~12 h之內顯著升高,但血清中的AST也可來源于肝細胞,胸膜炎、腎炎及肺炎等也可以引起輕度升高。而LDH在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以心肌、骨骼肌、肝、腎、肺、胰腺的含量為多,在這些組織損傷時,血清中的此酶活性增高。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腦組織中也存在,各種類型的肌萎縮時,血清CK的活性增高,在病毒性心肌炎時,CK的活性會明顯升高,對診斷和判斷預后具有參考價值[4]。CK是二聚體酶,其亞基有M型和B型兩種,組成CK-BB、CK-MM、CK-MB同工酶,這些同工酶存在于不同的器官中,CK-BB存在于大腦,CK-MM存在于骨骼肌,而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因此不同的組織受損,血清中就有不同的同工酶升高,CK-MB的分子量相對較小,在心肌受損3h即開始升高,是心肌受損的早期指標,但是它的生物半壽期較短,下降也很快,對癥狀不明顯的患者,可能會錯過病情捕獲期,CK-MB/CK升高到一定范圍,即可反應出心肌受損的情況[5]。cTn是心臟的結構蛋白,由3個亞單位組成,分別是cTnI、cTnT和cTnC。cTnI和cTnT曾在臨床中廣泛用來檢測心肌損傷;而心肌中的cTnC與骨骼肌的肌鈣蛋白相同,沒有特異性,較少用于心肌損傷的檢查。近年來發現cTnT在腎衰和各種肌病患者中非特異性增加,而cTnI對心肌損傷的特異性較好,在臨床上已作為心肌損傷的特異性指標。cTnI在心肌損傷4~8 h開始升高,升高可持續10 d,它雖然是心肌損傷的特異性指標,但在心肌受損6 h內,敏感度較低[6]。
因此,心肌酶譜和肌鈣蛋白同時測定不失為良好的組合診斷指標,能夠有效觀察手足口病患兒的心肌損害程度,為早期預防和治療手足口病患兒提供了重要的臨床依據。
[1]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指南[S].2009.
[2]郎會利,孔祥增.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損害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0,8(9):187-188.
[3]王曉華,劉唯嬋.小兒手足口病并暴發性心肌炎4例報告[J],臨床兒科雜志,2003,21(1):9.
[4]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 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423.
[5]周新,凃植光.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92.
[6]張鵬,馬永能,張莉,等.心肌肌鈣蛋白I和T聯合檢測在病毒心肌炎診斷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8,5(24):1473-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