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乾
IBS-D(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為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其病理生理上認為是內臟高敏感性,且隨著對此病的不斷認識,人們發現植物神經紊亂、腸道菌群失調、感染、炎癥等與之發病相關,而且心理因素對于本病也有重要影響[1]。腸易激綜合征呈全球發病,并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外界壓力增加,運動減少、飲食結構改變等因素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IBSD出現腹痛、腹脹、腹瀉等癥狀已經對人們生活及工作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且該病在臨床上纏綿不愈,單一用藥效果不理想,本研究應用匹維溴胺、谷維素、三聯活菌素聯合治療此病,并對其臨床療效觀察,收到滿意成績,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64例均消化內科門診或住院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齡32~70歲。對照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齡30~67歲。入選病例均符合羅馬診斷標準[2],2組患者均經電子腸鏡、胃腸道鋇餐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2組患者均無精神病及重度神經官能癥病史,無嚴重心、肝、腎、血液、呼吸、內分泌方面疾患。
1.2 方法
1.2.1 治療組 予口服匹維溴胺片50 mg/次,3次/d,谷維素30 mg/次,3 次/d,金雙歧4 片/次,3 次/d。
1.2.2 對照組 予口服西比林10 mg/次,每晚睡前服用,谷維素 30 mg/次,3 次/d。
1.2.3 療程及其他 2組均以6周為一療程,每周一次門診復診,記錄病情并排除加重腹瀉的誘因(食物不潔、情緒劇烈波動、感染等)。
1.3 療效判定 顯效:治療后主要臨床癥狀完全或基本完全解除。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得到改善,每天腹痛減輕,腹瀉或者便秘次數減少50%以上,大便性狀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治療前后腹痛、腹瀉及大便性狀均無明顯改變。顯效和有效之和占總例數的百分比為總有效率[3]。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2.2 不良反應 臨床觀察期間未發現不良反應。
IBS為臨床常見的以胃腸道功能紊亂為特征的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有10%的發病率。臨床上根據其臨床突出表現,IBS可分為:腹瀉型(IBS-D),便秘型(IBS-C)及便秘與腹瀉共存的混合型(IBS-M)。治療方面尚無特效藥物治療,且單一藥物治療一般難以或獲效,故臨床常常聯合藥物治療。匹維溴胺為胃腸道平滑肌選擇性鈣離子拮抗劑,其可與雙氫吡啶位點結合,阻斷鈣離子內流避免肌肉過度運動收縮,緩解IBS患者的腸蠕動從而改善臨床癥狀。因匹維溴胺可有效治療IBS,且不良反應少,故被推薦為IBS的一線用藥[4]。近年研究表明,匹維溴胺較其他鈣離子拮抗劑有很高的選擇性把作用特異性藥物,很少的劑量進入血液循環。三聯活菌素是長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酸菌、嗜熱鏈球菌組成。它可以調節腸道微生態環境,并且可以補充腸道有益菌群,增加雙歧因子保護腸黏膜,谷維素可以調節植物神經功能,改善腸道功能失調,也可以調節全身植物神經功能而改善臨床癥狀,緩解病情,并且谷維素可以緩解一些刺激因子對胃腸道的易激反應。三個藥物聯用,從多方面考慮入手,綜合治療,可以取得較佳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少,臨床復發率低,是治療IDB-D患者的較好方案。
[1]魏幗.為什么腹瀉和便秘會交替出現.環球中醫藥,2008,1(2):58.
[2]Drossman D A,Corrazziari E,Tally N J et al.TomeII: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Diagnosis,Pathophysiology,and Treatnent A Multinational Consesus.Gut,1999 45(supplII):1-81
[3]黃重發,金韓.腸易激綜合征病因及治療研究現狀.中國醫藥導報,2008,5(2):24-26.
[4]Nagy L,Morales RE,Beinborn M,et al.Investigation of gastroprotective compounds at subcellular level in isolated gastric mucosal cells .AmJ Gastrointest Liver,2000,279(6):120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