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瑞(商丘市水利局)
河南省商丘市位于豫東平原,地處豫、魯、蘇、皖4 省結合部,為黃淮沖積平原。氣候溫和,地勢平緩,地形由西北向東傾斜,海拔高程在30~70m 之間,地面比降為1/5000~1/7000,部分坡降可緩至1/10000。全市河流分屬南四湖、渦河、洪澤湖3 大水系,統屬淮河流域,多呈西北至東南流向,大致平行相間分布于全市。全市河流均為季節性、雨源型河道。汛期遇大、暴雨時河水猛漲,洪峰顯著,水位、流量變化很大,洪水期河水補給地下水,全市100 多條大小河流流經商丘市區的河道有包河、周商永運河和萬堤溝3 條,3 條河道分別位于市區中心的周圍和中部,形成了防洪、排水、補源、環境美化為主要功能的城市水網,對商丘市區經濟、文化、環境、防洪安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包河發源于商丘市梁園區李莊鄉張祠堂村,全市境內長度144.2km,流域面積785km2,流經梁園區、虞城縣、亳州市(安徽省)、永城市、渦陽縣(安徽省)等5 個縣(市)區,在安徽省渦陽縣匯入澮河,屬淮河流域洪澤湖水系。商丘市境內流域面積30~100km2的支流7 條,分別是南惠民溝、富民溝、康家溝、朱溝、坡溝、回龍溝、紅魚溝。建國以后包河進行過4 次治理,分別在1952年、1953年、1957年和1978年實施,其中最后一次治理于1978年11~12月,自梁園區汪河口至永(城)渦(陽)縣界,長度105km,設計除澇面積1.33 萬hm2。經1970年水文測算,現有治理標準為除澇3年一遇的82.6%,相應流量為190m3/s;20年一遇防洪標準的85%,相應流量為504m3/s。該河道自市區北面流入,繞市區東面而過,擔負著商丘市區北部和東部的排水、防洪、補源及隴海鐵路和310 國道的防洪安全。
周商永運河屬淮河流域洪澤湖水系,是1958年8月河南省網化會議上研究確定的河網化骨干工程,起于周口市,流經淮陽(周口市)、柘城、太康(周口市)、睢陽區、梁園區、虞城、夏邑、永城等9 縣市區,止于永城市的夫子山,全長225km。另有一分支,自夏邑縣黃莊至永城市城關,長40km。該運河溝通了新蔡河、黑河、渦河、惠濟河、蔣河、大沙河、古宋河、包河、沱河、虬龍溝、王引河諸河流,工程于1960年1月竣工。經過實踐,河網化試點結果并不理想,最終于1962年恢復自然流勢,運河廢棄。但目前尚留有部分河段擔負有排水及防洪任務,現運河市區段就是其中之一,長度4.2km,該段河道東西向橫貫商丘市區,是城區主要防洪、排澇河道和綠化風景帶。
萬堤溝亦屬淮河流域洪澤湖水系,是包河的1 條支溝,也是商丘市城區的1 條主要防洪、排澇河道。由北向南穿越市區,全長8.9km,流域面積7km2。1978年包河治理時,將原萬堤溝改道,沿運河向東至梁園區寧陳莊閘下游入包河。
城區河道的管理涉及到水利、市政等諸多部門,由于受原有管理體制的影響,造成城區段河道的運行管理存在著產權不清、職責不明、自身約束機制不健全等現象,重建設輕管理、多頭管理、重復建設等現象給運行與管理工作帶來許多不便,嚴重制約了城市河道的建設和發展。
由于管理體制不順,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加之水事管理和水利執法過程中涉及面廣,造成管理無序。近年來,隨著商丘市特別是市區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城區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生態環境有所惡化。
一是城區河道設防標準偏低,是造成工程抗災能力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二是河道內漂浮物多,泥沙沉積淤塞,雜草叢生,致使河道排水不暢。三是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城區地面硬化率逐年提高,地面下滲率隨之大幅度降低,地表水也隨之大多排入河道,也是造成城區排澇困難的一個原因。
對河道的管理屬純公益性的防洪工程,無任何經營性的收費項目,工程的運行管理只能依靠政府財政供給。由于投入力度相對不足,造成工程運行管理有點滯后,無法充分發揮工程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城市防洪也受到一定的影響。長遠看來,運行管理經費不足將是今后影響管理工作的一大因素。
由于經費來源等問題,職工收入不穩定,造成專業人才流失,管理人員相對缺乏。現有河道運行管理人員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層次偏低,具有高學歷的專業人才甚少,接受高科技和新技術的能力差,管理技術相對落后,遠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嚴重制約城市河道的運行和管理,是造成管理水平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加快體制改革,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勇敢開拓創新,大膽探索,用新思路、新方法解決新情況、新問題。首先,要理順城市河道的管理體制,打破“多龍管水”格局,堅決推行城市河道水務一體化,實行統一管理。其次,要全面推行產權制度和經營機制改革,明確產權和職責,加強自身約束機制。在當前社會、經濟及工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城市河道在充分發揮灌溉、補源、防洪、除澇等社會效益的同時,要注重城市河道管理單位自身建設,實現城市河道運行管理的良性循環。
首先,為避免職能交叉等不利于城市河道管理的情況發生,將市區全部水務活動收歸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成立城區河道管理處,全面負責市區河流的日常管理、養護、綠化、加固等工作。堅持定期巡查,組織人員認真清除阻水障礙,對發現的險情如實上報及時處理,切實保證工程的正常運行。
其次,依法管理城區河道。由于水利部門在執法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阻力,建議成立水利派出所,協同河道管理部門對違反水法律法規案件,特別是對河道造成嚴重污染的單位和個人,根據情節嚴重程度,依法嚴格追究其責任,絕不姑息遷就,真正做到依法治水,切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結合城區實際,從提高工程防洪除澇能力、改善城市水環境入手,堅持“合理規劃,統籌兼顧,重點突擊,分期實施”的原則,加快河道的治理速度。盡快清除河道淤積和阻水障礙物,盡可能地提高現有河道的排澇能力,認真做好險工險段的治理和除險加固工作,切實提高河道的防洪標準,不斷完善城市防洪體系,增強工程抗災能力,從而推動和加快市區乃至全市的基礎設施建設。
城區河道的開發利用應當同城市總體規劃保持一致,結合地方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綜合考慮城市防洪、除澇、環保等諸多因素,合理開發,統籌布局,科學規劃,精心設計,突出個性,健康發展。這樣既為城區人民群眾營造了一個良好的休閑、度假的娛樂場所,又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市區水利品位,加快城市園林化進程。
在積極爭取各級政府財政大力支持的同時,也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發揮政策優勢,建立國家、集體、個人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引導、鼓勵采取獨資、合資和群眾集資等多種形式開發利用城市河道的水土資源,擴大資金來源渠道,建立新的投資機制,為管好、用好工程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管理以人為本,要想做好城市河道的運行管理工作,就必須建立一支能打硬仗、能吃苦耐勞的高素質管理隊伍。在合理編制機構人員方案的基礎上,大力培養、引進高層次的專業人才,大膽選用優秀人才,不斷優化管理隊伍結構,提高廣大職工接受高科技和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的能力,摒棄論資排輩的舊觀念,鼓勵職工積極創新、勇于拼搏、團結奮進、無私奉獻,充分發揮干部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建立工作業績與工資、獎金相掛鉤的多勞多得的勞資方式,逐步培養和建立一支能夠擔負城市河道運行管理工作的高素質的專業隊伍,從而加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型用人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