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儲昭昉
(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北京100029;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230026)
隨著競爭的加劇、顧客期望的不斷提高,供應鏈逐漸替代單個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1]。因此,供應鏈成員間的協作已經成為影響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2]。供應鏈整合,作為管理供應鏈成員間協作過程的一種戰略,已經得到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廣泛重視[3]。實踐經驗表明通過供應鏈整合可以提高供應鏈的柔性,從而更好地適應企業在個性化、多樣化上的競爭,滿足顧客的定制化和差異化的需求。學術研究發現通過供應鏈整合可以幫助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增加市場競爭能力、提高績效[3-4]。
目前約有80%的制造型企業將它們超過60%(以物流成本計)的物流業務外包給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5],因此第三方物流企業在供應鏈協作和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6-7]。然而,學術界對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供應鏈整合(簡稱第三方物流整合)研究卻非常有限[6]。不同于一般的制造業供應鏈整合,第三方物流企業不僅與其客戶打交道還與其客戶的客戶和/或供應商打交道,這種與供應鏈成員的廣泛互動使得第三方物流企業能夠了解供應鏈成員的需求、便于收集信息,從而有利于充當供應鏈成員間溝通的橋梁[5]。因此,第三方物流整合對供應鏈管理尤為重要。同時也正是由于這種廣泛的互動,與其它供應鏈成員的關系對第三方物流整合異常重要。
盡管Jayaram and Tan(2011)強調了第三方物流企業在供應鏈整合中的作用[6],但是少有實證對此進行檢驗。而文獻大都集中于制造業供應鏈整合的研究[3,8-9]。所謂的供應鏈整合戰略是指企業為創造客戶價值(在部門間和供應鏈成員間)對供應鏈各種流程所進行戰略協作管理,它強調企業內部各部門間以及供應鏈成員間的協調與合作[10]。在文獻中,供應鏈整合構念是指企業實施這種戰略的程度,即內部各部門間以及供應鏈成員間的戰略協作的程度[3]。學者們對供應鏈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其概念和維度的研究[11],認為供應鏈整合可分為內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前者是指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戰略協作管理程度,后者是指供應鏈成員跨組織間的戰略協作管理的程度[3]。通常外部整合又可以分為供應商整合和客戶整合[12]。二是對供應鏈整合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的研究[6,8,12],認為供應鏈整合可以促進企業在柔性、時間和個性化上競爭[10],幫助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盡管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廣泛深入,但其實證結論并不統一。供應鏈整合研究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首先,缺少對影響供應鏈整合的因素的研究[3,9],然而在明確供應鏈整合確實能夠促進企業獲取競爭優勢之后,就需要了解如何實現供應鏈整合,從而需要對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其次,缺少對服務供應鏈整合的研究,尤其缺少對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供應鏈整合的研究[6],如前文所述第三方物流整合與傳統制造業供應鏈整合存在著許多本質的差別,如在服務供應鏈中并不實現所有權的轉移,第三方物流的廣泛聯系突顯其關系管理的重要性等,因此需要對第三方物流整合進行專門的研究;再次,已有供應鏈整合文獻多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基于中國的研究相對較少,還很不充分。然而中國高速的經濟增長、獨特的文化特征和轉型經濟的背景都會影響中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特別是涉及供應鏈成員間協作的關系管理方式(在中國,個人關系尤為重要,而西方則更強調系統的信任和合同),因此西方的管理理論(特別是供應鏈整合理論)需要在中國進一步檢驗[3,13]。
為彌補文獻的不足,本文探索我國第三方物流整合的影響因素及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本文將之定義為第三方物流企業參與整個供應鏈的(物流管理)戰略協作管理的程度。本文的研究目標包括:(1)研究第三方物流整合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以及關系歷史長度對這種促進作用的影響;(2)探索第三方物流整合的關系型前置因素。較之現有文獻,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的貢獻:首先,與文獻中很少探討供應鏈整合的前置因素不同,本文識別了第三方物流整合的關系型前置因素。其次,本文探索了關系歷史長度對第三方物流整合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影響,豐富了供應鏈整合與企業績效關系文獻。最后,本文以中國物流外包關系為研究背景,第三方物流整合為研究對象,是及時的,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價值。在我國制造業服務化、國家高度重視物流業(2009年入選“十大振興產業”惟一的服務業)發展、電子商務越來越發達的背景下,第三方物流的作用愈發重要。然而現階段我國社會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新世紀以來約占的GDP的近20%,而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低于10%[13]。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是促進我國物流業發展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當務之急。實現第三方物流整合,能夠有效降低物流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因此,本文研究我國第三方物流整合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為實現以上研究目標,本文基于對130家物流用戶企業的問卷調查數據,采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第三方物流重要性、對第三方物流的信任都通過提高關系承諾促進第三方物流整合。而第三方物流整合促進企業績效的提高,并且這種促進作用會受到是關系歷史長度的影響。
本文的組織如下:下一節是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設,緊接著是研究方法的介紹,然后是分析和討論,最后是文章的研究結論和管理啟示。
為深入研究我國第三方物流整合,本文建立如圖1所示的概念模型進行實證檢驗。模型包括三個部分:關系型前置因素、第三方物流整合和企業績效。下面詳細介紹每一部分并建立研究假設。

圖1 概念模型
1.承諾與第三方物流整合
關系承諾是指關系的一方對交易關系投入金融資源、實物資源或者關系資源的意愿[3],即關系一方愿意為關系的繼續付出努力的程度。在供應鏈中,關系承諾是指供應鏈成員發展和維持穩定的、長期的雙邊關系的一種態度。通常關系承諾又分為規范型承諾和工具型承諾。前者是基于歸屬感,即將彼此關系視為整體,而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歸屬感。在這種承諾下,關系繼續是雙方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愿,強調站在關系整體的立場考慮雙方的利益。它的核心是信任,相信對方不會發生機會主義行為。而后者是基于精于算計的承諾,做出承諾是期望得到對方有利于自己的回應行為,這種承諾是由外在的獎勵和懲罰來驅動的。兩種承諾的區別在于,關系一方做出規范型承諾是因為他想建立和維持一個自己滿意的關系;而做出工具型承諾是因為他想得到對方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回應[14]。但是很多文獻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的關系承諾未加區分[3]。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供應鏈整合是一種有效的交易治理機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保護專用資產投資。從而,作為專用資產投資的關系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有正向的影響。事實上,規范型承諾強調對關系整體的歸屬感,在做決策的時候會考慮關系雙方整體利益,從而有利于降低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這就有利于發展一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有利于關系雙方進行溝通和信息共享,進而有利于供應鏈整合。這一點在實證文獻中已經得到了證實,如Zhao等(2008)在研究制造業客戶整合時發現規范型關系承諾對客戶整合有正向影響。Wu等(2004)在研究供應鏈承諾對商業整合的影響中發現規范型承諾可以增強供應鏈協作,進而促進供應鏈整合[15]。
研究工具型承諾的文獻較少,工具型承諾不同于規范型承諾,它基于精于算計的利益。但它通常表現為關系專用資產投資。當關系一方認為投資關系專用資產會促使對方也進行相應投資,而且這會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的時候,就進行專用資產投資以此來表明自己繼續關系的態度。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企業通常會利用供應鏈整合戰略來保護專用資產。從而,工具型承諾會促使物流用戶企業實施第三方物流整合。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設:
H1a:規范型關系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有正向影響;
H1b:工具型關系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有正向影響。
2.依賴與承諾
物流用戶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依賴是指物流用戶需要維持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合作關系以實現它的商業目標[16]。資源依賴理論認為這種依賴來自兩個方面:替代不可獲得性和第三方物流重要性。替代不可獲得性是指在市場上不容易找到現有的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或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務的替代企業或資源。一般地,當可替代的候選企業和交易資源都很少時,依賴程度就會增加[17]。第三方物流重要性是指第三方物流企業所提供的物流服務對用戶企業財務和戰略的重要性[18]。企業從交易關系中得到的結果越重要、價值越高,該企業就越依賴于這個關系[17]。資源依賴理論認為建立和長期維持合作的交易關系是獲取重要資源、管理這種依賴的重要途徑之一。這就是說,當第三方物流企業所提供的物流服務的替代服務非常少,這種物流服務的價值越高、重要性越強,物流用戶企業就越希望維持與該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合作關系,從而對該關系建立更高水平的承諾。事實上,這一點在文獻中已經得到驗證。Ryu、So和Koo(2009)研究發現依賴對關系承諾有正向的影響[19]。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設:
H2a:替代不可獲得性對規范型關系承諾有正向影響;
H2b:替代不可獲得性對工具型關系承諾有正向影響;
H3a:第三方物流重要性對規范型關系承諾有正向影響;
H3b:第三方物流重要性對工具型關系承諾有正向影響。
3.信任與承諾
自Morgan和Hunt(1994)建立信任——承諾理論以來,信任和承諾一直是組織關系研究和關系營銷研究的主要構念[20]。信任是指一方對另一方在可信性、能力和善意上的信心,并且信賴的意愿。因此信任通常有三個維度:可信性信任、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研究表明信任是承諾的基礎,在供應鏈關系中,高水平的信任有利于關系承諾的發展[13,20]。盡管信任和承諾的關系被文獻廣泛地研究,但多數文獻未對它們的維度加以區分。本文檢驗不同類型的信任對不同類型的關系承諾的影響。當物流用戶企業相信其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有能力提供好的服務的時候,它就會更加愿意也更可能延續它們間的交易關系,這就是說,能力信任越強,規范型關系承諾水平越高。另外,一方面,物流用戶企業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能力越是信任,就越是相信和對方合作能夠獲取更多的利益,從而愿意做出更高水平的工具型關系承諾。善意的信任表示物流用戶相信第三方物流企業會關心自己利益,從而也愿意關心對方利益,站在關系整體的立場做決策。這表明善意的信任會促進規范型關系承諾。另一方面,善意的信任越強,物流用戶企業就越是相信對方不會發生機會主義行為,自己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從而敢于進行專用資產投資,做出更高水平的工具型承諾。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設:
H4a:善意信任對規范型關系承諾有正向影響;
H4b:善意信任對工具型關系承諾有正向影響;
H5a:能力信任對規范型關系承諾有正向影響;
H5b:能力信任對工具型關系承諾有正向影響。
1.第三方物流整合與財務績效
近年來,供應鏈整合與企業績效及供應鏈績效的關系一直是供應鏈管理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多數實證結果都表明供應鏈整合對企業績效和供應鏈績效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4,12]。作為供應鏈整合的一種類型,第三方物流整合也有利于提高企業績效。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物流業務外包,物流外包成為企業降低成本,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渠道。物流用戶企業越來越依賴于第三方物流企業來降低其物流成本,因此,第三方物流整合能夠有效提高物流運營效率、降低物流交易成本,進而促進企業績效的改進。事實上,Jayaram和Tan(2010)實證發現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供應鏈整合對績效有正向的影響[6]。特別是在中國,社會物流成本普遍過高的情況下,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間很大,從而第三方物流整合對提高企業績效的作用越強。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6:第三方物流整合對企業財務績效有正向影響。
2.關系歷史長度的調節作用
很多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并不是事先計劃發展的,而是由于環境造就的[21]。因此,關系歷史對這個關系的好壞及其合作的規范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通常關系歷史越久越有利于兩個組織間的合作[19]。實際上,供應鏈成員間的協作需要彼此的信任和默契。而信任和默契都是需要時間慢慢培養,因此在一個長期合作的關系中,多次的合作行為會促使供應鏈成員間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從而其協作管理的程度(即整合)相對較高。根據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在這樣的物流外包關系中,第三物流整合對財務績效的邊際影響會降低。而在一個新建立的合作的關系中,由于彼此的合作規范還沒有形成,其協作相對較難實現。因此,此時進行協作管理(即整合),盡管難度較大,但效果將非常好。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7:關系歷史長度對第三方物流整合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有調節作用。
本研究主要調研在中國大陸經營的物流用戶企業(即存在物流外包業務的企業)。調研的對象為企業的物流相關負責人。調研方法為面對面的調查和電子郵件調查。共發出500份問卷,回收134份完整問卷,回收率達到26.8%,相比于其它針對我國物流業的研究[13,22],該回收率是可以接受的。經數據的甄別程序,發現有4份問卷存在大量缺失值或異常值,因此130份有效問卷用于本文的研究。
本文樣本的描述統計如表1如示。從所有制結構來看,私營企業最多,占了44.6%;其它三種所有制結構企業基本差不多,國有企業占了16.9%,合資企業占17.7%,外資企業占20.8%。從經營時間來看,在大陸經營不到于10年的新企業約占1/3(34.7%),不少于20年的老企業相對較少僅占17.7%,其余47.6%的企業在大陸的經營年限都在10到20年之間。從企業的規模來看,全職員工人數少于100人的小企業約占1/4,人數超過1000人的大企業也約占1/4,剩下的1/2是中型企業,全職員工人數在100到1000之間。有近一半(49.2%)的企業年銷售額過億,其中超過3億的約占30%,年銷售額低于千萬的約占20%,剩下的年銷售額在1千萬到1億之間。從行業分布來看,制造業最多,占了近3/5,其次是進出口分銷商占16.2%,零售業占了12.3%,剩下的12.3%由其它行業企業組成。從物流外包關系合作的歷史來看,低于4年的關系占35%,超過8年關系占29.3%,其余企業的合作時間在4到8年之間。從第三方物流企業供應商的類型來,提供綜合服務的物流企業占了50%,而提供單一運輸服務的運輸企業占了37.8%,快遞企業占7.6%,倉儲企業占4.6%。

表1 樣本特征
根據 Armstrong 和 Overton(1977)[23]建議的程序,本文檢驗了不反應偏差。通過電話催促得到的后反應樣本與先前收到的樣本進行比較,T檢驗顯示各研究構念和樣本企業特征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本文的樣本具有一致性。
為確保測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本文盡可能地采用文獻中已經證明其信度和效度的量表,然后通過專家座談和實驗研究進行適當的修改以適用于我國物流外包關系的研究。最終的測量量表見附錄A,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本文的主要研究構念的測量。
受訪企業根據其最主要的第三方物流供應商(以費用計算,即采購物流服務費用最多的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的情況回答相關問題。除了關系歷史長度采用單指標測量(即實際合作年限),其它所有構念都采用多指標測量量表。關系承諾(包括規范型承諾和工具型承諾)的測量指標來自Zhao等(2008),并做適當修改,共10個測量指標,其中規范型承諾指標6個,工具型承諾指標4個;依賴(包括替代不可獲得性和第三方物流重要性)的測量量表來自Cai和Yang(2008),并做適當修改,共8個測量指標,替代不可獲得性和第三方物流重要性各4個;信任(包括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的測量指標以 Ganesan(1994)[24]、Coulter和Coulter(2002)[25]發展的測量指標修改而成,共10個測量指標,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各5個;第三方物流整合的指標根據 Narasimhan和 Kim(2002)[26]、Stank,Keller 和 Daugherty(2001)[27]關于供應鏈整合的測量指標修改而成,有9個測量指標。所有測量指標都采用Likert 7分量表,受訪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對指標的陳述的同意程度打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
財務績效采用類似Huo等(2008)[28]的測量方法,即利用年利潤增長率、年銷售增長率、年銷售回報增長率和年資產回報增長率來測量。受訪企業根據過去兩年的經驗比較該公司與主要競爭對手在這四個方面的表現并進行打分,“1”表示“比競爭對手差很多”,“7”表示“比競爭對手好很多”。
在檢驗研究假設前需要先檢驗測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29]。本文利用 SmarPLS 2.0M3 軟件[30]做驗證性因子分析來檢驗測量量表的信度、收斂效度和區分效度。本文計算Cronbach's alpha系數和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來檢驗信度。從表2中可以看出,各研究構念的Cronbach's alpha系數和C.R.都大于0.7,表明本文的測量量表具有很高的信度[31]。本文采用因子載荷和平均提取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作為檢驗量表收斂效度的指標。如表2所示,所有指標的因子載荷都大于0.7(除了第三方物流整合的第3、4個指標的載荷略小于0.7),且都在0.01的水平下顯著,而且所有研究構念的AVE都大于0.5,這說明本文的測量量表具有較好的收斂效度[30]。

表2 測量模型
通過比較每個構念的AVE的算術平方根與這個構念與其它研究構念的相關系數的大小來檢驗測量量表的區分效度,從表3可見,對角線上的AVE的算術平方根都大于左下方的相關系數,表明本文的測量量表具有較好的區分效度[29]。

續表
本文利用SmarPLS 2.0M3軟件[29]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研究假設。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結構方程模型具有以下優勢:更適用于檢驗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和自變量的預測能力[32],而且它不要求數據的正態分布[32],適用的數據的范圍更廣,特別地,它處理小樣本數據的能力更強[32]。由于本文樣本僅為130,相對較小,因此,本文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結構方程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估計結果如圖2所示。在12個研究假設中有5個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支持,1個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支持,2個在0.10的顯著性水平下支持,其余4個不顯著。本文的研究模型分別解釋了規范型承諾和工具型承諾的55.5%和24.9%的方差,說明依賴和信任能夠很好地預測關系承諾的水平。研究模型還分別解釋了第三方物流整合和財務績效的37.5%和16.1%的方差,表明承諾能很好的預測第三方物流整合,后者又對企業財務績效有一定的預測能力。
各個研究假設的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下一節將詳細分析和討論研究結果。
從圖2可以看出,關系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規范型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b=0.545,p<0.01),而工具型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的正向影響(b=0.124)在0.10的水平下顯著。該研究結論與Zhao等(2008)關于制造業的商品供應鏈整合的研究基本一致,規范型關系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促進作用比工具型關系承諾的促進作用更
為顯著。這說明服務供應鏈整合和商品供應鏈整合有相似之處,在一個相互承諾的供應鏈關系中更容易實現供應鏈整合。規范型承諾強調長期導向和對關系整體的隸屬性,有利于關系雙方在戰略層面上的協作,從而促進第三方物流整合。而工具型承諾只是計算短期的獎勵懲罰,不足以促進戰略層面上的合作,從而對第三方物流整合的影響相對較小且不是特別顯著。這一發現對物流用戶企業非常重要,物流用戶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對彼此關系的規范型承諾以更快地實現第三方物流整合,這就要求它們需要站在關系整體的立場考慮問題,愿意為了物流外包關系的繼續做出一定的犧牲,愿意做出更多的努力促使關系的繼續。

表3 相關系數表

圖2 結構方程估計結果

表4 假設檢驗結果
從圖2可以發現依賴的不同維度對不同類型的關系承諾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替代不可獲得性對規范型承諾和工具型承諾的影響都不顯著;第三方物流重要性對規范型承諾有顯著的正向影響(b=0.220,p<0.01),而對工具型承諾沒有影響。這說明只有當物流用戶認為其第三方物流企業所提供的物流服務對其戰略和財務目標都非常重要時,才會對物流外包關系做出高水平的規范型關系承諾,才會愿意將這個關系繼續下去。因此,第三方物流企業如果想要保持這個客戶,就需要通過提供復雜的、高質量的、高附加值的、定制的物流服務以展示其重要性。替代不可獲得性的影響不顯著與我國現階段物流市場的現狀有關,現階段我國物流市場還處于發展階段,市場交易的物流服務依然以傳統的物流服務(如運輸、快遞、倉儲等)為主,而高端的、復雜的、高附加值的綜合物流服務(如供應鏈優化等)非常少,市場競爭依然是價格競爭為主,各物流企業之間缺少差異化,從而替代不可獲得性對今天的物流用戶來說不是一個問題,他們可以容易找到替代物流供應商。
信任和承諾的關系已經被文獻廣泛研究過,一般認為信任對關系承諾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本文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信任對不同類型的承諾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善意信任只對規范型承諾有顯著正向影響(b=0.459,p<0.01),而對工具型承諾沒有影響;能力信任盡管對規范型承諾和工具型承諾都有顯著影響(系數分別是0.212和0.421且都在0.01水下顯著),但對工具型承諾的影響更大。這一研究結果對第三方物流企業有很重要的啟示,第三方物流企業如果在做決策時考慮、關心用戶企業福利,讓用戶企業對其產生善意的信任,就可以增強用戶企業對彼此合作關系的規范型承諾,這就可以使彼此的合作繼續下去,實現長期導向,從而提高了顧客忠誠度。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通過提供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務向用戶企業展示其專業能力,使用戶企業對其產生能力的信任,既可以增加用戶企業的規范型承諾又可以促進用戶企業提高工具型承諾。而對物流用戶企業來說,如果相信其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善意和能力,就可以對該物流外包關系實施更高水平的規范型承諾,從而有利于盡快實現第三方物流整合。
總的來說,第三方物流企業需要通過提供的物流服務向用戶企業展示其專業能力,展示對用戶企業的重要性,來提高用戶企業對其能力的信任和依賴程度,或通過關心用戶企業福利讓客戶提高對其的善意信任,以此來促使用戶企業更高水平的規范型關系承諾。而物流用戶企業則可以通過對物流外包關系實施更高水平的規范型承諾來更快實現第三方物流整合。
從圖2可見,第三方物流整合對財務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b=0.272,p<0.01)。這一研究結果與大多數關于商品供應鏈整合的研究結論相一致。說明第三方物流整合和商品供應鏈整合一樣都能促進企業績效改進。實際上,物流管理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物流成本占商品成本的比重非常高。因此通過第三方物流整合降低物流成本能夠促進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特別地,我國現階段社會物流成本過高,降低企業物流成本還有很大的空間。實施第三方物流整合改進企業的財務績效效果明顯,同時實施第三方物流整合也是降低我國社會物流成本有效舉措之一。
從圖2中可以看出關系長度對第三方物流整合與財務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是負向顯著的(b=-0.130,p<0.10),表明在新建立的物流外包關系中,第三方物流整合對財務績效的促進作用更大。這一發現符合邊際遞減規律。事實上,文獻研究已經表明關系歷史長度有利于供應鏈合作[17]。這是因為合作規范是在長期多次的互動中不斷形成的。而且第三方物流整合所要求的相互間的信任和承諾也是需要時間和多次互動來培養。因此,在一個長期關系中,其合作程度高,易于實現整合,從而其第三方物流整合的程度也相對較高。由于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此時第三方物流整合對財務績效的邊際影響相對較小。這一發現表明,在物流外包關系管理中,盡早地實施第三方物流整合會給企業帶來更好的財務績效,事半功倍。
本文利用130家物流用戶企業的問卷調查數據,研究了第三方物流整合的關系型前置因素及其對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在12個假設中有8個被支持,4個不支持。表明第三方物流的替代性和工具型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沒有影響。而規范型關系承諾會促進第三方物流整合。與文獻中直接研究依賴和信任對供應鏈整合的影響不同,本文發現第三方物流重要性、善意信任和能力信任都通過規范型關系承諾促進第三方物流整合。與文獻相似,本文發現第三方物流整合能夠顯著地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特別地,本文還發現這種促進作用會受到是關系歷史長度的影響,在新建立的物流外包關系中這種促進作用更大,豐富了供應鏈整合——績效關系文獻。
本文的研究結論對我國物流用戶企業和第三方物流企業都有重要的管理啟示。首先,研究表明第三方物流整合能夠促進企業的財務績效,所以我國物流用戶企業可以通過與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物流整合來管理物流外包關系、改進企業績效。此外,研究還發現在新建立的物流外包關系中第三方物流整合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更大。說明我國物流用戶在物流外包關系管理中盡早地實施第三方物流整合,對企業改進財務績效的收效應該更大,可以事半功倍。其次,研究表明規范型關系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工具型關系承諾的影響的顯著性較弱。這表明我國物流用戶企業要想盡快實現第三方物流整合需要建立更高水平的規范型關系承諾,即強調長期導向,并能站在關系整體的立場考慮問題,愿意為物流外包關系整體做出一定的犧牲,愿意為關系的繼續付出努力。再次,研究表明第三方物流重要性、善意信任和能力信任對規范型關系承諾有顯著正向影響。這表明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它所提供的物流服務向其用戶展示其重要性(如提供定制服務以滿足用戶的戰略需要等)、提高用戶的善意信任(如關心用戶的福利,做決策時考慮用戶的利益)和能力信任(如提供復雜的、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務等),以此促使用戶對該物流外包關系有更高水平的規范型關系承諾,從而實現供應鏈整合。最后,本文的研究也從側面反應實現第三方物流整合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舉措之一。我國政府和相應的行業協會可以適當引導和幫助企業實現第三方物流整合,積極發展制造業企業與物流企業的戰略聯盟。
本文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局限。首先,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數據是橫截面的,不能反映第三方物流整合隨時間的變化。未來研究可以采用縱向數據進行深入探討。其次,影響第三方物流整合的前置因素很多,本文僅研究關系型前置因素,未來研究可以探討其它方面的前置因素,如果市場導向戰略的影響等。再次,文獻中對供應鏈整合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本文僅考慮關系歷史長度的調節作用,未來研究可以探討其它因素的調節作用,如環境因素、政策因素等。
[1]Fynes B,Voss C,Burca S.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Quality on Quality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6(3):339-354.
[2]李國武,李 璐.企業間合作關系研究的理論視角:述評與比較[J].科學決策,2011(10):78-94.
[3]Zhao X,Huo B,Flynn B B,et al.The Impact of Power an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Manufacturers and customers in a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26(3):368-388.
[4]宋 華,陳金亮.服務供應鏈中服務集成商競爭優勢影響因素的案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S1):296-300.
[5]Wallenburg CM.Innovation in Logistic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Proactive Improvement by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as a Driver of Customer Loyalty[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9,45(2):75-93.
[6] Jayaram J,Tan K-C.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with 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1,125(2):262-271.
[7]楊路明,李 娟.云南中小企業開展第四方物流的環境分析[J].科學決策,2011(2):63-75.
[8]Fabbe-Costes N,Jahre M.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d Performance: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8,19(2):130-154.
[9]Yeung J H Y.,Selen W,Zhang M,etal.The Effects of Trust and Coercive Power on Supplier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20:66-78.[10]陳建華,馬士華.供應鏈管理整合的實現機制和技術解決方案[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6(1):23-31.
[11]Vaart T V D,Donk,D P V.A Critical Review of Survey-based Research in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1:42-55.
[12]Wong C Y,Boon-itt S,Wong C W Y.The Contingency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d Oper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1,29:604-615.
[13]Tian Y,Lai F,Daniel F.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 Logistic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Industrial Management& Data Systems,2008,108(3):346-367.
[14]Brown J R,Lusch R F,Nicholson C Y.Power an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Their Impact on Marketing Channel Member Performance[J].Journal of Retailing,1995,71(4):363-392.
[15]Wu W-Y,Chiang,C-Y,Wu Y-J,et al.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mmitment and Business Integration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04,104(3/4):322-333.
[16]Hofer A R,Knemeyer A M,Dresner M E.Antecedents and Dimensions of Customer Partnering Behavior in Logistic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9,30(2):141-159.
[17]Heide J B,John G.The Role of Dependence Balancing in Safeguarding Transaction-specific Assets in Conventional Channels[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1):20-35.
[18]Cai S,Yang Z.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 Norms in the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The Chinese Experince[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8,44(1):55-70.
[19]Ryu I,So S,Koo C.The Role of Partnership i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Industrial Management& Data Systems,2009,109(4):496-51.
[20]Morgan R M,Hunt S D.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3):20-38.
[21]Narayandas D,Rangan V K.Building and Sustaining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in Mature industrial Market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July):63-77.
[22]Wang Q,Chu Z,Zhou Q,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J].Transportation Journal,2008,47(3):48-58.
[23]Armstrong JS,Overton TS.Estimating Nonresponse Bias in Mail Survey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7,14(3):396-402.
[24]Ganesan S.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Orientation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2):1-19.
[25]Coulter K S,Coulter R A.Determinants of Trust in a Service Provider:The Moderating Role of Length of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02,16(1):35-50.
[26]Narasimhan R,Kim S W.Effe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Japanese and Korean Firm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303-323.
[27]Stank T P,Keller S B,Daugherty P J.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and Logistics Servic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1,22(1):29-48.
[28]Huo B,Selen W,Yeung J H Y,et al.Understanding Drivers of Performance in the 3PL industry in Hong Ko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8,28(8):722-800.
[29]Fornell C,Larcker D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1):39-50.
[30]Ringle C,Wende M S,Will.SmartPLS 2.0 M3[M].Hamburg,Germany:University of Hamburg,2005.
[31]Nunnally JC,Bernstein IH.Psychometric Theory[M].New York:McGraw-Hill,1994.
[32]Gefen D,Straub.D.A Practical Guide to Factorial Validity Using PLS-Graph:Tutorial and Annotated Example[J].Communications of AIS,2005,16: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