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達 高文 (天津市科技統計與發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41)
曲楊 (天津市科委發展計劃處 天津300041)
按照天津市科技教育領導小組《關于在全市開展2011年度科技進步監測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市繼續對全市18個工業大集團的科技進步狀況實施監測。監測結果顯示,18個工業集團公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為主攻方向,圍繞全力打好結構優化升級的轉型需求,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構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高地和自主創新高地,在提升各工業集團公司的科技進步水平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
2011年度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監測結果的排序見圖1。

圖1 2011年度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數
根據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數,將全市18個工業集團公司的科技進步總體水平分為5類:
第1類:綜合評價得分在60分以上,分別有天士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士力)、二輕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二輕集團)、百利機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利機電)、中環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環電子)和鋼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鋼管公司),屬于綜合科技進步水平高的“第一集團”。
第2類:綜合評價得分在50~60分之間,分別有一輕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輕集團)、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醫藥集團)、金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耀集團)、環球磁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環球磁卡)和紡織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紡織集團),屬于綜合科技進步水平較高的“第二集團”。
第3類:綜合評價得分在40~50分之間,分別為天鐵冶金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鐵冶金)、渤海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渤海化工)和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汽車集團),屬于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一般的“第三集團”。
第4類:綜合評價得分在30~40分之間,分別為天津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鋼集團)、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有色金屬)和冶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冶金集團),屬于綜合科技進步水平較低的“第四集團”。
第5類:綜合評價得分在30分以下,分別為飛鴿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鴿集團)和建筑材料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材集團),綜合科技進步水平與其他工業集團公司相比有一定差距。
與2010年度監測結果相比(見圖2),我市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進步水平呈現以下變化:
跨入“第一集團”的工業集團公司數量由上年的4家增加到5家。其中,天士力超越二輕集團位居第1名;二輕集團和百利機電位居第2名和第3名;中環電子本年新跨入“第一集團”,排名由上年的第5名上升到第4名;鋼管公司位居第5名。
12家集團公司綜合評價指數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按增幅排名前3位的集團公司分別為環球磁卡、中環電子和一輕集團,增幅均在6個百分點以上。環球磁卡上升幅度最大,增幅達11.28個百分點,高居18個集團之首。
綜合指數出現下降的集團公司數量由上年的12家減少到6家,且整體下降幅度減小。如上年最大降幅為14.36個百分點,而本年減少到6.00個百分點。
位次上升最快的是環球磁卡,從上年的第12位上升至第9位,提高了3個位次,一輕集團和有色金屬分別從上年的第8位和第17位上升到第6位和第15位,提升了2個位次。
位次下降最多的是天鋼集團,從上年的第11位下降至第14位,下降了3個位次;金耀集團從上年的第6位降至第8位,下降了2個位次。

圖2 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數增幅排序圖
2010年,18個工業集團公司始終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初步形成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體系,產業結構正在發生質的變化。
18個集團公司各項科技投入不斷增加,其中工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達3.90萬人,占從業人員的比重為12.1%,比上年提高0.53個百分點。R&D活動人員2.24萬人,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達到76.27億元,比上年增長8.3%。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1.34%,高于全市工業企業0.93%的平均水平。
從科技產出數量看,18個工業集團公司專利申請數達到3 203件,比上年增長32.3%;擁有發明專利1 998件,比上年增長5.6%。市級科技成果登記數153項,比上年增長5.5%。從科技產出水平看,千名從業人員獲科技成果登記數為0.47項,千名從業人員專利申請9.89件,比上年增加2.25件,千名從業人員擁有發明專利6.17件,比上年提高0.20件。有13個集團公司萬元工業產值綜合能耗比上年有所下降。
18個工業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 674.92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完成工業總產值5 096.21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2 565.55億元,新產品出口646.6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4%和42.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 196.11億元,比上年增長18.9%。
2010年18個工業集團公司從業人員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1.7%;工業總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占全市的29.8%和32.8%;科技活動人員和R&D經費分別占全市工業企業的44.1%和47.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的45.9%;新產品銷售收入和新產品出口額分別占全市的74.6%和75.3%。也就是說,18個集團公司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的經濟總量,投入了近五成的研發經費,貢獻了近五成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生產了七成以上的新產品。
“十一五”期間,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數雖不斷提高,但也存在科技投入強度不高、創新能力亟待提升、企業研發稅收政策享受不足和基礎研究薄弱等問題。
2010年18個工業集團公司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較上年下降了0.11個百分點,技術改造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下降了0.43個百分點,專利申請僅占全市的12.7%,說明我市工業集團公司仍需在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創新產出效益等方面進一步改善,實現科技進步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對比四大直轄市,我市大中型工業企業在研發機構企業數量、從事R&D活動企業數量、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新產品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R&D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政府資金占R&D經費支出的比重、企業資金占R&D經費支出比重等指標均不如重慶。
企業研發稅收政策享受不足。2010年,我市共有11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享受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政策(統計局口徑),僅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58%;稅收減免額5.27億元,僅為研發投入總額的3.29%。百強企業中享受加計扣除政策的僅11家,稅收減免額3.69億元,僅為研發投入總額的3.47%。
基礎研究是我市企業的短板。2010年,我市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中,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僅382萬元,占全市基礎研究經費的比重僅為0.4%,低于全國1.3%的平均水平。
天津市“十二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和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要達到3.0%,這是實現我市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指標。而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因此,通過營造有利于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政策環境,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是實現我市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唯一途徑。
一是加大財政對企業研發項目的支持力度。確保財政科技撥款增幅不低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確保市區兩級財政科技撥款主要用于支持科技計劃項目;加大財政科技撥款對企業研發類項目的支持比重。
二是對工業集團公司研發投入強度嘗試開展考核。將研發投入強度指標納入工業集團公司的領導班子年終考核指標體系,參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最低標準進行考核,引導工業集團公司和國有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企業研發實力,推動集團公司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企業內生創新驅動發展。
三是研究制定新形勢下鼓勵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稅收減免政策。學習發達國家經驗,研究制定企業研發投入“稅收抵免”政策,避免企業因稅率調整對享受政策造成影響,加大政府對企業研發活動的間接投入比重,建立企業依靠市場自主研發、開拓創新的新機制,引導企業實現創新發展。
四是鼓勵三資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對三資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符合市、區科技計劃立項條件的研發項目,可列入市、區科技計劃給予財政直接支持。
五是鼓勵工業集團公司開展科學研究。調整我市應用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計劃的支持對象,鼓勵企業以市場為導向,與高校和(或)科研機構聯合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符合立項條件的產學研聯合科學研究項目,市財政每年給予一定比例的經費支持。■