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當代醫藥》記者 凌 寒
開通“罪犯血管”,貴在自主創新
——訪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兼心內科主任于波教授
文圖/《中國當代醫藥》記者 凌 寒

2012年 10月 12日,第二十三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暨亞太心臟大會 (以下簡稱“長城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在本屆“長城會”上記者獲悉,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兼心內科主任于波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系統(OCT)技術,并特別選取了目前國際應用比例最高的Xience V支架與自主創新的BuMA支架進行頭對頭比較,開展了一項 “應用OCT評價BuMA支架植入后血管內皮化的3個月結果”的相關研究。研究發現,BuMA與Xience V植入后3個月均能在支架小梁上形成很好的內膜覆蓋。
據了解,目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仍是能夠及時有效地開通“罪犯血管”,實現最佳“再灌注”治療的首選治療策略;而于波教授領銜開展的這項研究,對于我國醫藥衛生領域不斷取得的自主創新的技術成就,挑戰并媲美國外同類技術提供了又一例嶄新的佐證!就此話題,本刊記者對于波教授做了深入采訪。
在采訪中,于波教授首先向記者介紹了目前我國心血管疾病乃至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趨勢及首選治療策略。他說:“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心血管發病呈逐年增長趨勢:我國每年有30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例數的40%;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達到54萬人,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發病機制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病變的基礎上,斑塊破裂形成血栓急性堵塞血管腔,造成心肌缺血損傷。面對此類疾病,其治療關鍵是,應盡快有效開通 ‘罪犯血管’,改善心肌灌注,盡可能減少心肌組織的損害。但在目前,PCI術仍是能夠及時有效地開通‘罪犯血管’,實現最佳‘再灌注’治療的首選治療策略。”
談到PCI技術,于波教授進一步介紹說:“根據衛生部新修訂的統計顯示,2011年,我國冠脈PCI介入手術治療數量已經超過34萬例。與大家想象的不同,我國的介入治療手術還需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加,以挽救更多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命。估計到5年之后,我國冠脈介入手術量將超過美國的統計數據——美國2011年為50萬例——成為世界第一。”
于波教授認為:“冠脈介入技術的發展歷程,是一個在不斷突破中不斷遇到新挑戰的過程。隨著冠脈介入治療從單純球囊擴張,到金屬裸支架,再到藥物支架的不斷進步,支架內在狹窄率已經從30%~50%降低到10%以內,但是在醫療實踐中人們發現,應用藥物支架與金屬裸支架的長期臨床死亡率并沒有顯著差異;研究還發現,其中一些沒有被血管內皮覆蓋的支架金屬小梁可以遠期形成血栓,造成遠期支架內再狹窄并引發心血管事件甚至死亡。目前,多方面歸因研究把血管內皮化作為可能降低晚期血栓進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藥物支架的研發也從如何促進內皮化角度來評判。理想的藥物支架,就是最大程度地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和移行,最小程度地影響內皮細胞結構和功能恢復,促進內皮化。”
“在過去,我們在臨床治療中以進口支架為主,但隨著冠脈PCI介入研發和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發展,我國國產化冠脈支架也不斷涌現,有些已經形成品牌,有些還是具有自主創新專利的中國品牌——例如BuMA。”于波教授接著說,“類似BuMA這些國產支架的出現,實際上也給中國專家們提供了更多研發合作的平臺和機會。心血管醫生可以設計更多的臨床研究,總結和分析更多的臨床治療結果,大家協力把中國冠脈介入的產學研一條龍水準向國際更高級別推動,這是一種創新,也是中國冠脈介入治療發展需要的一支推動力量。”
在采訪中,于波教授的話題還從醫學學術問題出發而觸及了市場營銷領域。他說:“從市場發展的角度上,我們也要注意到一個特殊現象——很久以來,國際醫藥技術的研發和醫藥產品的營銷都處在一個分離狀態,也即眾多創新技術源自一些聚焦研發的小型機構,但最終大規模走向全球市場則是依靠數量有限的幾個超級企業。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從一個概念轉變成技術,只需要一些具有奉獻精神的科學家即可,而一個技術演變成一個產品,特別是有競爭力的產品,所需要的因素就變得非常復雜了——這也就是我們不斷聽到企業并購新聞的原因之一。”
于波教授進一步闡述說:“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在我國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我國在各行各業都不斷取得自主創新的技術成就,獲得了國際上的普遍贊譽,這其中也不乏醫藥產品。在自主創新的浪潮中,賽諾醫療科學技術有限公司致力于生物材料、金屬材料、機械加工、醫學、現代生物學相關技術的創新和轉化,采用國際專利的電子接枝涂層技術,成功研制出新一代無安全隱患的生物降解載藥層冠脈支架系統,可成功解決載藥層冠脈支架普遍存在的載藥涂層與支架表面開裂和藥物釋放后的殘留問題,有效抑制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后期血栓形成。”
于波教授認為:“由于冠脈介入的發展是在不斷突破中不斷遇到新的挑戰,隨著冠脈介入治療從單純球囊擴張,到金屬裸支架,再到藥物支架的不斷進步,支架內在狹窄率已經從30%~50%的這一水平,經過20%,再降低到10%以內。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發現,應用藥物支架與金屬裸支架的長期臨床死亡率并沒有顯著差異,經過很多研究分析發現,其中一些沒有被血管內皮覆蓋的支架金屬小梁可以遠期形成血栓,造成遠期支架內再狹窄并引發心血管事件甚至死亡。目前,各方面歸因研究把血管內皮化作為可能降低晚期血栓進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藥物支架的研發也從如何促進內皮化角度來評判;而理想的藥物支架,就是最大程度地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和移行,最小程度地影響內皮細胞結構和功能恢復,促進血管內皮化。我們都知道,藥物支架從2000年問世以來已經歷經了12年,應該說這12年是非常輝煌的12年。自從有了藥物洗脫支架之后,‘再狹窄’這個長期的堡壘已經基本被攻克;但在輝煌的同時,藥物支架也歷經了一些風雨和困難,尤其是前幾年有關藥物支架晚期血栓的問題,國外最近幾年在這個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和支架的改進,尤其是新一代的、國外的品牌支架像Xience V這樣的支架,最近幾年來的研究顯示其結果已經明顯優于第一代支架。作為國產的藥物支架,盡管我們的品牌目前有可能是全球品牌數量最多,能否在新一輪改革浪潮中跟上腳步,是大家拭目以待的問題。”
于波教授繼續說:“還有一點也是需要說明的:隨著更多數量冠心病患者能接受到PCI治療和藥物支架應用的不斷增加,冠脈介入再狹窄率進一步減少,但是術后仍需要進行長期雙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如果臨床科研能顯示某些藥物支架可縮短雙抗血小板治療療程,尤其是自主研發的國產支架,患者將既通過手術方面,又通過術后藥物治療方面控制經濟負擔,同時還可以減少因長期抗血小板治療伴隨的可能出血風險,這是一舉多得的事兒。”
談到這里,于波教授的話話題回到BuMA支架上,他說:“我國自主創新的BuMA支架的技術研發就是針對降低晚期血栓的。它通過國際專利的電子接枝涂層技術,不僅保持了穩定的藥物涂層發揮藥物支架降低在狹窄作用,還保證了藥物按時完全釋放促進血管內皮化作用,降低晚期支架血栓,基礎和臨床循證醫學證據均證明其再現完美內皮化作用,從科研角度講,我期待不斷創新和探索的臨床研究。”
采訪前記者了解到,為了保護患者的臨床獲益并驗證新型藥物支架的促進內皮化作用,于波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系統(OCT)技術,并特別選取了目前國際應用比例最高的Xience V支架與自主創新的BuMA支架進行頭對頭比較,以觀察其植入后3個月的內皮化效果。這項前瞻、隨機、單盲單中心的研究其本身就具有多項創新點。例如利用俗稱 “光學活檢”的OCT技術,可以更加精確地評估血管腔內支架表面內膜的覆蓋情況以及支架小梁與血管內膜的關系;在同一支血管內比較不同支架內皮覆蓋的對照研究設計可以減少許多干擾因素。
另據了解,擔任著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兼心內科主任的于波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心臟移植免疫監測及治療、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機制研究及OCT易損斑塊檢測、心臟病介入診斷及治療等方面的研究,他擅長心臟病介入診斷與治療,在冠心病介入治療、安置人工起搏器、射頻消融、先心病介入封堵、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化學消融以及二尖瓣狹窄球囊擴張等方面,積極進行醫療新技術的開展工作,在國內及省內率先開展了三十余項介入新療法。同時,于波教授還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支架內脂質斑塊破裂是導致極晚期支架內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最先應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評價肺動脈高壓肺血管及心臟移植物血管病變;他在國內首先開展的主要技術有,OCT在介入診療中的應用、明膠海綿封堵細小動脈導管未閉、外傷性室間隔缺損封堵、主動脈竇瘤破裂的介入封堵治療、心肌梗死室間隔穿孔封堵術、干下型室間隔缺損封堵術等。而于波教授帶領下的冠脈手術組在全國率先使用光學干涉成像技術輔助復雜冠脈介入治療、在黑龍江省內首先使用冠脈遠端保護裝置進行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旋磨及冠狀動脈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肌病等項目,成為我國北方權威的冠心病介入治療中心。
成立于2004年11月26日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病醫院,是國內知名的心臟病治療中心之一,是東三省唯一一家獲衛生部批準的心血管冠心病、先心病及心律失常介入診療培訓基地。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病醫院還是中國紅十字會胡大一愛心工程北方培訓中心、AED北方培訓基地、教育部省部共建心肌缺血機理與診療技術重點實驗室。該院心內科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擔負著為全國多家醫院進行介入醫生培訓的任務。現在擁有2個導管室,年收治病人約7000余人,年完成介入手術約3000余例;并在國內、省內率先開展了30余項介入新療法。其中,率先在國內開展的OCT的基礎以及臨床研究,應用OCT指導PCI治療到目前已經完成了近600余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樣本數最多的中心。作為首批黑龍江省重點學科之一,目前已形成以心臟病介入治療為中心,醫療、教學、科研齊頭并進的綜合性科室。該院心內科除常規診治高血壓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常見心臟病及各種疑難雜癥,包括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起搏器安置術,心臟電生理檢查,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先心病房缺、室缺及動脈導管未閉封堵手術,瓣膜病球囊擴張術及肥厚性心肌病化學消融等手術,是目前國內開展介入項目較全、開展質量較高的心內科之一。
于波教授帶領這樣一個團隊進行的Xience V支架與自主創新的BuMA支架頭對頭比較研究,其研究結果無疑是令業界信服的。
具體到這項研究,于波教授簡要介紹說,BuMA與 XienceV植入后 3個月,應用OCT對BuMA和Xience V的分別4312個和5279個支架小梁進行檢測,評價支架表面血管內膜覆蓋兩者相當。兩種支架均能在3個月內在支架小梁上形成很好的內膜覆蓋(95.0%vs.94.70% ,BuMA vs.Xience V,P=0.653)。 在 研 究 中 他 們 發 現 :Xience V的2例及BuMA的1例支架整體內膜覆蓋率小于85%(共計2例患者)。兩例病例均為老年女患者(>70yrs),入選情況均為遠端植入BuMA,近端植入Xience V,Xience V其中1例和BuMA的1例發生在同一患者,該患者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3個月時HbA1c為6.8%)。于波教授說,“我們已經完成的3個月的OCT檢測,包括BuMA和Xience V這兩種支架,沒有血栓事件和其他的臨床事件。BuMA支架和XienceV植入3個月,經過OCT的觀察和造影觀察,兩者之間主要內膜覆蓋情況是相當的,支架在3個月內小梁形成很好的內膜覆蓋,95%和94.7%基本上是一樣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觀察者用OCT對于同一病變的支架小梁和內膜厚度覆蓋程度等多個方面結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和準確性。”
于波教授認為:“BuMA支架非常有希望在臨床上與XienceV有相同的表現,現在我們正繼續關注一年和后續的臨床結果。我們想可能在一年的時候還會看到效果。因此,希望我們的Bu-MA支架不但在中國能夠很好地應用于臨床,更希望能為世界上提供一個更好的介入器械。”
基于以上信息,在本屆 “長城會”上,于波教授代表研究團隊發布了上述研究結果。他們的實驗數據證實:在對介入手術后完成隨訪3個月的內皮化結果進行對照分析和總結,發現BuMA與Xience V植入后3個月均能在支架小梁上形成很好的內膜覆蓋。
于波教授進一步解釋說:“需要強調說明的是,該研究的結果不僅增加了BuMA支架和Xience V支架在內皮化作用上的循證醫學證據,也為后續開展縮短PCI患者術后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療程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支持,這將對廣大冠心病患者降低支架和術后藥物治療的經濟負擔、減低因長期抗栓治療造成的風險帶來更多的希望。”
在本屆“長城會”上,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會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聶紹平教授等專家認為,這項研究增加了中國自主研發支架BuMA在內皮化方面與國際一線品牌對比的循證醫學證據;很可能為我們進一步開展縮短PCI患者術后DAPT療程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支持。
對此,霍勇教授詳細評價說:“于波教授帶領他的臨床科研團隊總結了BuMA支架和XienceV在相同患者同一支血管內3個月后血管內皮化的情況,進一步用證據加強了先前3月份CIT大會總結的初步成果。在這個非劣效性研究中,用OCT評判給出了清晰的結果,證明了BuMA支架出色的促進內皮化作用。那么,根據今年歐盟批準Xience V或Xience Prime植入后可以3個月后停用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DAPT)的適應癥。結合本研究結果,可以推測應用國產自主研發品牌Bu-MA支架的患者很可能也可以縮短DAPT療程,該研究可以進一步指導我們開展介入術后縮短抗栓抗血小板藥物療程和進行冠心病患者醫療經濟學方面的研究,這對中國廣大冠心病患者控制手術和術后藥物治療經濟負擔和減低因長期抗血小板治療伴隨的可能風險是很大獲益。”
霍勇教授認為:“隨著藥物支架技術的不斷進步,冠脈介入再狹窄率獲得了持續的下降,使得越來越多的冠心病患者受益于這種微創治療方式,但美中不足的是,PCI術后仍需要進行長期雙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如果臨床科研能顯示某些藥物支架可縮短雙抗血小板治療療程,那么患者將可實現既通過急診PCI術獲得梗塞血管的即刻開通,又通過術后藥物治療方面控制經濟負擔,同時還可以減少因長期抗血小板治療伴隨的可能出血風險,一舉多得。哈醫大二院心內科團隊最近完成的一項臨床科研證實,擁有自主創新專利的BuMA藥物洗脫支架可能就是最佳選擇之一。”
采訪到最后,于波教授再次強調說:“我們的這項研究還需要繼續深入。我們很希望BuMA具有國際品質、具有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從臨床事件和科研方面惠及更多的中國冠心病患者。”
個人簡介
于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兼心內科主任;兼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常委、結構心臟病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醫師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先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會心律分會常委,教育部省部共建心肌缺血機理與診療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醫學考試中心心血管內科專科醫師考試專家委員會專業組副組長,衛生部醫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技術管理專家工作組成員,衛生部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主任及培訓導師,黑龍江省醫學會心血管內科學會主任委員,黑龍江省心血管內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中國臨床新藥(心血管)實驗中心主任,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以及《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等多家核心期刊編委。2012年榮獲“第八屆中國醫師獎”,為行業最高獎。目前承擔國家“973”課題子課題,“863”子課題,負責“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子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及多項省級科研課題及獎項,近5年表SCI收錄文章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