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
兒童支氣管哮喘是兒科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它以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浸潤為主,氣道的慢性、高反應性炎癥特征的疾病,治療上針對阻止其免疫應答反應的各個環節為主,總IgE及嗜酸性粒細胞水平的變化對哮喘的治療和預后均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就是研究布地奈德治療支氣管哮喘患兒對血清總IgE及嗜酸性粒細胞水平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門診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間符合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1]的患兒共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1.2~6.5歲,平均(3.4±1.1)歲;病程在2 m~3.5y,平均(1.2±0.3)y;按入組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上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抗感染、止咳、祛痰等基礎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之上給予布地奈德氣霧劑吸入,用藥首次吸入最小劑量為200 μg/d,分2次吸入,最大劑量800 μg/d,治療中根據臨床癥狀以及PEF逐漸減至維持劑量,平均量為200 μg/d,吸藥時間為2月。觀察治療1個月后兩組對血清總IgE及嗜酸性粒細胞水平的影響。采用SPSS 13.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率方式表示,采用無差別性t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前后血清IgE及嗜酸性粒細胞(EOS)變化比較
注: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各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清IgE及EOS均有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血清IgE及EOS降低的水平比較也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哮喘在兒科屬于常見多發病[2],隨著過敏體質人群的增加,哮喘的發生率不斷上升,在臨床上部分哮喘以頑固性咳嗽為主要表現,表現不具有典型性,臨床容易濫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其療效不佳。哮喘是以氣道高反應性變態反應性炎癥為主的發病機制,因此治療上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制劑為主,抑制免疫反應和各種炎癥反應,減少炎性介質及細胞因子的釋放,抑制氣道變態反應的發生。布地奈德屬于強效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強的抗炎效果,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本研究就是對布地奈德運用于哮喘患兒的治療中,觀察其臨床療效和對血清IgE及EOS水平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清IgE及EOS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血清IgE及EOS降低的水平比較也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3]。治療結果顯示出布地奈德治療哮喘患兒后能有效降低血清IgE及EOS的水平,療效好且依從性佳、起效快,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4]。
[1]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試行).中華兒科雜志,2004,42(2):100.
[2]劉琳硯,閆軍,周霞.布地奈德對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血清IgE水平的影響.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1,36(7):858-860.
[3]張莉,周曄,郁淼,等.哮喘患兒血清細胞因子IgE水平的臨床研究.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2):90-91.
[4]倪慧萍,胡國成,顧燕明,等.支氣管哮喘患兒哮喘嚴重程度與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關系的研究.福建醫藥雜志,2007,29(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