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何流 發自廣東
雖然2011年整體經濟形勢不如往年,部分行業更進入整合前的“寒冬”期,但廣東的一些企業卻在“逆勢擴張”。擴張的信心來源于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看好,以及對行業發展形勢的判斷。
2011年對于出口大省廣東并不是輕松的一年。10月份,廣東的出口總值同比增長7.8%,罕見地下降到了一位數,環比更下降了8.7%。廣東省代省長朱小丹曾公開表態,2011年廣東省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戰不亞于2008年。
適逢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入攻堅時期,外部形勢并不讓人樂觀。然而,歐債危機并沒有影響朱小丹對于廣東轉型升級的信心,他認為,市場的倒逼機制會迫使企業更多地轉型升級,外部的挑戰反而會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2011年11月,本刊記者對廣州、珠海、中山等地的多家大中型企業進行實地采訪后發現,雖然2011年整體經濟形勢不如往年,部分行業更進入整合前的“寒冬”期,但廣東的一些企業卻在“逆勢擴張”。擴張的信心來源于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看好,以及對行業發展形勢的判斷。
記者選取了珠海BP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珠海BP)和中國明陽風電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陽風電),在2011年的PTA和風電行業,兩家公司都可稱得上是異軍突起。
11月的珠海仍然沒有一絲冬天的氣息,在高欄港石化區,海風在趙春明黝黑的臉上寫下歲月的痕跡,這位45歲的珠海BP總經理10年前離開中石化來到珠海。面對記者,趙春明快言快語,在向國內外記者介紹三期PTA擴建工程時,他顯示出作為管理者的從容和自信。
然而,此刻的國內PTA行業又一次感受到寒冬來襲的冷意。
PTA是精對苯二甲酸的簡稱,主要用于生產聚酯纖維、樹脂、膠片及容器樹脂的主要原料。雖然大部分人對PTA感到陌生,但制造生活中常用的化纖、紡織、包裝紙等眾多產品,都需要用到PTA。
一般說來,一個國家GDP的增長水平與PTA的需求成正比。1996年開始,中國對于PTA的需求量直線上升。正是看準了中國PTA的供需缺口,BP(英國石油)于1997年進入中國PTA生產領域,與珠海富華集團合資成立珠海BP化工有限公司(BP占85%股份,珠海富華集團占15%股份)。經過多年努力,一期裝置于2003年1月開工。
在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中國PTA項目和產能迅速擴張。2005年至2008年的3年間,PTA產能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2006年,產能新增390萬噸,增速高達65.5%。2007年,中國的PTA產能達到1095萬噸,位居世界第一,全球PTA產能的四分之一在中國。
與其他蜂擁而上后陷入陣痛的行業一樣,2006年底,國內一些PTA企業開始出現虧損,2007年全行業虧損,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PTA產業帶來轉折。在中國4萬億刺激計劃下,投資拉動型的PTA項目卷土重來。
2009年下半年開始,PTA行業的利潤逐漸提升。化工行業專業咨詢機構卓創咨詢的分析師石英峰告訴本刊記者,2011年第一季度,PTA的利潤多在1500元/噸,高時增至2350元/噸以上,利潤率高達20%~30%。
但PTA價格受上游原料(主要是PX)成本及下游(聚酯)產品需求的影響非常大,在2011年國際經濟暗淡和國內經濟下滑的形勢下,9月底,PTA價格開始下跌,且下跌幅度快于上游原料價格。除了原料成本相對增長的壓力,PTA生產企業還遭受著下游需求減緩,2010年出口萎縮導致下游化纖產品產銷量明顯回落。11月起,國內外PTA生產商已經陷入虧損狀態。
據卓創咨詢提供的數據,2011年12月8日PTA現貨價為8500元/噸,這意味著每生產一噸就虧損412元。PTA生產商由之前的“暴利”跌至虧損,紛紛以“檢修”的名義限產自保。據媒體報道,國內最大的PTA生產商逸盛石化已經停掉了70萬噸裝置,上海金山40萬噸裝置仍在停車中,蓬威石化90萬噸裝置于12月中旬檢修。
珠海BP也加入停產行列,一套90萬噸PTA裝置在12月進行一個月的檢修。但這只是暫時的,在行業虧損的形勢下,珠海BP并未停止擴張的腳步。2011年11月13日,珠海市和BP公司在廣州簽署合作框架協議。BP擬投資6億美元新建年產能為125萬噸的PTA三期擴建工程。項目建成后,珠海BP的產能將達到295萬噸/年,產值超過230億元,利潤和稅收都將超過20億元。
對于PTA利潤空間的下滑,趙春明并不避諱,他向本刊記者坦言,中國很多化工領域都存在過度投資的現象。但他回應說,“對PTA行業的發展我們有自己的判斷。”
PTA的生產鏈
原油-石腦油-MX-PX-PTA-聚酯-紡織面料。作為能源化工產業鏈的中間產品,PTA 價格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宏觀方面的因素包括世界經濟發展態勢、政府產業政策、產業周期、匯率波動、進出口政策等,微觀方面的因素包括上游原料(原油、石腦油、MX、PX,MEG)成本、下游聚酯產品產銷情況、PTA 自身供需情況等。PTA 市場是成本推動與需求決定共同作用的市場。
這一判斷的依據是中國對于PTA的供應缺口。石英峰告訴本刊記者,2011年預計國內PTA的供應缺口在640萬噸,比2010年的665萬噸略有下降。她預計,2012年PTA新增產能800萬噸,但仍然滿足不了需求。

左:明陽風電位于中山的總裝基地。攝影/何流

中:明陽風電SCD3兆瓦風機正在進行小批量組裝和調試。攝影/萬全

右:明陽風電1.5兆瓦風機葉片正在等待運往南方各地。攝影/萬全
在趙春明看來,PTA市場仍然大有可為。“每年需求增長10%~15%,PTA是一個廣闊的市場。而且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PTA市場,全球需求4000萬噸,中國就占2300萬噸。”對于PX價格的波動,趙春明告訴本刊記者,珠海BP依靠長期合同的方式來控制一定的風險。
除了對行業市場前景的看好,趙春明對珠海BP的技術優勢更抱有信心。傳統的PTA生產技術在用水和固廢排放上需要很多投入,隨著中國對企業環保要求的提高,PTA的利潤空間在壓縮。
趙春明介紹說,珠海BP的一二期裝置使用的都是BP最新的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二期裝置的溫室氣體、液廢氣和固廢氣排放分別減少了65%、75%和40%,同時能耗也降低了40%。他以此數據證明,珠海BP的技術優勢不僅提升了競爭力,也解決了節能減排的問題。他認為,老舊工藝技術和低效產能的淘汰是大勢所趨,而BP的技術優勢將成為他們的競爭力。
在2011年廣東經濟發展國際咨詢會期間,BP公司董事長、廣東省“洋顧問”之一的思文凱談到,BP在廣東的投資已占其在華投資的60%。據趙春明介紹,目前珠海BP的市場主要在華南和華東地區,其中華南地區占40%。而BP當年選擇在珠海建廠,原因之一也是考慮貼近華南市場。
雖然珠海BP在PTA產業野心勃勃,但它的競爭對手不可小覷。石英峰認為,逸盛、遠東、恒力等企業已經布局上下游一體的全產業鏈,以應對單一產品價格波動所帶來的沖擊,而珠海BP只生產唯一產品,將制約其后期競爭力。
在明陽風電位于中山的總裝基地內,讓董事長張傳衛引以為豪的SCD3兆瓦風機正在進行小批量組裝和調試,車間外,兩排巨大的1.5兆瓦風機葉片正在等待運往南方各地。
一年前的10月1日,在63個小時不眠不休之后,張傳衛帶領明陽風電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資金3.5億美元,創下2010年中國公司赴美IPO募集資金之最。2011年,中國風電行業急轉直下,市場需求減弱,風機價格持續下降,脫網事故頻繁發生,而國家產業政策也由大力扶持悄然轉向,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風電行業將面臨洗牌。
2011年,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更是首次出現下跌。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數據,中國風電裝機在2011年上半年同比下降50%,至400萬千瓦,預計全年將下降33%。而風機價格在2007年至2010年間下跌了43%,2011年風機價格進一步下滑,1.5MW主流機型的價格已跌破3500元,同時整機廠商的成本在上升。
2011年前三季度,行業龍頭華銳風電營業收入僅為83.9億元,同比減少27.3%;排行第二的金風科技營業收入94.2億元,同比減少13.5%。行業大佬們都自身難保,那些規模小、實力弱的風機制造企業更掙扎在生死邊緣。
記者查閱明陽風電三季度財報卻發現,這一國內排名第五的民營企業頗有“逆勢擴張”之勢。2011前三季度,在風機出貨量的推動下,明陽營業收入47.07億元(第一二三季度分別為19.05億、14.05億和13.97億元),同比增長23.7%。但由于成本上升,第三季度明陽凈利潤下滑了42%。而華銳風電和金風科技情況更糟,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分別為49.1%和74.92%。
經過“十一五”期間的“井噴”式發展,2010年,中國累計風電裝機高達44733兆瓦,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電裝機國。2011年,風電產能過剩、價格惡性競爭、研發能力不足和風電場大規模脫網等一系列問題集中爆發。
2011年,國家相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風電相關政策,控制風電產業發展節奏、確保行業可持續發展。先是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等18項重要標準,隨后又印發了《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各地上馬風電項目需經國家能源局批復。
這時擺在張傳衛面前的路有兩條,一是“守”,一是“攻”。如同2005年決意由電器行業轉投風電的“冒險”舉動一樣,這次張傳衛選擇了迎危機而上。他將這一發展戰略稱為“彎道超車”。他對行業的嚴峻形勢以及超車戰略的風險并非沒有估計,他說,目前明陽就像一輛處在上坡階段的汽車,因為動力不足,要靠大家用手掌和肩膀頂住。
明陽風電副總監易菱娜認為,明陽風電之所以能“彎道超車”,得益于前期打下的基礎。起步時期,明陽風電沒有選擇通過從國外購買技術和許可,在短期取得數量優勢的形式。張傳衛堅持“不要借雞下蛋,而要結婚”。2006年4月19日,明陽風電與德國Aerodyn公司簽署了1.5兆瓦風機的聯合設計合同,并掌握全部自主知識產權。
2007年10月,明陽風電1.5兆瓦風機在湛江徐聞洋前風電場完成并網,而風機真正投入商業運行并確認營收更遲至2008年第四季度。之后,明陽開始進入營收爆炸式增長階段,2009年營收同比增幅達841%;2010年,在國內市場新增裝機量增幅降至37.1%的大背景下,明陽的營收增幅仍達到371%。
易菱娜告訴本刊記者,明陽風電在起步階段沒有急于擴大產能,而是選擇了謹慎穩健的路徑。“2008年我們接到了1000多臺訂單,但只生產了100多臺,可以說是節制產能。到2009年才開始放量,2010年開始規模化發展。”
來自瑞信的報告顯示,明陽風電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由2010年的5.5%擴大到2011年上半年的11%。而當風電行業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過渡的時候,明陽這幾年修煉的內功派上了用場。
“作為民營企業,我們一直是靠自己的力量爭取訂單和市場,所以選擇發展環境對我們來說更有利。”易菱娜告訴本刊記者,在明陽風電1.5兆瓦風機的銷售中,華能、大唐、華電等五大電力集團占了60%以上。2011年,明陽風電又提出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新發展戰略,以為客戶提供定制化設計等方式開拓新的商業模式。近年,明陽風電出手在各地鎖定優質風資源,但易菱娜表示,明陽風電不會涉足風電場運營,以免與客戶搶奪資源。
正如張傳衛所說,創新是明陽風電發展的“發動機”。當初,明陽風電以3000萬的注冊資本撬動一個百億產值的企業,也是依靠不斷的融資模式的創新。據了解,啟動的3000萬元資金也是張傳衛以土地作抵押從銀行貸來的。張傳衛在資本市場的長袖善舞早已為外界所知。
2011年10月,明陽風電宣布獲得國開行合作融資50億美元。國開行將在項目融資、貿易融資等方面,支持明陽風電擴大海外及國內市場銷售,滿足明陽風電營運資金需求,支持明陽風電在國內外的產業整合,提升產業集中度。市場人士稱,此次融資或為明陽在即將到來的行業洗牌中增加籌碼。
實際上,由于陸上風電增長乏力,各大廠商開始瞄準海上風電這塊千億元的市場。2011年11月15日消息,明陽風電宣布與廣東省粵電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致力于促進廣東省海上風電的發展以及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的本地化生產。易菱娜告訴本刊記者,該海上風電項目預計2012年底交付使用,由于廣東具有很好的風電資源,現在明陽風電新的研發產品和戰略定位都是圍繞海上風電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