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陳 朱 穎 朱蘇蘭 何 瑩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高血壓是腦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致死率和致殘率都高〔1〕。影響人群高血壓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遺傳、年齡與性別、體重、飲食、生活習慣等〔2〕。有關研究資料提示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本文就原發性高血壓和Hcy的相關性進行初步探討。
1.1 研究對象 2011年11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住院診斷為高血壓的患者186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82例;年齡48~83歲,平均(62.7±11.4)歲。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規定的診斷標準〔3〕。對照組為本院同期健康體檢人群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48~76歲,平均(69.2±4.6)歲。所有人選者均排除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障礙、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及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精神病患者近期內均未服用葉酸、Vit B12和Vit B6。兩組年齡、性別構成比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組 根據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單位:mmHg),將高血壓患者分為l級高血壓(收縮壓140~159,舒張壓90~99),2級高血壓(收縮壓160~179,舒張壓100~109),3級高血壓(收縮壓≥180,舒張壓≥110)。
1.2.2 血清Hcy檢測 早晨空腹抽取患者靜脈血4 ml,離心分離血清,Hcy采用循環酶法測定。在AU6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進行。所用試劑及標準品均由寧波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對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各組數據均以x±s表示。各組間差異水平進行t檢驗。置信水平95%。
2.1 各組間Hcy水平 見表1。對照組與2級、3級高血壓組比較,Hcy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與1級高血壓患者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血清Hcy水平在高血壓患者組的不同分級中,3級高血壓患者最高,與2級、1級高血壓患者比較,差異顯著(P<0.05,P<0.01);2級高血壓患者與1級高血壓患者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2.2 各組組內性別間血清Hcv水平 見表2。對照組及1級、2級、3級高血壓患者組內男性血清Hcy值高于女性,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對照組及各高血壓分級組內血清Hcy水平在不同性別組間的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P >0.05)。
表1 各組血清Hcy水平及有關指標比較(x±s)
表2 各組內血清Hcy在不同性別間的比較(x ±s,(μmol/L)
Hcy是細胞內蛋氨酸脫甲基而生成的一種含硫基的氨基酸,屬于蛋氨酸循環的中間產物。血液中約70%Hcy與白蛋白結合,其余以游離形式存在。正常成年人體內Hcy相對較低,當Hcy代謝相關酶缺乏或葉酸、VB12等營養物質攝入不足時,常出現Hcy代謝障礙,引起體內高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一般認為,成年人空腹血漿總Hcy正常值范圍為4~12μmol/L。理想值為 <10 μmol/L,>15μmol/L為高 Hcy血癥〔4〕。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Hcy血癥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5〕。而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最肯定、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因此,研究血液中Hcy濃度與高血壓疾病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高水平Hcy的致高血壓機制仍不十分清楚,其形成機制是外周循環阻力增高。導致高血壓可能與以下機制有關:血清高水平Hcy促進氧化應激,可引起內皮細胞肥大、受損,血管彈性膜斷裂及紊亂,內皮下水腫及纖維組織積聚,促進血管平滑肌增殖,阻礙內皮細胞再生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并增加血小板的黏附性,提高血液的凝固性。本研究觀察了186例高血壓病患者和40例血壓正常的對照者之間血清Hcy水平的差異,與有關文獻報道一致〔6,7〕。本研究結果說明Hcy增高與高血壓的發生有一定有關,提示Hcy水平升高可能導致高血壓的發生。另外,血清Hcy水平隨著高血壓疾病嚴重程度增加而升高。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各組內男女血清Hcy水平變化不一致,男性血清Hcy水平普遍高于女性,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與朱愛萍等〔8〕報道不一致。但此機制仍不清楚,可能與機體內激素水平(特別是雌激素)對Hcy的代謝有影響。
綜上所述,血清高水平Hcy可能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根據Hcy水平可初步反映出疾病的發生程度。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主要危險因素,而早期缺乏臨床癥狀。長期血壓升高,可導致腦卒中、冠心病、心肌肥大、大血管損傷、腎臟損害等,一些高血壓患者最終致殘,甚至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而我國是一個高血壓大國,與西方國家人群相比,我國人群的血漿Hcy水平偏高〔9〕。因此,臨床上盡早檢測Hcy,及時發現并治療高Hcy血癥,對于高血壓早期預防、診斷、治療和病情監測有重要意義。
1 馮正儀.內科護理學(二)〔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85-7.
2 種冠峰,相有章.中國高血壓病流行病學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生,2010;26(3):301-2.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0.
4 李建珍,田慧琴,張唐山,等.原發性高血壓同型半胱氨酸的測定及臨床意義〔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1):143-4.
5 姚光輝,余 新,朱紅梅.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危險分層的關系〔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9):751.
6 劉義明,凌 云,鐘毓瓊,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原發性高血壓相關性探討〔J〕.河北醫學,2010;16(8):949-51.
7 黃承樂,黎榮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高血壓病的相關性分析〔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1;22(3):82-3.
8 朱愛萍,黃淑田,王建霞,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對高血壓病的診斷價值初探〔J〕.臨床醫藥實踐,2011;20(1):13-4.
9 Homocysteine Lowering Triallists Collaboration.Dose dependent effects of folic acid on blood concentrations of homocysteine:a meta 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trials〔J〕.Am J Clin Nutr,2005;82(4):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