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軍 陸圣華
肩鎖關節脫位是一種常見的肩部損傷,臨床上常用簡便的Tossy分類法,TossyⅠ~Ⅱ型肩鎖關節脫位一般通過保守治療可取的滿意療效。TossyⅢ型肩鎖關節脫位則通常采用手術治療。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24例,男16例,女8例,年齡32~75歲,平均50.96歲,摔傷21例,重物砸傷3例,均為單側新鮮肩鎖關節脫位。按照Tossy分型,所有患者均為Ⅲ型脫位。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無手術禁忌證并及時手術。
1.2 手術方法 臂叢+頸叢麻醉,仰臥位,患側肩胛下墊高,頭轉向健側。沿肩峰至喙突上緣作弧形切口,充分顯露鎖骨外側段,肩鎖關節和斷裂的喙鎖韌帶,清理肩鎖關節間隙,鈍性分離喙突表面軟組織至喙突頸部。于喙鎖韌帶止點處鎖骨干中心以直徑3.2 mm鉆頭鉆間距約1.5 cm骨隧道,將線纜沿內側骨隧道穿過,在弧形錐輔助下引導線纜繞過喙突頸部,將線纜自下向上穿出外側骨隧道,復位肩鎖關節,收緊線纜(一般收緊力約30 kg),經C臂機透視證實肩鎖關節復位滿意后,鉗緊扁扣,剪除多余的線纜。最后以絲線修補喙鎖韌帶。
1.3 療效評定標準 優:肩關節不痛,肩關節完全恢復正常,肌力正常,X線片顯示肩鎖關節解剖復位,或半脫位其間隙<5 mm。良:肩關節活動時輕度疼痛,活動度受限,肌力減退,肩關節外展上舉<180°,X線片顯示肩鎖關節間隙在5~10 mm。差:肩關節活動時疼痛,肌力差,活動受限,肩關節在任何方向活動度均<90°,X線片顯示肩鎖關節仍脫位。
24例患者均獲隨訪,切口均一期愈合,術后1周即開始患肢不負重功能鍛煉,隨訪時間7~36個月,平均18.7個月。根據Karlsson標準[1]評定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優19例(圖1、2),良5例,采用AO線纜系統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優良率為100%。

圖1 TossyⅢ型左肩鎖關節脫位

圖2 采用AO鈦纜系統復位內固定后
肩關節脫位是一種常見的肩部損傷。肩鎖關節骨性結構不穩定,關節囊薄弱是肩鎖關節的解剖特點。肩鎖關節穩定性主要依靠周圍的韌帶,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是其中重要的穩定裝置。肩鎖韌帶主要防止鎖骨發生水平方向的脫位;喙鎖韌帶主要對抗鎖骨向前,向上旋轉和移位的力量[2]。同時,肩鎖關節屬于微動關節,正常人在上肢上舉和外展活動時喙突和鎖骨間均存在微動[3]。所以,在治療肩鎖關節脫位時,不僅需要堅強的內固定,同時也需要保持肩鎖關節間的微動,達到其生物力學方面的要求。
TossyⅢ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肩鎖韌帶,關節囊和喙鎖韌帶均斷裂,使鎖骨遠端失去制約并向上向后移位,從而使肩鎖關節失去水平、垂直方向的穩定。以往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用交叉克氏針固定,張力帶固定,喙鎖螺釘固定,橋接技術等[4],但治療效果不是太理想,可能這些治療方案沒有做到堅強的內固定的同時保持肩鎖關節間的微動。鎖骨鉤鋼板雖然既保證堅強內固定的同時也提供了肩鎖關節間的微動,但近年來的臨床觀察發現術后許多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肩峰撞擊,繼而引起活動下的肩部疼痛,限制了肩關節的外展活動度[5],二次手術內固定取出后以上癥狀有所緩解。
AO線纜是由多股鈦絲絞擰而成,抗拉力強度是同直徑鋼絲的3~6倍,抗疲勞能力為鋼絲的9~48倍[6]。線纜表面呈粗糙編織樣,具有一定的彈性,收緊后能形成極大的張力,不容易斷裂。線纜收緊時通過專用器械,操作時根據刻度指示(一般指示30 kg)掌握力量大小。線纜收緊過程中力量分布均勻,很少出現皺曲現象,收緊后用專用固定夾鉗死,維持效果確實,恒久[7]。為患者早期功能鍛煉提供了堅強的內固定,術者術中仔細清理了患側肩鎖關節間隙,修補了喙鎖韌帶。線纜系統在喙鎖韌帶愈合之前起到了替代加強的作用。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得到了保證,同時肩關節疼痛的發生明顯減少。AO線纜系統具有優越的生物力學特性,肩關節功能恢復好,并發癥少,避免了二次手術創傷,是目前治療TossyⅢ型肩鎖關節脫位的理想方法。
[1]Karlsson J,Arnarson H,Sigurjonsson K.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treated by coracoacromio ligament transfer[J].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86,106(1):8-11.
[2]龔曉峰,姜春巖,王滿宜,等.肩鎖關節脫位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05,25(4):240-244.
[3]Millett P J,Braun S,Gobezie R,et al.Acromioclavicular joint reconstruction with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transfer using the docking technique[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09,10(1):6.
[4]Baldwin K,Namdari S,Andersen J R,et al.Luggage tag technique of anatomic fixation of displaced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separation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0,468(1):259-265.
[5]韓綱,梁雨田,唐佩福,等.AO鎖骨鉤鋼板治療TossyⅢ型肩鎖關節脫位的隨訪研究[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6,8(2):123-126.
[6]徐瑞生,王立邦,丁濤,等.Atlas鈦纜固定上頸椎的解剖與臨床[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2(5):32-34.
[7]劉伯齡,張森,吳建軍,等.鈦纜結合鈦網板與鎖骨鉤鋼板治療完全性肩鎖關節脫位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6):1329-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