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煦東
脛腓骨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管狀骨折類型,包括開放骨折、粉碎骨折、斜骨折和橫骨折幾種形式,其中,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然而,該方法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卻表現出了種種無法避免的缺陷。隨著我國臨床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單臂外固定架治療技術逐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一治療技術具有固定可靠、操作方便、結構簡單和設計輕巧等顯著的優勢。本次臨床實驗對切開復位內固定與單臂外固定架治療技術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對比研究,現對臨床實驗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脛腓骨骨折患者為實驗對象,男58例,女42例,年齡18~62歲,平均(40.5±1.3)歲。其中,壓砸傷9例,碟上12例,墜落傷17例,車禍傷62例。骨折部位包括:下段18例,中段57例,上段25例。所有患者均證實為脛腓骨骨折,且符合各項臨床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連續硬膜外麻醉。A組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切開皮下組織和皮膚,將肌肉鈍性分離,剝離骨膜,實施良好的牽引復位后,用螺釘固定住較大的碎塊,若患者存在骨不連問題,則需將斷端的硬化骨折部位清除,將髓腔打通,增加斷端壓力,其中,帶鎖髓內釘固定30例,解剖鋼板固定20例。2例發生骨不愈合的患者在骨折斷端植入自體髂骨,術后使用長腿石膏托將患肢外固定約1個月。術后處理方法為將石膏托打開更換傷口敷料,術后1個月內患肢只能進行肌肉收縮練習,后將石膏拆除,并開始實施骨折部位的上下關節運動。同時,若患者存在骨不愈合癥狀,則需無限期地將石膏外固定時間延長。
B組接受單臂外固定架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在骨折部位行弧形切口,盡可能少剝離骨膜,并實施骨折復位,使用螺釘將較大的骨碎塊進行固定。按照患者骨折類型的不同,使用適當的單臂外固定架,在患者小腿前部內側的穿針部位,將皮膚切開0.5 cm,在骨折部位的遠端和近端分別穿入2根螺紋鋼針,穿針標準為完全穿過對側的骨皮質。如果患者是開放性骨折,則需先吻合血管,然后實施穿針復位固定骨折部位。若患者出現骨不連癥狀,則需先取出內固定,將骨折斷端的硬化骨質刮除,打通髓腔,再實施自體髂骨植入,復位骨折部位,對骨折處保持力線和對位線進行調整后,固定好外支架。保證螺釘平行,以防止脛腓骨與螺釘、支架夾板和螺釘之間發生集中應力,造成骨端硬力向固定界面轉移,進而導致螺釘固定不穩、斷裂、彎曲和螺釘松動,甚至發生骨折斷端位移。縱向加壓有利于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對于急診患者,應盡早實施手術,通常要求手術治療的時間要早于軟組織腫脹的形成時間;若腫脹較為明顯,需首先實施骨牽引,待腫脹消除后,在實施外固定;若骨折部位有大碎塊,則需及時復位大碎塊,防止發生骨不愈合;若患者為開放性骨折,需及時清理并縫合傷口,同時實施骨折復位和固定,避開傷口。術后處理方法:術后常規消毒釘孔部位,觀察傷口處是否有滲液,手術2 d后患者可開始床上的關節活動,手術7d后患者可開始進行患肢的蹬床頭功能練習,并在骨折部位加壓,縮短外固定架。手術2周后患者可開始負重練習,并扶拐下床活動。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有5例患者發生了術后感染,35例患者骨功能完全恢復,40例患者完全骨性愈合;B組有1例患者發生了術后感染,45例患者骨功能完全恢復,48例患者完全骨性愈合。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分析 例
脛腓骨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由于脛腓骨處相對血運較差,局部軟組織較少,若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會大面積剝離骨膜,手術創傷較大,并容易導致皮膚壞死,骨不連,以及術后感染等嚴重的臨床并發展,而且固定物容易斷裂、松脫,而無法糾正,尤其是開放性粉碎骨折患者,使用鋼板髓內釘進行內固定,無法有效保證力線及進行良好的固定,會對骨折部位傷口愈合和血液循環造成不利影響,甚至會導致骨折部位組織壞死,關節僵直和功能障礙[1]。
單臂外固定架治療技術更加符合脛腓骨骨折的生理固定原理,特別是軟組織損傷伴皮膚撕脫傷和脛腓骨粉碎骨折的病人,急診外固定術后,固定效果更加理想,換藥更加方便[2]。距踝關節較近的骨折患者,可采取“T”型桿式支架進行固定,該方法對于踝關節面距骨折斷端不足1.5 cm的患者均能夠獲得較為理想的固定效果。同時,該方法無需在骨折斷端植入金屬異物,對血運影響小,剝離骨膜少,手術切口小,且支架縱向加壓,更加有利于骨痂的愈合,不易造成術后骨不連和手術感染問題,術后患者可進行早期的關節活動練習,從而更加有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3]。對于其他類型內固定手術后,造成骨不連及手術感染的患者,傳統的處理方法是將內固定取出,待患者感染癥狀得到控制后,再實施Ⅱ期手術,然而,這一治療方法會延長病程、增加患者費用負擔和痛苦,因而應用范圍受到了一定的控制。如采用I期外固定支架手術進行固定處理,植入自體髂骨,清除感染組織,并對髓腔進行沖洗,能夠獲得更加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4]。
對于骨筋膜室綜合征和骨折伴血管損傷的患者,若發生皮溫降低,運動感覺降低,足麻木,足背搏動消失或減弱,或患肢張力大等癥狀,應及時切開筋膜室減張,且保證減張充分。切開減張后,若發生搏動性出血,則需考慮血管損傷發生的可能性,并實施手術,以吻合或修補血管,然后實施桿式支架固定,以利于術后減張切口換藥[5]。
[1]謝學然.切開復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療脛腓骨骨折60例分析[J].洛陽醫專學報,2010,18(2):119-120.
[2]趙文明.切開復位單臂外固定架治療脛腓骨干骨折47例[J].實用骨科學,2010,3(10):330-331.
[3]吳瑋杰.有限內固定結合單臂外固定器治療脛腓骨開放粉碎性骨折[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8,38(5):120-121.
[4]余煥群.小切口切開復位加單臂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閉合性骨折 [J].福建中醫藥,2009,26(3):51-52.
[5]何國武.脛腓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與單臂外固定架治療骨折療效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