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珺秋
185例痛風的臨床分析
陳珺秋
目的探討痛風發展到慢性期的有關因素。方法對比185例急性痛風與慢性痛風患者中年齡、性別、病程、血尿酸濃度的關系。結果患者發展為慢性痛風與病程及血尿酸長期偏高有關(P<0.05)。結論病程越長,血尿酸水平長期偏高越易發展為慢性痛風。
慢性痛風;血尿酸濃度;病程
痛風是一組與遺傳有關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可分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慢性期痛風為病程遷延多年,持續高尿酸血癥未獲滿意控制的后果,痛風石形成和/或關節炎持續不緩解為此期的臨床特點,是痛風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為探討痛風患者發展到慢性期的有關因素,我們對185例痛風進行臨床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85例患者中,男176例,女9例,男女約為20∶1,年齡28~72歲,平均年齡(42.0±7.2)歲,病程 3~17年,平均(7.5±1.8)年,根據美國風濕病協會于1977年制定的診斷標準明確診斷為痛風。
1.2 方法 185例患者根據臨床表現分為急性痛風組與慢性痛風組,急性痛風組99例患者,臨床表現為僅在急性期出現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持續2~7d緩解后進入間歇期,無關節僵直畸形,痛風結節,腎臟受損等表現;慢性痛風組86例患者,臨床表現分別為:13例分別在耳輪,肘關節出現痛風結節,39例表現為以第一跖趾關節,足跗關節,踝關節,膝關節,指關節,腕關節等多個關節紅、腫、疼痛持續不緩解,部分患者發生關節僵直畸形,喪失生活自理能力;44例表現為上述多關節紅、腫、疼痛及該部位出現痛風結節,部分患者結節破憒形成瘺管,排出白色糊狀物且瘺管長期不愈合,受累關節X線乃可見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面不規則,關節間隙狹窄,骨質穿鑿缺損等多種表現;38例表現為上述癥狀,同時合并尿路結石或痛風性腎病。兩組患者中年齡、性別、病程、血尿酸濃度的關系見表1。
表1 兩組年齡、性別、病程、血尿酸濃度的比較±s)

表1 兩組年齡、性別、病程、血尿酸濃度的比較±s)
急性痛風組n=99慢性痛風組n=86P值年齡(歲)41.6±5.148.1±2.3>0.05性別(例)男/女 92/784/2>0.05病程(年) 4.1±1.98.6±3.1<0.05血尿酸濃度(μmol/L)435.3±86.4589.7±79.8<0.05
急性痛風發展到慢性痛風與年齡、性別無明顯相關性,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病程及血尿酸濃度明顯相關,病程越長,血尿酸濃度越高,越易發展為慢性痛風,經統計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的痛風人數正在直線上升,特別是城市痛風人數。本組36例慢性痛風患者早期均未正規服藥治療,僅在急性關節炎期間服用秋水仙堿片、非甾體類藥物或強的松片,部分患者同時加服別嘌醇片或丙磺舒片等降尿酸藥物,但急性關節炎癥狀緩解后均未繼續服用降尿酸藥物及血尿酸,致使血尿酸長期高于417μmol/L;另外49例急性痛風患者均長期使用降尿酸藥物,監測血尿酸長期低于417μmol/L,急性期加服秋水仙堿片或非甾體類藥物緩解癥狀。本組資料顯示,痛風患者發展為慢性痛風隨病程延長而增加,而血尿酸濃度長期居高不下則發病率更高,慢性期痛風為痛風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長期控制血尿酸于正常范圍是至關重要的。目前認為尿酸生成增多和/或尿酸排出減少時均可引起血尿酸濃度增高,維持血尿酸值在正常水平一方面為長期堅持低嘌呤飲食;另一方面為降尿酸藥物的治療,目前降尿酸藥物分為促進尿酸排泄藥及抑制尿酸生成藥,為保證有效,藥量要足,并終生維持[1],一般根據患者腎功能及24h尿酸排出量決定使用何種藥物,每日排出尿酸量低于600mg及腎功能良好者,可用排尿酸藥,在腎功能減退及每日排出尿酸量高于600mg者,選用仰制尿酸含成藥,在血尿酸明顯增高及痛風石大量沉積的患者,亦可兩者含用[2]。但由于痛風缺乏病因治療,因此不能根治,以上飲食及藥物治療均需長期治療,患者要有足夠依從性,故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本病亦是必須的。
[1]蔣明,DAVID YU,林孝義,朱立平主編.中華風濕病學,第一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215-1227.
[2]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第十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891-897.
655000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