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 □張紅巖(新蔡縣水利局)
國家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縣項目以來,全國各地積極組織項目的競爭和實施。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作好項目規劃,通過競爭,2010年成為第二批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之一。新蔡縣水利部門積極抓住機遇,積極向上爭取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通過“集中力量、連續投入、連片建設、整體推進”的方式,舉全縣之力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為總結建設經驗,查找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我們對全縣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實踐情況進行了調研,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與認識,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建議。
新蔡縣地處河南省東南部、豫皖兩省交界處,東與安徽阜陽毗鄰,南與信陽接壤,北與周口相連,大廣高速、新陽高速在境內交匯,國道106 線、省道棠西路、平長路貫穿全境,全縣轄22 個鄉鎮、355 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110 萬人,全縣總面積1453km2,耕地面積9.87 萬hm2,地屬中緯度地帶,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和畜牧業發展,盛產小麥、玉米、芝麻、棉花等。新蔡縣地處淮河平原,小洪河、汝河在縣境交匯形成大洪河(淮河主要支流之一),洪汝河橫貫全境長達150km,沿河形成了2.93 萬hm2 低洼地,有6000~7000hm2 水面可供開發養殖,連續6年獲得河南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紅旗渠精神杯”競賽金杯獎,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第二批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之一。
自被確定為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后,新蔡縣委、縣政府、縣水利部門高度重視,抓住機遇,加強領導,全力推動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建設工作,2010年以來,已累計對全縣新打機井826 眼,機井配套426 套,建設排澇橋700 余座,開挖疏浚溝渠67km,新增和恢復有效灌溉面積1.17 萬hm2,發展節水灌溉面積0.31 萬hm2,新增除澇面積0.20 萬hm2,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
農村“兩工”(義務工、勞動積累工)取消后,在當前農民收入水平總體還比較低的情況下,農民尚沒有能力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投入農田水利建設。目前,農村青壯勞力大都外出打工,老弱病殘在家種地,看管孩子,靠打工子女寄錢回家維持生計。農村“一事一議”的籌資投勞政策難以落到實處,同時由于農田水利設施公益性較強,受益管護的主體不明,多數群眾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足夠的積極性來改善自己的生產條件。
新蔡縣大部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均修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受當時技術條件、資金等諸多因素制約,建設標準普遍偏較低,勘測、規劃、設計技術缺乏,施工條件簡陋,工程質量差,后期又缺少資金維修管理,工程超期服役,老化失修。田間灌溉多采用傳統的地面灌溉方式,由于現在地表水日益減少,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多數耕地仍“靠天吃飯”,噴微灌、低壓管道輸水等先進水灌溉技術的覆蓋率不足10%,灌溉水平遠遠達不到旱澇保收的要求。當前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計劃經濟時期,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都是集體建、集體管,轉入市場經濟后,土地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但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依然沿用集體組織建設、集體負責管理的模式,農民種的是“責任田”,用的卻是“大鍋水”,已建成的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沒有理順,產權歸屬不明確,國家、集體、受益戶三者的職責和義務沒有明確的界定,導致很多農村水利工程建、管、用三位脫節,管理、維護主體缺位,表面上“人人有份”,實際上“人人無責”,造成政府建成后管不了,群眾使用后又不管的局面,致使設備提前老化,水利工程失修,利用率降低。特別是農業綜合開發水利項目建成后,部分群眾仍把渠道管護和設備維護歸責于政府,故而出現工程建好后無人管理,使用周期縮短等現象。
雖然現在國家對水利的投入較多,但用于農村水利仍然不足。當前,水利設施按照分級管理實行“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群眾和當地政府是主要受益者和投入主體,但由于新蔡縣地方政府大都是吃財政飯,發工資尚且困難,再拿出大量資金投入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更是捉襟見肘了;群眾由于只是工程的受益者,而不是管理者,吃“大鍋水”,投資投勞顧慮重重,這必然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直接造成了現有水利工程維修加固跟不上,新建工程速度慢、規模小,遠遠不能適應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了農業結構調整,優質高效農業的順利進行。同時,因農村水利屬于公益性較強的事業,不能直接收益,所以農民自籌不足比例偏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民自籌投資小型水利設施的積極性。
縣政府要加強對農村水利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每年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任務與各鄉鎮目標考核掛鉤,將該項工作列入各鄉鎮年終主要目標之一進行考核。各鄉鎮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的領導,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到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認真分配任務,層層建立責任制,層層抓落實,把任務落實到單位和個人。同時,要加強農村水利社化服務體系建設,對開改革農村水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逐步建立起以鄉村集體和合作組織基礎,積極支持農民自辦、聯辦服務組織。
要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投入,要緊緊抓住中央一號文件加大水利設施投入的文件精神,超前謀劃,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資金投入。同時,縣人民政府應從全縣預算內新增財政收入中增加安排部分資金,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專項補助專項資金,并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農戶投資投勞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給予獎勵補助,發揮好政府扶持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要積極擴大水利投融資渠道,按照“誰投資、誰擁有、誰受益”的原則,以更加優惠的政策,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廣泛吸納民間資本投資興辦水利工程項目。同時,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水利建設管理方式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多元化投資主體運行機制,吸引企業、個人、獨資、合資合作參與水利建設,鼓勵各種民間資本通過公益投資等多種渠道進入農村地區;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引導群眾積極投工投勞,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利益驅動,“一事一議”組織協調等方式,引導和支持廣大農民投工、投勞、投資,積極新建和維修小微型水利設施,通過上述投融資措施,廣泛發動群眾和社會力量興辦水利,努力促進農村小型農田水利事業發展投資多元化,確保水利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要真正轉變過去重建輕管的觀念,充分發揮現有工程效益,根據縣情實際,進一步完善建管機制,通過政策引導,按照民主謀水利、民眾干水利、民營興水利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水利設施產權、經營權、使用權分離的管理模式,遵循“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的原則,以拍賣、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明確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廣泛吸納社會資源,在全縣范圍內建立起以鄉村集體和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以專業技術部門為依托,以農民自辦服務為補充的多種經濟成分、多形式、多層次的服務體系,使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經營走上以存量換增量、賣舊建新、良性運行、滾動發展的軌道。
農村水利的宗旨是服務。以興利為主的工程,既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有償服務,核算成本,降低費用,促使工程良性運行,又要堅持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宗旨。一些水利設施被租賃、承包或出讓,這些設施的所有者或經營者只會按照市場規律來進行經營管理,往往是改變其用途和功能,注重利益而非公益,這樣,用水成本的增加,就會導致用水戶對輸水設施的管理更為疏遠,最終是水利設施無人用也無人管,投入不能產生效益,又限制各方對水利設施的投入,使得水利設施使用壽命變短、使用效率降低。
水利工程是農村的重要基礎設施,興修水利是農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引導農民群眾堅持不懈地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改善農村生產條件的生產經營行為,是促進農業綜合開發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也是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同時還要把節水灌溉和灌區節水改造作為發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重點,不斷加以引導和關注,降低農戶用水成本,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