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 蕓
(上海市浦東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122)
院內感染對老年病人的健康和壽命帶來威脅,甚至成為長期住院重癥老年病人直接或間接的死亡原因〔1〕。醫護人員是預防院內感染的主要執行者,他們對院內感染知識的認知水平和執行力度將直接影響醫院的院內感染控制,病人及家屬自身的衛生行為也直接影響院內感染的控制。本文就老年護理院院內感染進行調查,采取綜合干預措施并觀察療效。
1.1 對象 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間上海市浦東新區紅十字老年護理病房所有住院病例297為研究對象,以其中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住院患者150例為對照組,以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住院病例147例為干預組。對照組年齡(77.4 ±9.5)歲,住院天數(86.4 ±29.5)d,男40%,女60%,老年癡呆36.8%,心血管疾病8.6%,腦血管疾病20.4%,腫瘤21.1%,糖尿病8.6%,其他疾病4.6%;干預組年齡(78.6±10.7)歲,住院天數(87.2±31.6)d,男42.9%,女57.1%,老年癡呆34.7%,心血管疾病10.2%,腦血管疾病23.8%,腫瘤19.7%,糖尿病5.4%,其他疾病6.1%。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原發病情基本可比。此外,把老年護理院6名全科醫生,18名社區護士,18名護工和28名病人及家屬列為干預對象。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 依據衛生部醫政司《院內感染診斷標準》,根據病歷的醫生、護士的記錄、各種檢查及抗生素應用情況進行診斷。
1.2.2 調查內容 被測者基本情況;院內感染及院內感染知識情況。
1.2.3 干預方法 從2008年7月開始,對老年病區實施一系列綜合干預措施,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用藥,掌握抗菌藥物療程,嚴禁濫用或頻繁換藥,嚴格掌握廣譜抗菌藥物的適應證。②嚴格掌握侵入性診療操作的適應證,加強環節管理,嚴格消毒滅菌,使用一次性物品,對疑有耐藥菌感染患者的用品應廢棄或進行徹底的終末消毒。③嚴格探視制度,注意消毒隔離,采用濕式打掃,定期通風換氣和紫外線空氣消毒。④醫務人員培訓。對病區醫生、護士、護工和病人、家屬進行培訓。內容包括:院內感染的概念、使用抗生素的原則、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手衛生規范。⑤加強整體護理措施。對長期臥床者進行口腔護理,對昏迷患者保持人工氣道的通暢與清潔,防止墜積性肺炎發生;對留置導尿患者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要求醫護人員在給患者治療前后認真洗手,嚴防醫護人員的手成為醫院交叉感染的傳播媒介。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EPI DATA3.1建立數據庫,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資料以x±s表示,率的參數比較采用χ2檢驗方法,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方法。
2.1 院內感染原因分析 對老年護理院內感染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老年患者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年齡大、住院時間長、臥床、翻身受限、吞咽障礙、留置導管、病房通風差、廣譜抗生素藥物的使用、激素的使用等。見表1。

表1 老年病房院內感染潛在危險因素分析(n,%)
2.2 干預效果分析 對院內感染知識的知曉率醫生較高,干預前與干預后均為100%,護士干預前為77.8%,干預后為100%,護工、病人和家屬對院內感染的認知嚴重不足,干預前為0,沒有任何認知,干預后分別為72.2%和46.4%。合理使用抗生素知曉率醫生較高,干預前為83.3%,干預后為100%,護士干預前為72.2%,干預后為94.4%,而護工、病人和家屬自己使用抗生素方面的意識比較淡薄,干預前都缺乏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觀念(為0),干預后分別為66.7%和53.6%。病人和家屬在消毒隔離方面認識也比較差,干預前均分別為44.4%和0.0,干預后為 83.3%和 57.1%,醫生對此知曉率始終為100%,護士則由94.4%升高為100%。對于及時洗手的知曉情況,醫生始終為100%,護士由 94.4%升至100%,護工由61.1%升至100%,病人及家屬由53.6%升至96.4%。對于護工及病人和家屬干預前后效果顯著(P<0.01,P<0.05)。
對照組住院老年患者的感染率為45.3%,感染性疾病以呼吸道感染為最多,其次是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干預組感染率為27.2%,感染性疾病仍以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為前三位疾病。從干預效果分析結果看,總體院內感染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P=0.001)。各種院內感染性疾病中以呼吸道感染降低程度最多(P=0.04),其他感染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無差異。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院感染發生率比較〔n(%)〕
本文結果顯示造成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年齡大、住院時間長、臥床、翻身受限、吞咽障礙、留置導管、病房通風差、廣譜抗生素藥物的使用、激素等的使用。除此之外,護工、病人、家屬對院內感染知識的欠缺以及病人在消毒隔離措施上的執行不利也是導致院內感染發生的因素。老年病人局部臟器由于生理功能減退及病理改變或損傷常常導致抵抗力下降,從而使該臟器更易發生院內感染〔2〕。
洗手對于降低院內感染有著重要的作用,應注意及時、正確的洗手,選擇易于接受的洗手方法。有報道認為〔3〕,護理人員經手傳播病原的幾率與接觸病人的次數成正相關。正確的洗手類型為指端間、手心、手背型,可保證洗凈雙手,從而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英國手衛生協作組認為,醫務人員除使用肥皂和水清洗手外,還應在接觸兩位病人之間使用酒精甘油擦手。酒精擦手且比肥皂刺激性小,在行走和交談時也可進行,還能消除人們對洗手的反感和皮膚的損傷〔4〕。應規范洗手操作程序,加強護理人員的無菌觀念,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本調查表明,老年護理院患者院內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占63%,且病房通風不良可能是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因此病房應定時通風換氣,嚴格室內空氣消毒制度,減少陪視人員;采用一次性吸氧管和吸痰管,嚴禁重復使用;做好消毒隔離,按常規同病室收治同病種病人,避免交叉感染;空調過濾網應定期清潔〔5〕;對機械通氣病人,應加強機械通氣氣管套(導)管及呼吸環路的護理,定期更換氣路管道,及時浸泡消毒,環路冷凝液是高污染物質,要避免倒流入肺,并定期排空收集瓶。
老年護理病房院內感染是多種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任何單一措施無法明顯改善院內感染的發生情況。本調查結果顯示,采取綜合干預措施,對降低院內感染有較好的效果。預防院內感染,應對醫護人員、護工、家屬進行培訓與教育,提高人們對預防院內感染的重要性的認識,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強化護理管理,加強對醫療護理工作有關的勤雜人員的消毒、滅菌、隔離等基本知識和基本權利的培訓〔6〕。加強基礎護理、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舒適的環境、適量的運動等也是控制院內感染重要的途徑。
1 凌 紅.160例老年病人醫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對策〔J〕.河北醫學,2002;8(10):954-5.
2 韓培華.2850例老年病人醫院感染調查〔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2;6(2):185-6.
3 Cooper BS,Medley GF,Scott GM.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stochastic and management effects〔J〕.J Hosp Infect,1999;43(2):131-47.
4 Boyce JM,Kelliher S,Vallande N.Skin irritation and dryness associ-ated with two hand-hygiene regimens:soap-and-water hand washing versus hand antisepsis with an alcoholic hand gel〔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0;21(7):442-8.
5 陸佩芳,于志臻,趙尚敏,等.1840例老年人院內感染前瞻性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1):41-2.
6 孫海英,方 力,俞慧琴,等.某老年護理病房院內感染綜合干預模式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3):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