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琴
上海市浦東新區滬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129
頸性眩暈是因頸椎病變導致對椎基底動脈壓迫,使其供血不足或者腦血管痙攣造成眩暈,其臨床表現是頸部僵硬,在體位改變時眩暈嚴重,頸部旋轉或者前后伸展可能出現一過性眩暈、惡心、嘔吐,并且伴有耳鳴、頭痛[1-2]。本研究對80例頸性眩暈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頸性眩暈患者80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齡20~72歲,平均(45.6±15.4)歲。臨床癥狀:眩暈、頭痛、耳鳴、耳聾、視物不清、頸椎側彎后癥狀嚴重。患者頸部活動受限,病變頸椎、患側肩胛骨上角有壓痛,有條索狀硬結,上肢肌力減弱、肌肉萎縮,臂叢牽拉試驗和壓頭試驗陽性。X線檢查鉤椎關節有不同程度增上,張口位有齒狀突起,椎間孔明顯縮小。CT檢查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脫出。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參與本項調查,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針灸結合養血清腦顆粒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性別構成、年齡分布、臨床癥狀、X線、CT檢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口服尼莫地平(蘇州第三制藥廠有限公司,H10920015),每次20 mg,3次/d,4周為一個療程。觀察組采用針灸結合養血清腦顆粒(天津天士力制藥有限公司,Z10960082)治療,其中針灸治療:取患者頸部夾脊穴、阿是穴、風池穴;根據患者不同分型進行加穴,如氣滯血瘀型加膈俞、期門、血海;風寒痹阻型加肩井、外關;肝腎不足型加肝俞、腎俞、三陰交、太沖、百會、涌泉。患者俯臥位,用0.35 mm×40 mm毫針,刺入頸部夾脊穴1寸,進針得氣之后,采用平補平瀉法,使其針感向頭部或者肩背部傳導;風池穴向著鼻尖方向刺入0.8~1.0寸,得氣后,采用平補平瀉法,使其針感向頭部傳導;外關、膈俞刺入0.5~0.8寸,采用平補平瀉法,使其針感向頭部傳導;肝俞直刺入0.5寸,向著脊椎方向斜刺,采用平補平瀉法,使其針感向頭部傳導,補百會、涌泉、腎俞等,每次進針時,詢問患者針感強度,調整到患者舒適為主。沖服養血清腦顆粒4 g/次,3次/d。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行業-中醫骨科療效評定》評價標準:治愈:患者眩暈及臨床癥狀、體征均消失,隨訪3個月未復發;顯效:患者眩暈基本消失,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隨訪3個月病情無繼續發展傾向或者患者眩暈和臨床癥狀、體征均消失,隨訪3個月有復發病例;有效:患者眩暈癥狀減輕,伴隨的臨床癥狀、體征均明顯改善,隨訪3個月仍然未痊愈;無效:上述癥狀均為達到者。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建立數據庫,通過x2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祖國醫學認為頸性眩暈屬于頸部勞損,肝腎不足,筋骨失養引起的,同時風寒濕邪侵入,痰濕內生、氣血虧損、清陽濁陰失調,氣機阻滯,血不上行,進而腦髓失養、頭暈眼花。其主要以疏經通絡、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為治療原則[3-4]。從而解除患者頸部肌肉痙攣狀態,增大椎間隙,減少椎間盤壓力,減緩對于椎動脈刺激和脊神經的壓迫癥狀[5-6]。針刺頸夾脊穴可以刺激脊神經分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局部的神經腫脹,促進神經細胞釋放內啡肽,進而發揮止痛作用;針刺風池穴可以使氣血上注于腦,髓海得以養息,消除眩暈癥狀;百會入絡于腦,針刺可清頭目,止眩暈;足三里、氣海、肝俞、腎俞能補肝益腎、滋養氣血。養血清腦顆粒主要有當歸、川芎、夏枯草、決明子、白芍藥、熟地黃、細辛、珍珠母等組成,其中當歸、川芎可擴張血管,緩解血管平滑肌痙攣,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腦部血流量,利于大腦的供血供氧;珍珠母、決明子可以平肝息風止痙;熟地黃養血滋陰補腎;細辛散寒溫通經絡,解除腦血管痙攣。本研究通過針灸結合養血清腦顆粒治療頸性眩暈的觀察組和常規治療的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綜上所述,針灸結合養血清腦顆粒治療頸性眩暈可以明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緩解臨床癥狀,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楊海春,于志國,杜長路.針灸與中藥結合治療頸性眩暈84例[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0,25(3):40-41.
[2]文漫紅,黃河.針灸推拿綜合治療頸性眩暈77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2(1):81-82.
[3]王芳,鄒志偉.針灸為主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6):380-382.
[4]余明亮,羅文斕.針灸配合推拿治療頸性眩暈31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1,27(5):320.
[5]兌振華.頸性眩暈的研究概況[J].甘肅中醫,2009,22(10):72-74.
[6]蔡皓偉,張凱,蔣戈利.頸性眩暈治療特點與療效評價[J].甘肅中醫,2010,23(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