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楊鑫
既有通霍線為單線鐵路,始建于1978年,1986年正式投入運營。本線起自大鄭鐵路的通遼站,經由舍伯圖、毛告吐、扎魯特、白音胡碩、吐列毛杜、西哲里木、珠斯花至霍林河站,線路全長約417 km。通霍線建成通車后未能經受住洪水的考驗,部分地段的橋涵及路基在汛期被沖毀。通霍線建成通車至今,每逢雨季均有水害發生,尤以1998年最為嚴重,共沖毀橋梁9座696延米,沖毀涵洞3座45.44延米,沖毀路堤17處1 518延米,路基(路塹)邊坡坍塌17處338延米,11座橋梁的錐體護坡及河床鋪砌被沖毀,44涵洞錐體及溝床鋪砌被沖毀,13處道床被淘空,計4 390延米,給既有線的運營及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根據工務部門提供的有關資料顯示,其暴雨強度及歷時為本線所經地區歷史上罕見,實測24 h最大降水量達195.9 mm,經內蒙古水利部門、松遼委有關部門的檢算,1998年的洪水重現期為102年。通霍線于2009年進行增建二線的擴能改造工程,為避免通霍二線建成后頻繁發生水害,應結合擴能改造工程對既有線水害進行整治。
通霍線沿線所經地區可分為平原區(既有線里程起點K0~K140);山前平原區(既有線里程K140~K200)及低山丘陵區(既有線里程K200~K420)。平原區地形平坦、地勢開闊,沿線固定平沙地發育,局部有固定沙丘,零星分布有半固定沙丘,部分為耕地,個別地段有低洼濕地,微鹽漬化,地面相對高差一般小于10 m。山前平原區,地形較平坦,局部稍有起伏,局部分布固定沙丘及固定平沙地,地面相對高差約10 m~20 m。低山丘陵區,為大興安嶺南支余脈,地形起伏,地面相對高差約100 m~200 m,多被剝蝕成圓頂山,基巖多裸露,覆蓋層薄,珠斯花至霍林河段分布有固定沙丘和固定平沙地。經調查,平原區少有水害發生,大都發生在山前平原區及低山丘陵區。山前平原區(既有線里程K140~K200),既有線距離山區較近,一般為2 km~6 km,地表局部有固定沙丘,零星分布有半固定沙丘,部分為耕地,個別地段有低洼濕地。由于既有線距山區較近,汛期洪水進入平原區時,洪峰快速塌平,洪水平面擴散,當受到路基約束,通過沿線設置的橋涵,將水排至線路下游側。但當排洪橋涵的孔徑不足,過水斷面不能滿足要求時,洪水迅速漫出河(溝)槽,沿河(溝)槽兩側路基擴散,遇有低洼地勢時則形成積水,隨著積水深度加深及水面擴張,在風浪的作用下,如路基邊坡無防護或防護較弱時,極易被淘空,否則,也會造成洪水淹沒路基。由于洪水進入平原區水面擴散,水位下降,流速減緩,其橫向擴散寬度加長。這就要求山前平原區橋梁長度的確定,除考慮流量通過條件外,還應考慮因地形地勢這個重要因素——擴散寬度的影響。由于地表覆蓋層土質松散,抗沖刷能力低,當橋梁孔徑不足,壅水抬高后,則橋下流速增大,沖刷加劇,這對埋置深度不足的明挖基礎橋梁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
低山丘陵區植被稀少,覆蓋層薄,汛期洪水夾持大量泥沙通過橋涵,當橋涵孔徑不足時,泥沙極易沉淀造成淤積,壓縮橋涵過水斷面,對橋涵及路基構成威脅;另外,洪峰末期,由于缺少后續動能,洪水中夾持的大量泥沙淤積于橋涵入口附近,容易造成泥沙淤埋線路。
綜上所述,既有線水害發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點:1)特殊的地形及地質條件;2)既有線排洪橋涵孔徑偏小及橋梁基礎形式選擇欠妥;3)個別地段的路基防洪高度不足及邊坡防護不完備等。
1)根據歷年橋下水位觀測值,與設計水位進行對比,對于觀測值大于設計水位的,按觀測值抬高線路縱斷面。2)對洪水淹沒路基、道床沖空、路基沖毀地段及站區積水工點的水害原因進行分析研究,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確定水害整治及改建的工程措施。如因排洪橋涵的孔徑不足引起的上述水害,可采取既有橋涵擴孔的工程措施;如因地形條件引起的,結合現場情況,增設排洪橋涵解決;如無條件增設排水橋涵,可考慮增設引排水設施,將水引排至附近的排水橋涵內(如孔徑不足時,要考慮擴孔);如以上條件都不具備時,則根據淹沒及積水深度抬高線路縱斷面。3)低山丘陵區泥沙淤埋線路地段,對于路基,要結合橋涵入口的地勢情況,在適當的區段增設擋墻;對于路塹,除要加大天溝的斷面外,還要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在必要的區段增設擋墻;此外,建議工務維修養護部門在每次的汛期過后,對易發泥沙淤埋線路地段的淤積物要及時進行清除,以免來年汛期對鐵路造成的不利影響。
1)抬高線路、增設橋涵和擋墻:K191~K194水漫路基地段。
本段線路位于山前平原區,地勢較平坦,線路上游匯水面積較大,既有線路基以低填淺挖通過,路基邊坡大部分未設防護,路塹兩側未設天溝及側溝、路堤兩側未設排水溝等引排水設施。本段既有涵洞大部分為1-1 m圓涵,且涵洞分布不均。
1998年洪水時洪水漫過線路,造成路基坍塌和道床沖空。增建二線設計時,通過勾繪匯水面積和調查洪水位,檢算通過流量,確定抬高線路,在 K191+462,K191+884,K192+277和 K193+400分別增設1-4 m框架涵,將既有K191+676和K192+766 1-1 m圓涵擴孔改建為1-3 m框架涵,同時在涵洞間設置擋墻將洪水引至涵洞處,通過上述水害整治措施,使洪水分散均勻下泄,消除水害。
2)橋梁擴孔:K273+863.1霍林河1號大橋。
橋梁主要跨越霍林河,橋位處地勢平坦,主河槽狹窄,河灘寬闊,河床多為沙土,河灘上部分已辟為耕地。
既有橋為17-16 m低高度預應力混凝土梁,橋中心里程K273+888.0,全橋長298.1 m,T 形橋臺,圓形橋墩,原為明挖基礎,1998 年發生特大洪水,將2號橋墩沖倒,1號,3號橋墩傾斜下沉,通方臺后路基沖開約30 m缺口,洪水過后,既有橋橋墩全部采用鉆孔樁基礎加固,兩側橋臺上游設混凝土板防護,4號墩包箍。橋上下游河道設漫水石籠導流堤,導流設施及防護設施較完備。
增建二線位于既有線左側,既有橋上游,線間距20 m。
通過勾繪匯水面積及現場調查的1998年洪水位及實測地面點,同時結合既有橋設計資料,1998年橋址處通過流量與原設計流量接近,故確定采用原設計流量Q1%=817 m3/s。經過計算,流量不控制橋梁孔跨布置。根據橋址處地形地貌、水害情況和河道現狀等綜合分析,霍林河在橋址處屬于寬淺游蕩河段,發生水害的主要原因是洪水對橋墩臺沖刷嚴重,將既有明挖基礎基底淘空所致。根據河道游蕩的趨勢及水害情況判定,增二線橋需向小里程擴孔,孔跨式樣為20-16 m簡支T梁。橋中心里程K273+863.1,橋全長342.2 m。既有橋對應二線橋同樣向小里程擴孔3-16 m簡支T梁,擴孔后孔跨式樣為20-16 m簡支T梁,中心里程為K273+863.1(見圖1)。

圖1 K191~K194水漫路基地段整治示意圖
根據上部結構形式及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同時結合既有橋下沖刷情況,增二線橋基礎采用鉆孔樁基礎。
增二線橋施工完畢后,對在增二線過程中破壞的導流和防護設施進行移位恢復。
既有通霍線由于歷史原因,在防洪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故在增建二線設計時,應充分調查既有線水害狀況,分析水害原因,總結歷年工務部門水害治理經驗,有針對性地確定水害整治措施和增建二線的設計方案。通過對既有線進行水害整治,筆者有如下設計體會,供今后同類工程設計時參考:
1)既有線位于無明顯溝槽的平坦草原、鹽堿地等地區時,暴雨形成的徑流在天然情況下水流分散成片,經過線路時,若線路低矮,洪水直接漫過線路,造成道床沖空、路基沖毀等水害。因此需要根據收集的水害資料,抬高線路,設置擋水墻,并結合水流出路在地形低洼處較均勻的設置橋涵,使洪水均勻分散下泄,同時橋涵布置不宜過稀,以避免上游壅水較高,下游集中沖刷過大。
2)在游蕩河段上布設橋梁時,應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洪水泛濫寬度、河道演變趨勢和水流分支等情況,增二線橋梁還應考慮既有線橋梁孔跨布置、基礎形式及歷年水害情況,全面分析比較,從而確定橋梁孔跨布置和水害整治措施。橋梁孔跨不宜有過多河灘,同時適當考慮在河道游蕩范圍內,結合地方治河規劃,采用上下游設置丁壩、橋頭設置導流堤等導流措施,使主槽的擺動有所約束,而趨于歸槽。
[1]TB 10002.1-2005,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范[S].
[2]TB 10017.1-99,鐵路工程水文勘測設計規范[S].
[3]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橋渡水文[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3.
[4]鐵路工務技術手冊《防洪》[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3.
[5]趙 麗.淺談路基工程地下水害治理[J].山西建筑,2010,36(16):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