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華
重慶市忠縣中醫院風濕疼痛科,重慶 404300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為主要靶組織的慢性系統性炎癥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手足小關節及其他器官或組織[1]。本病發病率高,我國約為0.32%~0.36%。目前國內外尚無特效治療方法,西醫大多遵循的國際抗風濕治療原則為:非甾體類抗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臨床發現,這一方案治療周期長,藥物毒副作用較大,費用較高,普通患者根本不能按照病情需要堅持用藥。2008年10月~2010年9月,筆者所在科室結合中藥熏蒸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105例患者為2008年10月~2010年9月在重慶市忠縣中醫院風濕疼痛科診治的RA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熏蒸組55例,男7例,女48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61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5年。對照組50例,男6例,女44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59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7年。
參照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制定的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2]。
符合上述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的患者;年齡范圍:18~61歲。
不符合入選條件者;合并有嚴重的骨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其他風濕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及精神病患者等;類風濕關節炎晚期患者,關節嚴重畸形,難以判斷療效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及不能堅持或者配合治療者;有高熱、結核病、急性化膿性、傳染性病變及皮膚破損者。
1.5.1 治療方法 對照組:美洛昔康片7.5 mg/d,甲氨喋呤片7.5 mg/周,不添加其他藥物、其他治療。熏蒸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配合熏蒸治療。熏蒸基本方:羌活20 g,獨活20 g,桑寄生 20 g,防風 15 g,牛膝 20 g,桂枝 10 g,紅花 10 g,川芎 20 g,海桐皮30 g,伸筋草30 g,威靈仙30 g,桑枝2O g,冰片1 g。熏蒸方法:將裝有熏蒸藥物的紗布袋放入熏蒸治療儀(遼寧省大連鵬達器械有限公司)的熏蒸鍋內煮沸,溫度一般設置在45°~55°。對患者的四肢關節或者全身進行熏蒸,每次熏蒸30 min,每日熏蒸1次,30次為1個療程。
1.5.2 注意事項 (1)治療溫度、時間的選擇要根據患者體質情況確定。對體質較差的患者要適當調整溫度及時間。(2)為防止汗出過多以致虛脫,囑患者在治療前后飲300~500 mL左右糖鹽水為宜。(3)治療結束后立即身裹浴巾,以防感冒。
依據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10月《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的療效標準。治愈:關節疼痛、腫脹消失,關節活動正常;X線檢查病變靜止,侵蝕減少;血沉正常,類風濕因子轉陰;半年以上未復發。顯效:關節疼痛、腫脹消失,關節功能有所恢復,血沉下降,類風濕因子轉陰;5個月以上未復發。好轉:癥狀減輕。無效:無變化。
采用1989年《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類疾病》[3]中的分級方法,觀察治療前后各病例關節腫痛、功能障礙和晨僵時間等的改變情況。
通過表1看出,治療后顯效率熏蒸組為76.36%,對照組為38.00%(P<0.01)。經x2檢驗,熏蒸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顯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治療療效對比 [n(%)]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尫痹”范疇,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經絡閉阻,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病。中藥熏蒸療法是根據中醫基礎理論,運用一定的中藥煮沸后產生的蒸汽,趁熱熏蒸、淋洗皮膚或患處,利用熱力和藥力作用于機體,達到治療目的的傳統外治療法[4]。本資料所用熏蒸基本方中羌活、獨活、威靈仙、海桐皮、防風、桑寄生等具有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止痛之功,牛膝、桂枝、紅花、川芎、伸筋草、桑枝等具有活血通經,行氣止痛之效。臨床中,根據寒熱虛實辨證不同,配伍相應中藥組方。
綜上所述,筆者在對結合中藥熏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中發現,與對照組相比,配合中藥熏蒸在減輕患者關節腫痛、功能障礙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5]。但中藥熏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如何改善關節功能障礙,減輕關節腫痛的,其作用機制尚需研究。
[1]沈鷹.風濕病中西醫診療概要[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88.
[2]蔣明,張奉春.風濕病診斷與診斷評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89.
[3]王兆銘.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類疾病[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542-543.
[4]陸繼娣,沈鷹.熏蒸療法的歷史沿革[J].中醫雜志,2006,47(7):556.
[5]陸繼娣,沈鷹.中藥熏蒸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療效及抗炎作用機理[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5(2):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