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日本能源與CO2排放現狀、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及其啟示

2012-08-24 02:17:00陳穎健
中國軟科學 2012年9期

孟 浩,陳穎健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戰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一、引言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日益加劇,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熱點。從198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成立,到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通過,再到2007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確立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談判關鍵議題的明確議程。根據京都議定書締約方會議的決定,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應當就發達國家在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進一步量化減排指標達成協議,并通過議定書附件B修正案的方式加以確定。但是,哥本哈根會議只是通過了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這說明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相關談判還很艱苦,達成全球一致性的應對協議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2010年墨西哥坎昆氣候大會通過了《坎昆協議》,取得積極成果。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南非德班舉行,經過兩周的艱難談判,在各方妥協的基礎上,終于達成了“德班一攬子決定”。德班會議取得三大務實成果:①解決了二期承諾問題,避免了《京都議定書》過早退出歷史舞臺,35個發達國家將從2013年1月1日起實施《京都議定書》二期減排;②啟動綠色氣候基金,發達國家將提供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③明確了2020年以后的全球減排安排,決定成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

作為發達的工業化國家,日本經濟增長的四大能源支柱是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核能,因此,日本是歷史上溫室氣體排放貢獻的大國之一,理應采取積極態度與措施,為溫室氣體減排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隨著世界能源形勢的變化與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日本結合本國的CO2排放情況,先后制定出《新國家能源戰略》、“美麗星球50”倡議、《低碳社會建設行動計劃》及可再生能源刺激計劃等一系列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試圖實現向低碳社會轉型。因此,系統分析日本的能源現狀、CO2排放狀況以及相關對策,有利于啟發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我國低碳技術、低碳產業及低碳社會的發展。

二、日本能源現狀

日本的化石能源的資源有限,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主要能源資源匱乏的國家,能源自給率僅4%左右,日本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7.7%、天然氣的96.6% 都依賴進口[1]。本節從日本的能源資源、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3個方面概述日本的能源現狀。

(一)能源資源

日本是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國土面積狹小,能源資源稀缺,儲量極其有限,為了滿足國內需求,原油、天然氣、鈾等能源資源,基本全部依賴進口。日本僅有的能源資源儲備中主要是無煙煤和煙煤,2010年底探明儲量共計350 Mt(百萬噸,Million tonnes),其中無煙煤為 340Mt,煙煤為 10Mt,儲采比382[2](如不特殊說明,能源生產與消費的相關數據均來自BP2011能源統計資料)。

2006年的資料顯示:日本全國共發現12個鈾礦床,探明鈾資源量6000噸[3]。2011年的資料顯示:日本回收成本小于130美元/千克的鈾資源有6600 噸[4]。

(二)能源生產

日本的煤炭生產自1981年的11.1 Mtoe(百萬噸油當量,Million tonnes oil equivalent)逐漸減少到2002年的0.8 Mtoe,此后一直到2009年基本穩定在0.7 Mtoe左右,2010年降至0.5 Mtoe。長期以來煤炭生產總體上處于從遞減到基本穩定的狀態(如圖1所示)。

日本的電力生產自1990年的841.1TWh逐漸增至2008年的1183.7 TWh,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5.5%,為1115.1TWh,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2.8%,達到1145.3 TWh,占世界電力生產總量的5.4%,長期以來電力生產總體上處于遞增狀態(如圖2所示)。

二戰后,日本在原子能領域的研究曾被全面禁止。1953年美國提出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口號,在全面壟斷核武器開發的前提下,美國政府與原子能企業以提供原子能技術援助的名義,開始向日本兜售原子能反應堆和核燃料。日本政府立即做出積極響應,于1954年提出2.35億日元的原子能利用特別追加預算,使日本核能逐漸發展起來。目前,核電已成為日本電力的重要能源來源之一,約占總電力的30%。截至2010年12月31日,日本在運核動力反應堆機組54個,總容量為46.8GW,在建反應堆機組 2個,總容量為2.65GMW,2009年的核電供應量為263.1 TWh,占日本總發電量的29.2%,截至2010年的總運行經驗達 1494年零8個月[5]。日本是僅次于美國(104座)和法國(58座)的世界第三大核能利用大國。但是,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反應堆泄漏事故對其核電產業產生重大影響:前首相菅直人在事故發生后表示,將分階段、逐步降低對核電的依賴,爭取建立一個不依賴核電的社會;新首相野田佳彥發表就職演講時特別提到核電問題,認為日本至少在未來30年內還是應該合理利用既有的核電站,并對輸出核電技術持積極態度。

圖1 1981-2010年日本煤炭生產量的變化狀況

圖2 1990-2010年日本電力生產量的變化狀況

(三)能源消費

日本的石油消費自1965年的87.9 Mt(百萬噸,Million tonnes)快速增至1973年的269.1 Mt后,連續6年基本穩定在250 Mt左右。接著從1980年的237.7Mt逐漸降到1985年的206.3 Mt,此后有小幅增長,1996年達到268.8 Mt,為歷史最高。之后逐步下降,2009年為197.6 Mt,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1.5%,為201.6Mt,占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5.0%,長期以來石油消費總體上處于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波動狀態(如圖3所示)。

日本的天然氣消費從1965年的1.8 Mtoe緩慢增加到1972年的3.7 Mtoe,1973-2008年的35年間從5.3 Mtoe快速增至84.4 Mtoe,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6.5%,為78.7Mtoe,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8.1%,為85.1 Mtoe,約占世界天然氣生產總量的3%,長期以來天然氣消費總體上處于遞增狀態,如圖4所示。

圖3 1965-2010年日本石油消費量的變化狀況

圖4 1965-2009年日本天然氣消費量的變化狀況

圖5 1965-2010年日本煤炭消費量的變化狀況

1965年日本的煤炭消費量為43.6 Mtoe,1970年增至60.2 Mtoe,之后緩慢降到1978年的46.5 Mtoe。1979年開始穩步增長,從50.4 Mtoe增至2008年的128.7 Mtoe,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15.2%,為108.8 Mtoe,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13.7%,達到123.7 Mtoe,占世界煤炭消費總量的3.5%,長期以來煤炭消費總體上處于穩步遞增狀態(如圖5所示)。

日本的水電消費自1965年的70.0TWh增至1966年的 79.8TWh,1967 年降為 69.0TWh,之后逐步增至 1972年的 83.9TWh,1973年回落到70.0TWh(相當于1965年的水平),形成一個周期;1973-1984年的11年間,又形成了一個變化幅度更大的周期;此后波動增至1991年的95.3 TWh,又降到1994年的68.4 TWh,再次形成一個新的周期;如此反復,2010年達到85.1 TWh,占世界水電消費總量的2.5%,長期以來水電消費總體上處于周期性波動增長狀態(如圖6所示)。

日本的核電消費自1966年的0.1 Mtoe緩慢增至1969年的0.2 Mtoe。從1970年開始快速增長,1998年達到74 Mtoe。1999-2002年間基本穩定在72 Mtoe,2003年大幅降至52.1 Mtoe,此后波動變化2010年為66.2 Mtoe,占世界核電消費總量的10.6%,長期以來核電消費總體上處于緩慢增長-快速遞增-波動變化的狀態(如圖7所示)。日本的核電消費帶動了對鈾的需求,2009年全年的鈾需求量為8388噸。

圖6 1965-2010年日本水電消費量的變化狀況

圖7 1966-2010年日本核電消費量的變化狀況

圖8 1990-2010年日本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費量的變化狀況

圖9 1965-2010年日本一次能源消費量的變化狀況

圖10 1965-2010年日本CO2排放量變化情況

日本除水電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主要指風電、地熱能、太陽能及生物質與廢棄物等方面)消費情況自1990年的12.2TWh逐步增至2007年的29.5TWh。受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逐步降到 2010年的 22.6TWh,約占世界總量的3.2%,長期以來可再生能源消費總體上呈先增后減的發展態勢(圖8)。

日本的一次能源消費自1965年的148.9 Mtoe快速增至1973年的345.3 Mtoe,之后緩慢增加到2006年的528.3 Mtoe,再降至2009年的473.0 Mtoe,2010年比 2009年增長 5.9%,為500.9Mtoe(其中,石油201.6 Mtoe,天然氣85.1 Mtoe,煤 炭 123.7 Mtoe,核 電 66.2 Mtoe,水 電19.3 Mtoe,可再生能源5.1 Mtoe),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4.2%,長期以來一次能源消費總體上處于快速增長-緩慢遞增-遞減的發展狀態(如圖9所示)。

三、日本CO2排放現狀

日本作為世界發達國家,已經走過高能耗的工業化發展階段,目前逐步進入低能耗的后工業化發展階段,這可從BP的相關統計數據得到驗證:日本的CO2排放量自1965年的446.1Mt快速增加到1973年的1049.1Mt,這一階段屬于高能耗的工業化階段;隨后日本進入后工業化階段,CO2排放緩慢降低到1982年的935.5Mt,再由1983年的941.5Mt緩慢增加到 2008年的 1389.4Mt,2009年下降到1225.5Mt,2010 比 2009 年 增 加 了 6.8%,為1308.4Mt,占世界總排放量的3.9%,但日本CO2排放的總體發展趨勢是逐漸增大的(圖10)。

根據IEA的統計數據[6],1971-2009年日本人均CO2排放量如圖11所示。總體上,1971年以來人均CO2排放量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從1971年的人均7.23t先增至1975年的7.66t再逐步減到1985年的7.25t,之后逐步遞增到2007年的9.72t,又逐步遞減到2009年的8.58t,1990- 2009年間人均CO2排放量僅下降了0.3%,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日本經濟的不景氣,其人均CO2排放量的增幅開始放緩并逐步下降。

圖11 1971-2007年日本人均CO2排放量[6]

圖12 1971-2009年日本單位GDP的CO2排放量[6]

如果從單位 GDP的 CO2排放量來看,日本1971年以來總體上呈遞減態勢,尤其是1971-1985年間降幅明顯,之后緩慢下降。如圖12所示,從1971年的單位GDP(2000年美元價格與匯率,下同)的CO2排放量0.43 kg快速降至1985年的0.27kg,之后從1990年的0.26kg緩慢減到2009年的 0.22kg,1990-2009年間減少了12.6%。這意味著處于工業化后期的日本,在21世紀降低單位GDP的CO2排放量將越來越困難。

根據IEA的部門法計算,日本1971年的CO2總排放量為 758.8Mt,2007 年增至 1242.3 Mt,2009年降到1092.9Mt,1990-2009年的增幅為2.7%,其中來自煤炭行業的CO2總排放量自1971年的194.1Mt增加到2007年的449.9 Mt,之后逐步降至2009年的 392.4Mt,1990-2009年間的增幅為33.7%;石油行業的CO2總排放量自1971年的556.2Mt增加到1995年的689.5Mt,再逐步降至2009年的492Mt,1990-2009年間的降幅為24.9%;天然氣行業的CO2總排放量自1971年的8.5Mt增加到2007年的209.4Mt,此后降到2009年的204Mt,1990-2009年間的增幅為78.0%(圖13)。

圖13 按部門法計算的1971-2009年日本CO2排放量[6]

圖14 按參考法計算的1971-2009年日本CO2排放量[6]

2009年日本 CO2排放總量為1092.9Mt,其中,來自電力與熱供應的434.4 Mt,其他能源工業的41.3Mt,制造工業與建筑業的238.8Mt,交通的220.1 Mt(其中公路198.2Mt),其他部門的158.2 Mt(其中居民住宅為57.4 Mt)。

根據IEA的參考法計算,日本1971年CO2總排放量為755.6Mt,1980年增至913Mt,1985年降到899.8Mt,2007 年達到1241.1Mt,2009 年降至 1092.9 Mt,1990-2009年間的增幅為1.7%(圖14)。

四、日本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對策

日本作為工業發達國家,在逐漸失去先發優勢后,不甘心在國際舞臺上被邊緣化,一直積極尋找機會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重拾國際話語主導權。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簽署,使國際社會對日本有了新認識;提出建設低碳社會不僅是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暖,而且有助于日本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成為國際低碳領域的主導者。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在科學研究、立法、政策措施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一)提出低碳社會的發展理念

日本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低碳社會的發展理念。進入20世紀90年代,日本陷入前所未有的經濟蕭條,國家競爭力下降。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實現科學技術創新立國的目標,1995年日本制定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并根據該法制定了《第一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1996-2000年)》,其主要內容是徹底改善日本科技活動的環境,提高研發能力,促進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經過5年,該項計劃取得了成效,日本的研究水平有所提高。然而,產業競爭力還有待恢復。進入21世紀,日本瞄準科學技術創新立國,積極實施《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01-2005 年)》[7]。特別是,2004 年4月環境省提出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會情景》研究計劃,研究日本2050年低碳社會發展的情景和路線圖,以及2005年的《新產業創業戰略》、2006年的《新能源戰略》、2007年的《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和《涼爽地球能源創新技術計劃》、2008年《低碳社會行動計劃》、2009年的《低碳社會研究開發戰略》與2010年的《能源基本計劃》等一系列戰略與計劃,拉開日本開展低碳領域相關研究的序幕,提出日本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的戰略目標[8-9]。日本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具體包括實現碳的最低排放、富足而簡樸的生活以及與自然和諧共生3個基本理念[10]。日本學者茅陽一提出的計算生產活動產生的碳排放量的茅公式(Kaya formula),揭示了一個國家(或地區)CO2排放量的增長主要取決于人口、人均GDP、單位GDP能耗量和單位能耗排放量4個因素[11]。另外,日本學界、經濟界、新聞媒體及各黨派智囊團體也紛紛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建立低碳社會的咨詢方案。正是這些超前的理念和基礎為日本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積極發展低碳社會等問題上扮演領導者角色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借助科技推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會發展

近年,日本先后實施了大量的科技計劃,鼓勵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與低碳社會發展。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7-9],歸納如表1所示。

表1 2005-2011年日本實施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重要戰略和科技計劃

續表

上述一系列計劃與政策的出臺,彰顯了日本作為《京都議定書》的倡導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建設低碳社會的決心。正是由于日本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使低碳社會的理念不僅在日本深入人心,而且在全球得到迅速傳播,并獲得了廣泛認可。

(三)加強能源與氣候變化方面的立法

日本十分重視能源與氣候變化方面的立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加強能源尤其是新能源領域的立法及政策建設。從1979年起日本先后頒布了《節約能源法》、《化學物質排出管理促進法》、《合理用能及再生資源利用法》、《綠色采購法》、《廢棄物處理法》、《家用電器回收法》、《石油替代能源促進法》和《可再生能源法》,這些法律法規已構建了由能源政策基本法為指導,由煤炭法、石油法、天然氣法、電力法、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新能源利用法等為中心,相關部門法實施令等為補充的日本能源法律制度體系,極大地推進了低碳經濟與低碳社會的發展。

(2)重視與應對氣候變化有關的立法。2003年3月日本制定促進創建循環型社會的基本計劃,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為建設循環型低碳社會提供法律保障;同年7月頒布了《關于增進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法》,為開展市民環境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據;2004年11月環境省公布了《新環境稅計劃》,旨在加速溫室氣體減排,完成《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任務;2007年1月實施《環境稅》,以削減碳排放;2008年相繼出臺《研究開發力強化法》及《低碳社會建設行動計劃》等多項法規與政策,積極推進低碳社會和建設;2009年4月公布了《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草案,該草案提出實現低碳社會、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等中長期方針,使日本環境領域的市場規模從2006年的70萬億日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萬億日元,相關就業崗位也將大大增加,此外,草案還提議實施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制和征收環境稅等[12];2009年12月環境省提出制定《氣候變暖對策基本法》,明確規定從2010年起實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報告、公布制度,全面推進低碳發展。日本政府通過2011年度稅制改革大綱,決定從2011年10月1日起分階段開征環境稅;2015年以后,預計每年能征收環境稅2400億日元。日本環境省測算,開征環境稅將導致汽油、煤油、柴油價格平均每升上漲0.79日元。日本政府希望借環境稅抑制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

總之,日本通過一系列立法,構建了比較完整的能源與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

(四)成立專門機構應對氣候變化

除了從科技計劃與立法方面著手應對氣候變化外,日本還成立了相關機構,從加強能源管理到低碳技術研發,全方位應對氣候變化。這些機構主要有4類。

(1)管理機構。日本實行中央統一管理的能源管理制度。根據《經濟產業省設置法》、《能源基本法》和其他專業性法規的規定,經濟產業省(METI)負責能源的規劃、生產、進口、消費和節能等方面的監管工作。METI下設資源能源廳(ANRE)和原子力安全保安院(NISA)等若干職能部門,其中ANRE負責制定國家能源政策和計劃,統一掌管全國的能源需求和供給條件,制定各種能源政策,實施全國的能源行政管理;NISA主要負責國內各種能源設施和能源工業(包括核能)活動的安全管理。此外,METI還管轄著若干獨立行政法人、社團法人、產業團體和日本電力開發公司,這些機構根據能源政策和計劃的要求,在能源管理中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主要為落實能源管理政策的半官方機構。

(2)專門的研究基金。2004年4月,日本環境省設立的全球環境研究基金就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會情景”研究計劃,該計劃由來自大學、研究機構、公司等部門的60名研究人員組成,分為發展情景、長期目標、城市結構、信息通訊技術、交通運輸等5個研究團隊,同時項目組還與日本國內的大學、海外研究機構合作,共同研究日本2050年低碳社會發展的情景和路線圖,提出在技術創新、制度變革和生活方式轉變方面的對策與建議。

(3)專門的研究機構。除了傳統的能源經濟研究所、能源綜合工學研究所外,還有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等研究機構,尤其是2010年新成立了低碳社會的戰略性研究機構。為盡早建成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社會,2010年日本文部科學省正式啟動了研究開發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戰略項目。

(4)建立促進低碳社會發展的各類協會。2008年,日本政府推動成立低碳城市促進協議會,其中包括86個市區町村、46個都道府縣、12個相關政府省廳、27個政府相關機構和16個民間團體,向全國推廣環境模范城市的經驗,并積極推動與海外的交流合作[13]。2010年,豐田、日產、三菱、富士重工4大車企宣布與東京電力聯手,成立電動汽車充電協會,旨在制定電動車的快速充電標準。該標準不僅要求日本車企遵循,還要成為全球電動車的統一標準。這表明日本欲以實力引領全球汽車業的決心。

(五)采取多種措施促進低碳發展

日本社會各界運用宣傳與教育等多種手段鼓勵公眾積極參與低碳社會建設,引導人們向低碳生活方式轉變。具體表現如下:

表2 近年日本出臺的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政策

首先,日本政府主導低碳社會的建設。日本各級政府一直積極宣傳、推廣節能減排計劃,節能中心每半年公布一次節能產品排行榜;同時,政府和相關團體通過電視、網絡、發行刊物、舉辦講座等形式向消費者普及節能知識。在政府倡導下,建設低碳社會已深入人心,2008年日本內閣的輿論調查顯示,高達90.1%的受訪民眾表示支持國家實現“低碳社會”[10]。

其次,日本重視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制度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政策。根據2011年6月世界銀行發布的《2011年碳市場的現狀與趨勢》報告[20]、科技部《2012國際科學技術發展報告》[9]及相關文獻[14-16],日本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表2),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這些政策措施充分顯示了日本各級政府利用行政、稅收、政策與市場化等各種手段發展低碳經濟,全力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

第三,日本產業界積極主動參與自主減排行動,促進低碳社會的建設。根據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檢查結果數據顯示:2008年日本參加的產業與能源轉換部門的34個行業的CO2排放量約占日本全國的45%,占整個行業的84%。1998年后,日本參加的產業與部門各年度的CO2排放量均低于1990年[17]。東芝通過LED節能燈、節能技術和新制冷劑來推動節能和環保事業的發展;日本永旺集團從 2002年到 2008年,其“TOPVALU”環保商品銷售額每年都以50% 的比率遞增,2008年達到368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8.212億元),占其收入的10%以上,自2009年在其國內的10家店鋪包括大米、充電電池、洗滌劑等7個品種、9個類別的商品中開始銷售包裝上標明“碳足跡”的“TOPVALU”品牌商品[18]。可見,日本產業界自主減排行動成效顯著。

第四,日本社會各界紛紛搭建宣傳低碳生活的平臺。具體表現:(1)建立低碳學校,2004年橫濱市建立了名為“橫濱低碳學校”的組織,市民、團體、公司、大學、機關等都參與其中,在全市舉行各種宣傳活動;(2)建立“環境收支簿”的特殊網站,將節能行動削減的CO2量化,市民只要將每月使用的電量、自來水量等輸入,網站就自動將其換算成CO2排放量和削減率,市民就能了解自己是否為節能減排做了貢獻;(3)設置碳交易市場。以東京都為例[19],從2010年4月起,將強制性地在轄區內開展碳減排大檢測并實行轄區內碳減排值的商品化交易,要求轄區內企業在推進自身節能降耗型技術改造的同時,可以通過采購第三方由自發型技改所產生的減排量的方式來抵消自身的減排指標,目前類似方式已呈現出在日本被越來越多采用的勢頭;(4)舉辦各種會展,宣傳低碳技術與產品,由日本經濟新聞社牽頭,每年一度的“低碳技術與生活展”在東京舉辦,匯聚了當今日本最先進的低碳工業技術及相關消費品,被炒得熱鬧非凡,觀展人數達數百萬人次。

(六)推動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日本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建設低碳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國際合作。

首先,積極參與各種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活動,爭取話語權。2003年,日本作為國際熱核實驗堆(ITER)項目的發起國之一,加強與歐盟、俄羅斯等國合作,優化項目設計,降低投資風險;2007年以《美麗星球50》為核心,日本在國際社會提出獨立的減排主張,倡導建立技術導向型的自主減排機制,推廣日本環境理念和體制模式,并宣布建立新的資金援助機制,對響應日本倡議的發展中國家予以援助,開展環境科技外交;2008年7月9日在北海道洞爺湖舉行的G8峰會上,將應對氣候變化列為核心議題,通過努力,使到2050年把全球溫室氣候排放量削減一半的目標獲得各方認可;2009年底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國際會議上宣布,至2012年以“鳩山行動”為名義提供15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25%的承諾,并催促美國減排承諾。但2010年后日本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發生變化,2011年11月28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德班會議上,日本稱永遠不承諾第二階段減排目標。

其次,通過多邊合作或簽署政府間合作協議,聯合應對氣候變化。具體表現在:①日本與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加強合作,在潔凈煤、太陽能、核能及燃料電池等技術的標準化、安全性、推廣等方面展開多邊合作,共同應對氣候;②日本加強與IPCC、GEOSS等相關國際組織的合作,將溫暖化對策作為國際協力機構(JICA)和JST正在推進的科學技術外交的重要內容;③日本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文部科學省的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和外務省的國際協力機構(JICADIV)聯合推進與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外交,從2008年開始實施“應對全球性課題的國際科技協力事業”項目,通過先進科技與政府開發援助(ODA)資源相互配合,促進與發展中國家在環境和能源領域的科技合作。另外,從1999年開始,日本、中國和韓國的環境部長就定期會晤,以便能夠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保護東北亞地區的環境。

五、日本應對氣候變化對策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上述對日本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對策的系統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1)認真、扎實、系統的研究與開發是應對能源危機、確保能源安全及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關鍵。日本的經驗表明,持續、系統、深入、全面的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與示范至關重要,不做這些研究,就不可能提出符合國情的理論與對策。我國應圍繞低碳城市、低碳社會、低碳技術、低碳經濟、低碳發展、碳預算、碳市場、碳貿易、碳關稅、環境稅等主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示范與推廣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氣候變化服務支撐體系,提出符合國情的對策與解決方案。

(2)完善的能源管理組織體系及相關機構是應對能源危機及氣候變化、促進低碳社會發展的保障。日本逐步形成了由能源行政管理機構、政策咨詢機構和具體實施機構組成的能源管理組織體系,以及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低碳發展的研究機構及行業協會等各類機構,它們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并相互溝通、加強合作,促進政府、產業、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積極確保能源安全、低碳社會發展與氣候變化應對。日本的做法告訴我們:在應對能源危機、低碳社會轉型及氣候變化問題上我國要重視整體設計,將能源發展戰略、低碳社會發展計劃、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到國民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之中,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作為各級政府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和未來規劃的重要依據,落實到地方和行業發展規劃中。

(3)重視能源與氣候變化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體系的建設,營造良好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日本重視能源與氣候變化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政策體系建設,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日本已形成一系列確保能源安全、促進低碳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為建設低碳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營造了很好的法制環境。我國應借鑒日本的經驗,在現有法律基礎上,積極著手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碳稅、碳關稅等專門法律法規,把氣候變化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研究制定促進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科技專項計劃、財政專項資金、低碳發展引導基金、稅收優惠、綠色信貸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為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4)采用多種形式與手段,增強促進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日本在促進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非常重視相關創新體系的構建,這種做法值得借鑒。我國應在節能減排體制機制、法制環境、技術標準、技術儲備和應用等方面加強部署,制定相應對策,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降低氣候變化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通過加大財政投入與稅收優惠力度,積極推進低碳技術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利用國家稅收優惠、加速折舊、設立企業創新專項引導基金等方式,引導企業增加對新能源與節能減排等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的開發、示范、推廣應用;建立全方位、分層次、多渠道的“政-產-學-研-融-用”緊密結合的低碳技術研發、示范及推廣的運行機制,促進早日實現產業化。

(5)政府重視,多途徑宣傳與教育,引導社會廣泛參與低碳社會建設與應對氣候變化。日本各級政府非常重視對低碳社會、低碳經濟與低碳發展的引導、宣傳與教育,讓決策者和公眾了解低碳發展的內涵、特點、實現途徑與方式,踐行低碳生活,實現低碳發展。這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可以通過電視、報紙、互聯網等不同的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典型案例,開展低碳產業、低碳工廠、低碳社區的試點,在學校開展低碳校園的教育,讓更多的企業、學校和個人參與進來。

(6)重視國際合作,爭取應對氣候變化的主動權與話語權。日本政府通過國際科技合作加強低碳技術研發,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我國應本著“主動參與、合作創新、互利共贏、務求實效”的原則,廣泛與歐盟、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建立氣候變化對話與合作機制,爭取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制度設計、技術研發、專利布局、標準制定等問題上有更多的發言權;圍繞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減緩和適應、應對政策與措施等內容與外國政府、國際組織、國外研究機構開展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研究,推動低碳能源技術的研發和示范,提升中國低碳發展、應對與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1]陳穎健.研發新能源技術的日本經驗[J].瞭 望,2010,(9):63 -64.

[2]BP.BP2011能源統計年鑒[M].2011.6.

[3]裴承凱,黃賢芳,仉寶聚.日本砂巖型鈾礦床成礦地質特征述評[J]. 世界核地質科學,2006,(1):27-32.

[4]http://www.wise-uranium.org/umaps.html?set=ures[EB].2012-01-27.

[5]IAEA.Annual Report 2010[R].2012-01-04.

[6]IEA.CO2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2011 Edition)[R].2011-11-20.

[7]邱華盛.日本國家第二期(2001-2005年)科學技術基本計劃[J].國際科技合作,2002,(2):35-45.

[8]科技部.國際科學技術發展報告2004-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5-2010.3.

[9]科技部.國際科學技術發展報告2011-2012[R].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2-2012.3.

[10]張慶陽.國外低碳經濟及其借鑒[J].氣象科技合作動態,2011,(1):25 -32.

[11] Kaya. The Kaya Equation[EB] .http://www.manicore.com/anglais/documentation_ a/greenhouse/kaya_equation.html,2011 -12 -21.

[12]單 寶.歐洲、美國、日本推進低碳繹濟的新動向及其啟示[J].國際經貿探索,2011,(1):12-17.

[13]初曉波.日本的低碳城市建設——以東京都為中心的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1,(12):52-59.

[14]蘇 杭,孫 健.財政政策在日本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0,(6):61-65.

[15]周曉夢.看日本如何把低炭融入整個社會[J].資源導刊(河南),2010,(5):47.

[16]孟 晶.日本:政策引導搶占技術制高點——國外低碳經濟政策與法規介紹(中)[J].中國石油和化工,2010,(8):12-13.

[17]肖志明,張華榮.基于低碳經濟發展視閾的產業節能減排自愿協議——以日本經驗為例[J].亞太經濟,2011,(1):86-91.

[18]葛建華.環境經營創造市場差異化——以日本永旺零售集團為例[J].國際商業技術,2010,(4):68-70.

[19]湯本淵.日本的“低碳熱”及啟示[J].中國經濟報告,2010,(2):29-33.

[20]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11[R].2011.6.1.

[21]日本通過《可再生能源法》將于2012年7月實施[EB/OL].http://china.nikkeibp.com.cn/eco/news/catpolicysj/1110-20110830.html.2011-08-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97成人在线视频|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福利国产在线|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 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亚洲床戏一区|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久草视频精品|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国产网站黄| 亚洲69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成人在线不卡| 2021国产精品自拍|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 国产玖玖视频|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www亚洲精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九色国产在线| 丝袜国产一区|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 国产视频欧美|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伊人激情综合| 欧美在线伊人|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永久在线播放| 久久国语对白|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日本久久网站|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不卡网亚洲无码|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99在线| 噜噜噜久久|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成人在线亚洲|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中文字幕在线观|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网久久综合|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性欧美久久|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999精品视频在线|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一级毛片基地|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