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斌
湖北省崇陽縣人民醫院,湖北崇陽 437500
為了規范筆者所在醫院門診處方管理,提高處方質量,促進臨床合理用藥,落實筆者所在醫院處方點評制度,筆者所在醫院臨床藥學室特對筆者所在醫院第3季度門診處方進行隨機抽查,進行相關統計分析,以期促進筆者所在醫院醫師規范書寫處方,合理應用藥物,提高臨床治療水平。
隨機抽查筆者所在醫院第3季度即7~9月份門診處方3 155張,以《處方管理辦法》《新編藥物學》《抗菌素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等相關文獻資料為依據,從處方書寫﹑用藥規范性、抗菌素使用情況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

表1 處方書寫存在的問題

表2 用藥不規范現象
此次抽查中使用注射劑處方1 328張,占抽查處方的42.09%。說明筆者所在醫院門診用藥較為規范合理,符合先口服后靜脈的原則。

表3 抗菌素使用情況
從表1可見,筆者所在醫院門診處方存在書寫不規范的現象較為嚴重,通用名使用率低下,《處方管理辦法》第17條規定:醫師開具處方應當使用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并公布的藥品通用名稱,新活性物的專利藥品名稱和復方制劑藥品名稱。在本次檢查中發現有1處方給12歲兒童使用同林的現象,同林為左氧氟沙星的商品名,近年來兒童應用氟喹酮類有許多的不良反應報道[1],說明書和相關文獻規定18歲以下人群禁用,60歲以上人群慎用。處方未注明診斷現象,嚴重導致了藥師在審核用藥適應性方面無所適從,無皮試結果用藥存在臨床用藥安全隱患。精制破傷風抗毒素注射液(TAT)是要求皮試的藥物,處方雖有皮試標注,但均無皮試結果。這種現象在前2次抽查中已經提出過,但尚未落實。在抽查處方中,還發現有1例頭孢類藥物沒有皮試結果;就患者和醫院而言,這樣做均有很大的風險,應引起醫護人員和藥師的注意。因此,筆者所在醫院應加強醫藥人員在《處方管理辦法》方面知識培訓,加大處方監控力度和藥房人員審方力度,以提高筆者所在醫院醫師處方書寫質量。
田麗娟等[2]報道目前國內不合理用藥占用藥者的12% ~23%[2]。檢查過程中發現,筆者所在醫院臨床用藥還存在許多不合理現象,主要表現在無適應證,如處方藥與診斷不符,診斷為“咽喉炎”的患者使用“風濕止膏藥”;“腸炎”患者使用核黃素、阿糖腺苷等。最常見的無適應證用藥現象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大量使用抗菌藥。眾所周知,感冒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臨床治療時主要應對癥治療和抗病毒治療即可,但目前仍有相當數量的醫師,習慣將抗菌藥用于病毒感染。重復用藥表現在:青霉素類和頭孢類藥物合用,兩種抗病毒藥聯用,如炎琥寧與病毒唑同時使用。還有替硝唑與克林霉素都有較強的抗厭氧菌的作用,臨床上這兩種藥聯用較為普遍。作用機制及作用方式相同的藥物合用,并不會增加療效,反而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造成藥品浪費。配伍禁忌主要存在物理配伍禁忌、藥理配伍禁忌,如多數醫生在抗過敏時習慣性用10%葡萄糖酸鈣與地塞米松兩藥配伍使用,結果會生成不溶性鈣鹽沉淀。胰島素與維生素C合用,后者在體內脫氫,形成可逆性氧化還原系統,導致胰島素失活[3],兩藥應分開使用;還有阿奇霉素與克林霉素的聯合應用;大環內酯類藥物可置換或阻抑克林霉素與細菌核糖體50S亞基結合,而呈拮抗作用等[4]。抗菌藥物使用劑量過大,甚至超出說明書規定的最大劑量。如頭孢孟多酯,說明書和相關文獻資料規定,成人常用劑量:0.5~1.0 g。每4~8小時1次。單純性皮膚、軟組織感染1次0.5 g,每6小時1次。單純性尿路感染1次0.5 g,每8小時1次,嚴重尿路感染1次1.0 g,每6小時1次。重癥感染1次1.0 g,每4~6小時1次。檢查發現大多數醫師在使用該藥時都存在超劑量使用現象,一般1次量為2.0 g,高者達6.0 g之多,因此導致臨床藥物不良反應增多。
從表3結果來看,單用一種抗菌藥物的處方占抗菌藥物處方的76%,說明臨床上抗菌藥使用結構較為合理,其余24%為聯合用藥,僅有3例抗菌素三聯使用的現象。但筆者所在醫院門診處方抗菌素總使用率為40.67%,超過國家規定的20%,抗菌素總使用率相對偏高。因此臨床上應加強抗菌藥使用管理力度,將抗菌藥使用管理規范和分級管理制度落至實處。確保筆者所在醫院門診抗菌藥使用率控制在國家規定的20%以下,合理使用抗菌藥,減少臨床耐藥菌的產生。
[1]陳新謙,金有豫.新編藥物學[M].第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2.
[2]田麗娟,于培明.我國不合理用藥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國藥房,2005,16(16):1204-1206.
[3]王少華,段文若,杜冠華.內分泌代謝疾病合理用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6.
[4]楊昕,王愛國.門診17 535張處方用藥調查分析[J].兒科藥學,2006,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