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顯
(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8000)
《普通機械加工》作為我院市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重點建設的核心課程之一,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通過與合作企業(尤其是渝東南地區、三峽庫區的工業企業)的交流學習,以及對畢業生的深入調研,該課程按照“校企共育、能力遞增”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構建和完善了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實施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的動態改革,探索了課程考核與職業資格鑒定相融通的能力評價機制。
該課程的教學載體都基于企業的真實零件,每個學習情境都是一個完整的職業情境,對真實零件根據其復雜程度、加工難度、配合要求、加工精度、裝夾難度等進行了教學化處理,使學習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具有加工零件從簡單到復雜、操作技能從生疏到熟巧、工作經驗由少到多的遞進關系,符合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
本課程每個任務的學習都是按照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六步法靈活實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如表1所示)。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通過有實用價值的產品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將學習與勞動結果,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對作為學習結果的產品的制作,不但使學生了解了成本,體驗了付出,明確了產品的價值,更在經歷實踐的過程中探詢了鉗工操作、通用機床加工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遵循教育理論,根據當代高職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更新思想,轉變觀念,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進相關的工業項目及實例研究,工學結合,創造一個富于激發性及能引起學習興趣的教學環境出發,每一學習領域包含數個項目模塊,采用了以“項目式教學做一體化”為主要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對知識層次性、應用性和系統性的認識和掌握。

表1 教學學習表

圖1 教學模式
(1)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實施“四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職業能力體系與學歷教育體系,職業資格的認證體系與課程體系,行業標準與課程標準,企業文化與課程培育環境相結合,突出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2)實施“項目牽引、強調實踐”為重點的項目式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改革。本課程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注重以“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的教育思想組織安排教學,實行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式教學做一體化的項目教學模式。
(3)校企聯合,引進企業文化精神。引進企業的6S管理來加強學生的素養,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班前會是學生各抒己見、總結經驗教訓的必修課程,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表達溝通能力。
《普通機械加工》以普通機床加工操作、鉗工操作的能力培養為重點,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為依據,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以校企合作開發為紐帶,以校內雙師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為主導,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與課程系統化,以及學生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綜合培養。
職業能力目標如表2所示。

表2 職業能力目標
(1)設置任務。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導向,構建理論與實踐融合、任務驅動、進階式的項目工作序列。
(2)創設環境。引職場環境入課堂,創設支持項目工作的技術與資源環境,營造真實性的職業環境。
(3)角色定位。由從前的教師—學生的角色定位演變成為企業車間主任—企業員工,并且由學生“變成”的企業員工中還選出組長及組員,模擬真實的企業場景和氛圍。從而促進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自主控制學習。
(4)評價總結。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對工作成果作實證性考核評價。將真實結果和過程與預期的理想結果和過程對比,總結項目工作,反饋信息。
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將教學課堂從傳統教室轉移到教學車間(一體化教室)。讓學生和實物直接接觸,引導學生質疑問題、動手實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講授刀具的磨損和耐用度時,首先讓學生將自己使用的刀具和新的刀具進行比較。認識刀具的磨損程度,在訓練刃磨刀具的過程中認識車刀的基本構成和幾何參數,讓學生自己思考如何提高刀具的耐用度。
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教師只講夠用的知識,并且是穿插在實踐過程中講。例如:在學習“車削加工”時,首先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動機床,認識刀具以及機床的結構和運動,然后由教師傳授必需的知識以及各種加工方法,接著再由學生在車床上訓練各種加工方法。
課程教學中,將加工過程中關鍵性的技術問題拿出與學生討論,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給學生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引導學生參與到項目中來,集體解決問題,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教學方式上,改變“填鴨式”的灌輸教學方式,以行動為導向,使學生的學習變成自主式、討論式的學習。例如:在學習CA6140型車床傳動系統時,學生觀察車床傳動系統,要求學生結合查資料的方式分析車床的傳動鏈及級數,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迫使學生自主學習,效果顯著。
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基礎較好的同學參與創新制造、技能大賽,通過課外創新與技能比賽,學生的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極大提高。此外還可以不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機械制造等行業相關的展覽、會議,現場教學,活躍氣氛。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夠用的知識,提高實踐技能,有必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與評價方法,從而正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出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改革傳統的以筆試形式考核學生成績的做法,以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組織的職業資格考試成績作為參考計入學生的期末成績。具體組成如下:學習態度、出勤情況、團隊協作、安全文明生產等占期末總成績的15%;職業資格考試的理論知識考核占35%:職業資格考試的操作技能考核占50%。該考核方式引入了第三方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認證,更能公平公正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
課程的改革與開發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普通機械加工》課程將根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發展、就業單位的意見以及畢業生的反饋信息綜合起來逐步地去完善,不斷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進,力爭滿足學生的需求,滿足企業的要求,滿足行業的需要。
[1]趙月娥,魏康民.精品課程《機加工工藝方案設計與實施》教學方式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17(5):131-132.
[2]何燕,伍愛元,安紅戰,等.“使用普通機床的零件加工”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J].中國電力教育,2011,(20):118-119.
[3]汪曉云.《普通機床的零件加工》課程學習情境的設計與實施[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74-77.
[4]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石偉平.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王曉霞.《普通機床加工技術》教學設計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3):42-44.
[7]馮涓.《數控機床加工》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機械職業技術教育,2009,(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